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年的春節檔電影百花齊放、爭奇鬥艷,滿足了不同觀眾的各種觀影需求,既有中國科幻天花板的《流浪地球》,也有懸疑與搞笑交融的《滿江紅》。不知道大家看了哪幾部電影呢?歡迎大家在留言區留言交流
截止1月27日21時,《滿江紅》的累計總票房已經達到了25·92億元,成為當之無愧的春節檔票房冠軍,也打破了20項記錄。
圖片來源自網絡
觀影後,對沈騰扮演的張大印象深刻,覺得既有笑料又有演技,確實是難得的好演員。觀影過程中,對於這個效用兵的稱謂有些疑惑,所以回來後就專門上網查詢了一下,解了自己困惑的同時也分享給大家,也讓大家對南宋兵制歷史有一些深入了解吧。
實際「效用」的意思就是效力用命的意思,早在公元1004年,宋真宗親徵時,有些科舉失利的舉人主動投軍,想要為國效力。宋真宗看到他們是真心之舉,所以經過簡單的測試以後,選取了其中“能挽弓者”三人,“各贈緹錢,令赴天雄指使”,並在隨後下詔,要求“詔應擊登聞鼓邀車架河北舉人及諸色人,乞扈從先登效用者”,這也是“效用”這一詞彙第一次首先出現在宋軍之中。
圖片來自網絡
這次也是一個發端,從此以後直至宋仁宗和宋英宗期間,富豪官員子弟、親戚和科舉不利的舉人試圖投軍以軍功博一個出路的事情就越來越多了。直到宋神宗繼位以後,他銳意改革,試圖富國強兵,因此在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制定了《勇敢效用法》,並於次年派人在邊軍精銳中招募效用兵2000人,自此之後,效用兵就正式成為宋軍中正式的一個兵種,也第一次登上了歷史舞台。
圖片來自網絡
政策剛開始實施的時候,效用兵都是精選軍中精銳,後來又從使臣、差使、借差等低級武官中招募,如此可見,從效用兵的來源來看,他們的地位要較普通宋軍高不少。在具體待遇上,效用兵不僅可以不用刺字或是不刺面而刺手背(這個制度來自宋兵的「黥兵制」:軍人入伍時,無論願不願意,都要統一進行紋身,這段歷史跟軍人的歷史地位有關,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找一下資料查看,所謂「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也是從宋朝時開始流傳的),而且還有一定的上升空間,很多不僅武藝精湛的人前去投靠——比如我們大家熟知的名將岳飛,就是因為能開硬弓,又會一手好槍法才成為效用兵。
當然,隨著時間的流逝,後來也有不少科舉不順的文人或者是獲罪官員主動投充效用,以求仕途上有所發展的。考慮到當時宋朝是重文輕武,文人地位遠高於武將,能讓文人主動投身充當效用兵也說明了效用兵在北宋時期還是有比較高的地位的。
後來,一些將帥利用職權,讓自己的親戚、門客、親隨風濫竽充數投身效用兵(是不是和張大對應上了?)。後來到了南宋時期,效用兵的來源逐步氾濫,一些沒有土地的流民、從北方逃亡的義軍也大量被招為效用兵,到了公元1136年(紹興六年)張致遠(南宋大臣)更是以效用之名招安海盜收為己用,首開從盜賊中招募效用的先河,因此效用兵的品質和地位大幅下降。
《滿江紅》電影中的時代背景正是南宋初期,所以也正是效用兵比較氾濫的時候。從故事背景和張大的角色性質來看,這個時候的效用兵已經和北宋時期剛設立的效用兵有了天壤之別,所以張大的軍事技能等也可見一斑了。 (只不過話說回來,這也為沈騰的身材找了一個很好的藉口,哈哈)
圖片源自網路
最後,祝大家春節快樂、兔飛猛進、大展宏兔。明天就要上班了,大家新的一年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