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簡介(戰國名詩人)

2022-10-06屈原

導語:屈原(約西元前340—西元前278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屈原的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屈原

屈氏家族.

屈原出生於楚國貴族,和楚王一樣,羋姓,但楚王是熊氏。此姓出自黃帝頦顓系統的祝融氏;羋姓族群從商代遷徙至南方楚地,當傳到熊繹時,因功受週封於楚,遂居丹陽(也就是現在湖北宜昌)。這裡是屈原的故鄉。

春秋初期,約西元前七世紀,楚武王熊通的兒子被封在「屈」這個地方,叫屈瑕,他的後代就以屈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類似的,還有春秋時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戰國時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國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夠從春秋前期一直延續到戰國後期,一直處於楚國的高層,這個家族可謂經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據說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務。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當時叫作“公族”或“公室”,那麼他和楚國的關係,當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曾擔任過要職。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當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後來被秦國俘虜的大將屈匄。據屈原《九章·惜誦》詩句“忽忘身之賤貧”,可知當時這個貴族家庭已經衰落。

初露才華.

週顯王四十八年(前321年),秦軍犯境,屈原組織樂平里的青年奮力抗擊,他一方面居高臨下地對青年們進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種戰術,機智果敢地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一展其非凡才華。

周慎靚王元年(前320年),仲春三月,屈原應懷王之召出山進京。這一年他在鄂渚為縣丞。

周慎靚王二年(前319年),升任楚懷王左徒。這一年的深秋,屈原首次使齊。

周慎靚王三年(前318年),忙於楚之內政外交工作。五國聯兵攻秦,屈原隨軍而前。

流放漢北.

週贗王十一年(前304年),屈原流浪漢北(漢江以上,今河南南陽西峽、淅川一帶)。秦楚複合,與屈原謀劃相反,而奸人必有諫言害之,避地漢北,當有不得已之情在,故《九章·抽思》有欲歸不得之意。

週贛王十三年(前302年),齊、魏、韓三國聯軍攻打楚國,楚懷王派太子橫到秦國為人質,請求秦出兵援救。秦王命客卿通率兵救楚,擊退了三國聯軍。隔年,秦國一大夫與太子橫因為私事爭鬥被殺。太子橫懼怕秦昭王怪罪,私自逃回楚國。此事使秦、楚兩國關係惡化,導致了秦國此後對楚國的頻繁進攻。 「屈原憎恨楚懷王聽信小人諦言,讓不真實的語言蒙蔽了正確的語言,這些謠言將會損害楚國的利益,是方正的人不能容忍的,所以屈原在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

週贗王十六年(前299年),屈原此時已從漢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勸懷王不要赴會,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結果懷王一入武關,就被秦軍扣留,劫往鹹陽,要脅他割讓巫郡和黔中郡。楚懷王被劫往咸陽,楚由齊迎歸太子橫立為公頃襄王,公子子蘭為令尹,不肯向秦割讓土地,秦又發兵攻楚,大敗楚軍,斬首5萬,取十六城。

放逐江南.

週贛王十九年(前296年),楚懷王死於秦國,秦國將他的屍體送回楚國安葬。諸侯由此認為秦國不義。秦國、楚國絕交。屈原於週贗王十九年被免去三閩大夫之職,放逐江南。他從郢都出發,先到鄂渚,然後入洞庭。

週贗王二十年(前295年),屈原到達長沙,在這楚先王始封之地遍覽山川形勢,甚起宗國之情。

週贗王二十二年(前293年),楚公頃王六年,秦國派白起前往伊闕攻打韓國,取得重大勝利,斬首24萬。秦國於是送給楚王書信說:「楚國背叛秦國,秦國準備率領諸侯討伐楚國,決一勝負。希望您整頓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戰。」楚公頃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懷王最後落到客死他國的下場,就是因為「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週贗王二十一年到週贗王三十六年(前294年到前279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區。這次流亡的路線,按《九章·哀郢》分析,是從郢都(湖北江陵縣)出發,先往東南順江而下經過夏首(湖北沙市東南)、遙望龍門(郢都的東門)經由洞庭湖進入長江,然後又離開了夏浦(湖北漢口),最後到了陵陽(據說是今安徽青陽縣南)。時間長達16年,在這之間並寫下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如《九章·悲回風》。

屈原

文學成就.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稱為「騷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世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一篇,《天問》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子頌》《悲回風》),《遠遊》《卜居》《漁父》各一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一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遊》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據郭沫若考證,屈原作品,共流傳下來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一篇。

大體說來,《離騷》《天問》《九歌》可以作為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 《九章》《遠遊》《卜居》《漁父》《招魂》《大招》,其內容與風格可與《離騷》列為一組,大都是有事可據,有義可陳,重在表現作者內心的情愫。 《離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鮮明的個性光輝,是屈原全部創作的重點。 《天問》是屈原根據神話、傳說材料創作的詩篇,著重表現作者的學術造詣及其歷史觀和自然觀。 《九歌》是楚國祀神樂曲,經屈原加工、潤飾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發和環境氣氛的描述上,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然而是代或代神表述,並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顯示了南楚文學傳統的痕跡。 《離騷》一組,《九歌》一組,構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風格。

政治成就.

屈原為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的局面。關於屈原這次變法的內容,《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非常簡略,後人無法窺其全貌。而從《離騷》和《九章》中可以得到一些資訊:一是他的改革變法是受楚懷王之命的;二是“奉先功”,即繼承前輩革新家的遺業的;三是以“明法之嫌疑”,即建立新的法制為中心內容的;四是以國家富強為唯目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楚史專家湯炳正經過繁瑣嚴謹的考證,把屈原的變法總拿歸結為六條:

第一,獎勵耕戰。獎勵農耕,是為了增加賦稅,富國富民,獎勵徵戰是為了加強軍事戰略裝備;商鞅和吳起的變法都是這套路子,使百姓無論是務農還是出征,都有盼頭、奔頭和念頭,只有建立獎罰制度,臣工和百姓才會心甘情願的為爵位的驅使去竭盡全力。

第二,舉賢能。戰國時代魏文侯首開禮賢下士之風,使魏國在戰國初期首霸百餘年;其次田齊的齊桓公闢稷下為學宮,招賢納士,到了齊威王時期,稷下學宮依然是超越大樑穩坐天下風華,成為天下士子趨之若鷯之地。屈原此時,這樣的改革也算是正當其時。不過與當時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十來年後,趙國強勢的崛起為戰國強國的時候,楚國以文弱之勢卻日漸消沉了下去。

第三,反壅蔽。也就是要破除君臣、於老百姓之間的溝通障礙,要讓楚王下達的命令準確即時的傳達到臣工的府衙,臣工的府衙也在第一時間把王宮下達的命令傳達給廣大百姓;讓楚王與百姓互通有無,打破君王被姦佞所包圍的態勢;君主能清晰明快的了解民生疾苦,不偏聽偏信。而臣民的意見也可以高速直達楚廷。

第四,禁朋黨。鑑於楚國的貴脻和老世族往往結黨營私,狼狽為姦,對不同政見的臣工大肆攻訥,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約束杜絕。

第五,明賞罰。無論是名法家的商鞅抑或是兵家的吳起,都注重嚴格的律條來約束將士的功過。在變法這樣的問題上,屈原集合法家、兵家之精華而獨成一體。

第六,移風易俗。屈原對楚國不正之風深惡痛絕,一個個能言善辯巧言令色的臣工老世族,不惜損害國家的主題利益來投機取巧。這次的變法也把楚國的不良之風用法律形式來約束。

屈原

屈原墓.

屈原墓有兩處。一處是位於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鳳凰山屈原故裡景區。屈原墓重建於清道光七年(1827年),1976年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時搬遷到秭歸老縣城向家坪。 2006年因三峽工程興建,湖北省文物部門復建到鳳凰山上,以恢復其歷史原貌。

另一處位於湖南汨羅市城北玉笥山東5公里處的汨羅山頂。因在2公里範圍內有12個高大的墓塚,這些墓塚前立有「故楚三閩大夫墓」或「楚三閩大夫墓」石碑,相傳為屈原的「十二疑塚」。

屈原廟.

河南西峽屈原廟是中國最早的屈原廟。 《後漢書·延篤傳》:延篤「遭黨事禁錮,卒於家,鄉裡圖其形於屈原之廟」。這裡關於南陽屈原廟的記載,是已知見於正史的最早的關於屈原紀念建築的記錄,這說明最遲在東漢,南陽已建立了屈原廟。

屈原廟位於屈原崗上,有三座各三間的清末建築風格磚木結構瓦房,是歷代文人墨客祭祀弔唁屈原西邊那座正間後山牆鑲有清戊寅年間(1878年)內鄉知事高袖海題寫的石碑文,石碑正中筆下:「楚三閭大夫屈子神位。」左右兩側鑲刻有對聯,上聯為「清節表三閭想當年芷澤行吟香草馀騷客賦」;下聯為「忠魂昭一代悵今日菊潭奉祀落英猶是楚臣餐」;橫批為「清忠一世」。西山牆上鑲嵌有民國重修著屈原廟石碑,碑文記載:「此屈夫子祠也,據屈夫子祠肇建於關帝廟東邊,渺焉,鬥室不堪容膝,鄉人士爰改建於茲,規模極欲其合法,棟宇力求其宏暢,庶有以慰夫子在天之偉大忠魂於既祗,申屈拜者亦得以進退周旋無憾也。頂石、「八仙過海」洗輿用具、清朝「二龍戲珠」碑碣、功德碑等文物30餘件。

中國屈原學會的專家曾到屈原廟考察,認定屈原廟裡的壁畫和湖南馬王堆裡有相似的地方,並在屈原廟的牆上發現有唐代的方磚。由此推斷,屈原廟在唐朝已經興建中。

端午佳節.

屈原投江自盡的日子相傳是農曆五月初五,即端午節。端午節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一帶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演變成了中國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把屈原和端午節綁在一起始於南朝的文獻。端午節起源於屈原,最早是流傳在荊楚地區的傳說。南朝梁宗懍編撰的記錄古代楚地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文集《荊楚歲時記》載:「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剛度。五月五日自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輒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也。 《隋書·地理志下》載:「大抵荊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為制《九歌》,蓋由此也。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 '因而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的節慶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