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簡介: 屈原(約西元前340—西元前278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
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離騷》為代表的《楚辭》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為“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後世仁人誌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
屈原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屈原的歷史典故,供大家學習參考,希望能帶給大家幫助!
屈原的歷史典故(一):眾口鑠金
屈原(約西元前340—西元前278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當時擔任「左徒」的官職,但是得不到楚懷王的信任。他主張聯合東方的大國齊國,共同抗秦。
昏庸的楚懷王,不聽忠告,反而偏信諦言,疏遠屈原,並向秦國妥協。結果連連上了秦國的當,懷王最後終於死在秦國。懷王死後,他的兒子橫繼位為公頃。公頃襄王像父親一樣糊塗,竟把屈原趕出郢都,放逐到長江以南的沅、湘和洞庭湖一帶。
屈原始終熱愛他的祖國,在被疏遠、遭打擊,以至被流放的苦痛年月中,無時不關心著人民的生活,無時不懷念著國都郢都。他所寫的《九章》等不朽的詩篇,充滿了悲憤和熱烈的愛國。 《九章》共包括九篇,其中的《惜誦》,一般都列為第一篇。
《惜誦》,根據專家考證,是屈原勸楚懷王聯齊抗秦而被諂去職時寫的。 「惜誦」二字,據說是「不願隨便歌頌」的意思。詩中有一節假託在夢中和大神談話來表達自己始終不變的忠誠。詩的大意說:「我曾在夢裡企圖登天,無奈既沒有路也找不到船。請大神幫忙吧。可是他說,理想雖好實行困難!難道我的理想將永遠被認為危險而無法實現?
在屈原的《惜誦》原文中,有一句「故眾口其鑠金兮,初若是而逢殆。」後來也成為一句成語,即「眾口鑠金」。這句成語的「眾口」卻變成輿論的意思,形容輿論的力量很大,即使最堅硬的金石也要消毀。
屈原的歷史典故(二):屈原投江
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後,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又想重新和齊國聯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後,很客氣地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在陝西丹鳳縣東南)相會,當面訂立盟約。
楚懷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國;去呢,又怕出危險。他就跟大臣們商量。
大夫屈原對楚懷王說:“秦國強暴得像豺狼一樣,咱們受秦國的欺負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們的圈套。”
可是懷王的兒子公子蘭卻一股勁兒勸楚懷王去,說:「咱們為了把秦國當做敵人,結果死了好多人,又丟了土地。
如今秦國願意跟咱們和好,怎麼能推辭人家呢。 」 楚懷王聽信了公子子蘭的話,就上秦國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懷王剛踏進秦國的武關,立刻被秦國預先埋伏下的人馬截斷了後路。在會面時,秦昭襄王逼迫楚懷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讓給秦國,楚懷王沒答應。秦昭襄王把楚懷王押到鹹陽軟禁起來,要楚國大臣拿土地來贖才放他。
楚國的大臣們聽到國君被押,把太子立為新的國君,拒絕割讓土地。這個國君就是楚公頃襄王。公子子蘭當了楚國的令尹。
楚懷王在秦國被押了一年多,吃盡苦頭。他冒險逃出鹹陽,又被秦國派兵追捕了回去。他連氣帶病,沒有多久就死在秦國。
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秦國欺負,死在外頭,心裡很不平。特別是大夫屈原,更是氣憤。他勸楚公頃王搜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
但他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事,反倒招來了令尹子蘭和靳尚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公頃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
他們對楚公頃王說:「大王沒聽說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楚國出了這種不忠不孝的君臣,哪裡能不亡國呢?大王,你想想這叫什麼話!”
楚公頃王聽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以後,常在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東北部,汨音mì)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 他面容憔悴,披頭散發,骨瘦如柴。
有個漁父來勸他:「你何必這樣呢?楚國人哪一個不知道你是忠臣!你為什麼不跟世人一樣呢?」
屈原說:「國王他們是糊塗人,只有我清醒啊!我傷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楚國弄到這個樣兒,我心裡像刀割一般。我怎麼能夠眼看著國家的危險不管呢!只要能救楚國,就是叫我死一萬次我也願意。我痛苦得真要瘋了。
屈原在流放中,抱著這樣的想法,常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歷史故事)。他看到恨秦國搶楚國的土地的人民,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地,還是經常受凍挨餓,生病沒錢醫,死了沒錢葬,遇到天災人禍,就弄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種悲慘的景象,更加深了屈原的痛苦。他一直喜歡把他的歌寫下來,這會兒寫得更多了。 《離騷》這首有名的長長的詩歌,就是他在這個時期寫成的。
日子過得挺快,十幾年過去了,屈原還沒有得到楚王召他回去的消息。他憂慮國家的前途,日里夢裡,老想回楚國的國都郢都。他想藉山川景物來排解他的愛國憂愁,結果反而更加傷心。楚國的政治這麼腐敗,秀麗的河山逐漸被秦國搶去,楚國太危險了。
屈原想立刻回郢都去,再勸楚王,事實上已不太可能。有人對他說:「何必留在楚國受這份罪!」屈原說:「我怎麼能扔了家鄉、扔了父母之邦啊!鳥飛倦了,想回到自己的老枝上去歇息啊;狐狸死了,頭還向著土山啊!救國的道路漫長漫長啊,我不能離開楚國,我要上下尋找救國之路啊!」
壞人掌權,楚國的大難終於臨頭了。西元前278年,秦國派兵攻打楚國,打下了楚國的國都。屈原聽到這個消息,傷心得放聲大哭。這時,他已經是六十二歲的老人了。他知道楚國已經沒有希望了,可不願意眼看楚國被毀,自己的土地、人民落在敵人手裡,他要和楚國同存亡,就在五月初五那一天,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裡,以身殉國了。
漁民和附近的農作物人趕緊劃著小船救屈原。但汪洋大水,哪裡有屈原的影子呢?他們劃著船在江面上祭祀他,把竹筒子裡的米飯撒在水里獻給他。他們為他招魂:「屈大夫,你回來啊!」後來,人們把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這一天稱為端午節,也叫端陽節,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成粽子,把小船改為龍船在江面上競賽,用這樣的儀式來紀念屈原。再後來,逐漸就變成全中國的一種風俗了。
楚國的屈原死了,趙國呢?趙主父死後,趙惠文王拜他的弟弟趙勝為相國,封為平原君。平原君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結交天下各種人物,把他們收留到門下供養著。這種收養門客的做法,當時成了風氣。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楚國的春申君,都像平原君一樣收養著門客。他們每家都有幾千名門客。連秦昭襄王聽說平原君收養門客,都想跟他交。
屈原的歷史典故(三):屈原發米
詩人屈原在幼年時期就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當時正逢連年飢荒,屈原家鄉的百姓們吃不飽、穿不暖,時有沿街乞討、啃樹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見之不禁傷心落淚。
有一天,屈原家門前的大石頭縫裡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們見狀,紛紛拿來碗瓢、布袋接米,將米背回了家。
不久,屈原的父親便發現家中糧倉中的米越來越少,他很是奇怪。
有一天夜裡,他發現屈原正從糧倉裡往外背米,便將屈原叫住,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屈原把家裡的米灌進了石縫裡。
父親沒有責備屈原,只是對他說:“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窮人,如果你長大後做官,把楚國管理好,天下的窮人不就有飯吃了嗎?”
自此屈原勤奮治學,成人後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便召他為官,管理國家大事。他為國、為民盡心盡力,被後世之人稱頌,真正做到了由小善轉為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