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太過強大
從父係來看,胤䄉生於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十一日,他的高祖父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曾祖父是清太宗皇太極,祖父是清世祖順治帝,父親是清聖祖康熙帝,與雍正是親兄弟關係。
也就是說,胤䄉是正兒八經的皇室宗親。
從母系來看,胤䄉的母親是溫僖貴妃鈕祜祿氏。
溫僖貴妃是果毅公、輔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兒,孝昭仁皇后的親妹妹。
遏止隆,想必大家有所了解,他是弘毅公、開國元勳額亦都的小兒子,順治臨終前,遏必隆被指定為四輔政之一,成為順治的託孤大臣,雖然他在康熙初年依附於權臣鰲拜,但最終卻得到善終,在女兒孝昭皇后的爭取下,康熙為其立家廟,算是保住了名節。
遏止隆的母親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四女穆庫什,也就是說,努爾哈赤是遏必隆的外公,同時,遏必隆又是胤䄉的外公,所以,努爾哈赤應該是胤䄉的外高祖父(外公的外公)。
這樣來看,胤䄉的高祖父與外高祖父實際上是同一個人,他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
當然,胤䄉的母親溫僖貴妃所屬的鑲黃旗鈕祜祿氏,太過重要。這家族以軍功起家,族長額亦都早年跟隨努爾哈赤四處征戰,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弘毅公,額亦都的兒子們也個個英勇善戰,使得鈕祜祿氏成為清朝初年有名的鐵血世家。
清朝初年,評判一個家族地位的標準就是軍功,誰的軍功多,誰的軍功大,誰就有地位。比如說康熙原配孝誠仁皇后所屬的赫舍里氏,早年時期只是在朝廷擔任文職,後來才棄筆從戎,即便是索尼做到了首輔,同樣被遏必隆稱為「滿洲下人」。
額亦都一共有十六個兒子,由此弘毅公府形成十六個龐大的後裔分支,額亦都第八子圖爾格因戰功獲得果毅公的封爵,使鈕祜祿氏一族擁有兩個公爵,康熙朝,果毅公改由遏必隆承襲,由此,遏必隆成為弘毅公府的大宗。
遏止隆的小兒子名叫阿靈阿,是雍正的親姨父,阿靈阿是康熙的重臣寵臣,但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八爺黨,曾在康熙朝得罪了皇四子胤禛(雍正),胤禛繼位後,將其墓碑改為“不臣不弟暴悍貪庸阿靈阿之墓”,同時下令革去阿靈阿頭上的果毅公爵,改由遏必隆第六子尹德承襲。
由此可見,弘毅公府這個家族太過於強大,又隸屬上三旗之首的鑲黃旗,如果貿然將老十胤䄉處死,相當於得罪了整個鈕祜祿氏家族,這是劃不來的,這是雍正對胤䄉網開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個人能力有限
在評論康熙這些兒子時,人們通常認為太子胤礽是康熙兒子中出身最好的一個,其次才是十阿哥胤䄉。
殊不知,胤礽身後的赫舍里氏只能算是後起之秀,縱觀整個大清史,也不過在順治、康熙兩朝曇花一現,胤䄉背後的鈕祜祿氏就不同了,這個家族的興盛幾乎縱觀整個大清史,說它是滿洲世家中的翹楚,也不為過。
當然,出身是康熙這些兒子爭儲的基礎,還有一點也比較重要,那就是皇子的個人能力。
在康熙這些兒子中,八阿哥胤禩無疑是出類拔萃的一個,九阿哥胤禟也是博學多才,而對胤䄉的描述則比較少,似乎驗證了一點,胤䄉在個人能力方面,確實較其他兄弟差了一些,也難怪會出現“草包”老十的說法了。
雖然老十胤䄉個人能力有限,但康熙卻沒有忽視這個兒子背後的強大母家背景。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胤礽被復立為太子,同時,康熙的其他兒子也得到了分封,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都被封為親王,七阿哥胤祐與十阿哥胤䄉則被封為郡王,此時的八阿哥胤禩依然是貝勒,九阿哥胤禟只是個貝子。
胤䄉在封爵方面,僅次於胤女、胤禛、胤祺三個兄長,比胤禩、胤禟兩個兄長爵位都高。
三、奪嫡參與度有限
有關影視劇中,對於胤禩、胤禟、胤䄉三個兄弟的描述,經常是形影不離,其實,縱觀整個奪嫡過程,胤䄉的參與度實在是有限。
康熙四十七年,一廢太子期間,胤禩受到牽連,被康熙鎖拿問罪,出來求情是九阿哥胤禟與十四阿哥胤禵,為此,康熙打了胤禟兩記耳光,甚至還要出手誅殺胤禵。
康熙五十年,胤禩的母親良妃去世,治喪期間,胤禟、胤䄉、胤禵三兄弟輪番給胤禩送飯,胤禟曾邀請四阿哥胤禛一起給胤禩送飯,但被拒絕。
康熙五十五年,康熙出巡迴京,為了辟邪,暫時居住於暢春園近地,同時讓身染傷寒的胤禩移往城裡,此時出來求情的還是九阿哥胤禟:“八阿哥今如此病重,若移往家中,萬一不測,誰即承當?”
康熙五十七年,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率軍平叛青海叛亂,此時站出來的依然是胤禟,胤禟不僅送銀票,還將胤禵的花園進行修繕,可見,在爭儲和巴結兄弟方面,胤禟是下足了功夫。
大家可以看到,在康熙中後期的奪嫡事件中,老十胤䄉的參與度有限,只有康熙五十年給胤禩送飯,出現過一次,與老九胤禟相比,積極性可以說是差得遠了。
八爺黨的幸運兒
雍正元年,澤卜尊丹巴胡土克圖來到京師,謁拜康熙梓宮,誰知竟然死在了京師,隨後,雍正下令讓胤䄉遣送靈龕還喀爾喀,並齎印冊賜奠。誰知,胤䄉竟然託病不行,停在了張家口。
此外,胤䄉在私下祭神,疏文中將雍正寫為“雍正新君”,此事被雍正知道後,雍正下令將雍正新君逮捕回京,於雍正二年四月革爵圈禁。
雍正四年八月到九月,九阿哥胤禟(塞斯黑)與八阿哥胤禩(阿其那)分別死於拘禁地,胤禟是被折磨致死,而胤禩則是因嘔病離世,對於胤䄉來講,雍正卻是網開一面,既沒有給他改名字,也沒有將其削除宗籍,更沒有將其處死。
乾隆二年,乾隆下令將胤䄉釋放,封為輔國公,四年後,胤䄉病逝,享年59歲,乾隆下令以貝子禮制將這位叔叔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