兔年春晚過後,中央電視台《面對面》專欄專訪了馬麗。
主持人直言不諱地問:“網上有評論說,‘你看馬麗離開沈騰就不行了’,你會想什麼?”
馬麗淡定地回答:「最開始生氣過,後來又覺得他們說得對。跟開心麻花團隊這群人搭檔,就幾頁紙、十幾分鐘,我們沒日沒夜去打磨,我們勁是往一處使的,並肩作戰的感覺,所以我們在一塊的時候就能出好作品。
聰明人,肯低頭
馬麗剛畢業時,沒人找她拍戲。第一次去拍戲,50塊一天,十句台詞都沒到。
後來,馬莉有一次去一個劇組面試,導演拿著照片說,「這誰?什麼什麼的…」都是非常不太好聽的話。
馬麗知道自己不是那種一眼看起來非常美麗的女孩。當時,她的自信和自卑糾結在一起。
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的馬麗,雖然專業成績非常優秀,卻做了一個轉向戲劇舞台的決定。
演小劇場話劇的那段時間,每天賺比50塊多一點。
2005年,馬莉加入開心麻花舞台的喜劇團隊,創造了一系列成功的作品和角色。
2013年,馬莉首次參加央視春晚,讓人對她有了印象。
馬麗說:“沒有人認識我的時候我演了喜劇,喜劇看到了我,也被觀眾看到了,我是幸運的那個人。”
剛畢業的馬麗,起初並沒有一直去爭取演員的角色,而是退了一步,當起了話劇演員。
聰明的人,懂得低下高貴的頭,懂得「不爭」的道理。
與其把力氣花在爭奪中,不如向內而求,腳踏實地、穩步向前,一點點磨礪自己,讓自己不斷反省、不斷進步。
正如《厚黑學》中提到:真正厲害的人,往往有「不爭」的智慧,看似愚笨,實則厚黑,反而會後來居上。
聰明的人不爭一朝一夕的得失,為自己留出了餘地,讓自己心境變得豁達平靜,從而不斷奮進。
智慧人,不爭理
在熱門影集《耀眼的你啊》中,康子由的媽媽一直敦促外孫女康妮練鋼琴,去參加英舟藝術團;而康子由想尊重康妮的想法,為此母女兩人爭執起來。
康子由的媽媽譴責康子由說:「你大學都沒有上完,是我幫你養的孩子。我一付出就是十幾年,哪件事不是我在後面給你擦屁股?你的責任感到哪裡去了? 你說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其實你就是想撒手不管。
康子由說:“我對不住您,但那個時候是誰說的,你去工作,孩子我可以幫你帶。這麼多年,我至少沒讓您和妮妮受一點點生活的委屈吧!”
子由媽媽說:“是我逼你當單親媽媽嗎?”
旁邊的康妮聽不下去了,喊道:「不要吵了,是我害的你當單親媽媽,我就是個拖油瓶、累贅。」說完,生氣地跑出了屋子。
《辛普森家庭》裡有一句話說:“親愛的,如果你太好勝,永遠都不會快樂的。”
是呀!爭的是理、輸的是情、失的是心,終會有人受傷。
大年除夕,王宇一家回老家過年,年夜飯做了六個家鄉菜,一家四口其樂融。小孫子直呼,“奶奶做的菜真好吃!”
而王宇的母親也露出了輕鬆的笑容。
但殊不知,在當地老家,年夜飯的習俗是越多越好,這樣才盡顯家庭富裕。
王宇的母親已經快70歲了,一個人在家多年,身體也一直不太好,以前每年準備10多道年夜飯都要累上好多天。
今年,本來母親也要準備16道菜的,雖然煮飯的時候,大夥都會幫忙,但每年母親都要提前一個月就開始買菜備菜。
所以,王宇早早就開始做母親的思想工作,安排年夜飯,「媽,咱們就四口人,做那麼多菜,每年都剩下,您自己要吃到二月二。」「媽,少做點,您就做兩個您做拿手的,剩下的安排我們吧。
幾番的思想工作,王宇的母親終於點頭了。
爭,是一種本能;不爭,是一種智慧。
越是智慧通透的人,越不去爭輸贏對錯。
《菜根譚》中有言,“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
意思是,一個人立身處世,不要鋒芒太露,要懂得迂迴婉轉,在紛雜之中能保持清醒,方有能屈能伸的本事。
真正擁有智慧的人,養一顆包容的心,懂進退、知深淺,放得下自己的固有標準,溫和寬厚;讓自己處在不爭的狀態裡,心安理得,便永遠不會受傷。
明理人,令三分
《人世間》劇中,週父和周秉昆吵架的一幕非常真實。
周秉昆撕心裂肺地衝著父親怒吼:「就我哥我姐學習好,我是班上的倒數!我心裡有多難受你知道嗎?從小到大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讓父母滿意,你不安慰我不說,我哪痛你摳哪?
週父面對兒子的憤怒,卻說:“這是不是事實?”
周秉昆一聲高過一聲的:「事實就該說嗎?事實就該說嗎?」將這次吵架推向了高潮。
此後的三年,週秉昆總憋著一股勁,從不理睬父親。
後來,週父含著淚說他多麼希望收到周秉昆的來信時,週秉昆才悔不該那麼倔強而沒有及時盡孝。
生活中,很多人認為自己有理就理直氣壯,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感受。
卻不知,越明理的人,越懂得讓步。
閔妮剛離婚時,每個月都會給公公婆婆寄生活費,不拍戲的時候,會去看望公公婆婆,依然喊著二老「爸爸媽媽」。
後來,鄒家兩老身體每況愈下,經常有背部和腿部疼痛,有時甚至無法行走,髕妮下班就去照顧他倆。
2016年,女兒鄒元慶考入中戲。閔妮會很感激公公婆婆,“謝謝爸爸媽媽,沒有你們,就沒有元元的今天,我也不會有今天。”
很多人離婚後都跟對方的老人斷絕來往,也有很多人認為老人照顧自己的孫子是理所當然的。
但往往,我們贏在了「理」上,爭強好勝,不懂讓步,卻輸在了「情」上,斷送了自己的後路。
楊絳在《將飲茶》中提到:“世態人情,比明月清風更饒有滋味,唯有身處謙卑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
明理之人懂得:不爭、藏鋒、內斂、謙讓,看似懦弱無能,實則是一種智慧,是真正的涉世之道。
爭,無窮無盡,只會平添煩惱。
南懷瑾曾說過一句話:“只有在被慾望迷亂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而不爭,才是人生至境。”
人與人相處在世塵煙火裡,需要互相謙讓、溫柔以待、求同存異,方能平安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