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前390年-前338年),中國歷史上戰國時代政治家、統帥,法家法派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來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商鞅。
商鞅像
商鞅早年學習法家、兵家、雜家思想,後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瘡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國國內頒布求賢令後由魏入秦,通過變法改革將秦國改造成富裕強大之國,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的戶籍、法律、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種;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軍收復了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部分失地。但商鞅在變法改革過程中製定了嚴酷的刑法打擊舊貴族,招致極大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舊貴族勢力的報復,最終兵敗戰死,屍首遭五馬分屍。
商鞅及其變法對法家學派有著深遠的影響,法家學派後人將商鞅的言行與思想及其後學著作彙編成《商君書》。司馬遷著《史記》時,為商鞅單獨立《商君列傳》。此外,當現代學者馬非百著《秦集史》、王謐常著《秦史》時,都將商鞅和其門客屍瑜合立於《公孫鞅傳》。
早年
商鞅是衛國嫡出或庶出公子與妻子或小妾所生的兒子(除了太子之外,諸侯嫡庶之子都被稱為公子,諸侯嫡庶之孫都被稱為公孫。他向屍邏學習雜家學說,後侍奉魏國國相公叔公中庶子。公叔痤瘡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商鞅年輕,公叔痤瘡見魏惠王無意願,又對魏惠王說:「主公若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魏惠王認為公叔痤瘡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採納。公叔痤瘡私下要商鞅趕緊離開魏國,商鞅明白魏惠王未把自己放在眼裡,不採納公叔痤瘡用他之言,也不會採納殺他之言,所以並沒有立即離開魏國。
投奔秦國
前362年,秦孝公繼位。當時黃河和殽山以東的戰國六雄已經形成,淮河、泗水之間有十多個小國。周王室勢力衰微,諸侯間用武力相互徵伐吞併。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被諸侯們疏遠,像夷狄一樣對待。秦孝公繼位後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在國內頒布了著名的求賢令,命國人、大臣獻富國強兵之策。秦孝公在求賢令中指出:「秦國自秦厲共公之後接連幾代不得安寧,國家內憂外患,魏國趁機奪取了祖先的河西之地。諸侯們疏遠秦國,恥辱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公叔痤瘡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在國內發布求賢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透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孝公。商鞅第一次用帝道遊說秦孝公,孝公聽後直打瞌睡並透過景監指責商鞅是個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後,商鞅再次會見秦孝公,用王道之術遊說,孝公不能接受並再次透過景監責備商鞅。商鞅第三次會見秦孝公時用霸道之術遊說,獲得孝公的肯定但沒有被採用,但商鞅此時已領會孝公心中的意圖。最後商鞅見孝公時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時十分入迷,膝蓋不知不覺向商鞅挪動,二人暢談數日毫無倦意。景監不得其解,向商鞅詢問緣由。商鞅說秦孝公意圖在當今爭霸天下,所以對耗時太長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學說不感興趣。
變法之爭
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又害怕國人議論紛紛,所以猶豫不決。秦孝公召開朝會命臣工商議此事,商鞅勸秦孝公說:「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搞出名堂,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會被世俗非議;有獨道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嘲笑。物的創始,但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歡樂。只要能夠利於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
順應民風民俗教育民眾,不費力就能成功;沿襲舊有製度來治理國家,官吏習慣而百姓安定。商鞅說:「甘龍所說的,是世俗的說法。一般人安於舊有的習俗,而讀書人拘泥於書本上的見聞。這兩種人奉公守法還可以,但不能和他們談論成法以外的改革。夏商週三朝禮制不同能統一天下,春秋五霸法制不一能各自稱霸一方。
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製約;賢能的人變更禮制,尋常的人被禮制約束。杜摯說:「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變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換舊制。仿效過去的法度沒有過失,遵循已有的禮儀不會出現偏差。商鞅說:「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於國家發展就能不彷效過去的法度。商湯、周武王不沿襲過去的法度能夠得天下,夏朝、商朝因遵循舊製而滅亡。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議,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讚揚。 」秦孝公十分贊同商鞅的觀點。
墾草令
在商鞅的勸說下,秦孝公決定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但變法遭到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守舊派的反對,雙方產生激烈的爭論。變法之爭結束後,秦孝公於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製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第一次變法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主要內容為: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嚴懲私鬥、改法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
商鞅頒布新法前為取信於民,派人在國都後邊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立即獲得賞金十兩。百姓們都感到很詔異,沒有人去搬。後商鞅將賞金追加至五十兩,終於有個人將木頭搬到北門,果然獲得賞金五十兩。商鞅藉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史稱「徙木立信」。
商鞅的新法在秦國實行一年後,百姓到國抱怨新法不方便的人數以千計。此時正逢太子馿觸犯新法,商鞅認為新法之所以不能順利實行,是因為有貴族帶頭違反。因為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罰,於是就處罰了太子之傅公子虔,以黥刑處罰了太子之師公孫賈。後公子虔又觸犯新法,被處劓刑。自此,秦國人就都遵守新法。商鞅的新法在秦國實行十年後,國內百姓都非常高興。秦國人路不拾遺,山中沒有盜賊,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於為國家打仗,怯於私鬥,鄉村、城鎮秩序安定。百姓之中有當初說新法不方便現今說方便的,商鞅指責他們是擾亂教化之民,將他們全部遷往邊疆,此後百姓之中再無人敢議論新法。
經過第一次變法後,秦國國力開始強大。前358年,秦國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擊敗韓國的軍隊。前357年,楚宣王派右尹黑來迎娶秦孝公的女兒,與秦國聯姻。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今陝西省澄城縣東)會盟,結束了秦國長期不與中原諸侯會盟的局面。
第二次變法
鹹陽(今陝西省鹹陽市東北)位於關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臨殲河,順殲河而下可直入黃河,終南山與殲河之間可直通函谷關。為便於向函谷關以東發展,秦孝公於前350年命商鞅徵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遷至鹹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為: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加收口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和執行分戶令。
經過兩次變法後的秦國國力強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秦國人路不拾遺,山中沒有盜賊。人民勇於為國家打仗,怯於私鬥,鄉村、城鎮秩序安定。週顯王派使臣賜予秦孝公霸主的稱號,諸侯各國都派使者前來祝賀。前348年,韓昭侯親自前往秦國,與秦孝公簽訂停戰盟約。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駟率領西戎九十二國朝見週顯王,顯示了秦國西方霸主的地位。
河西之戰
收復河西失地、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是秦獻公、秦孝公兩代國君的願望。秦孝公繼位後,更是將收復河西失地作為國家的首要任務之一。前354年,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均在今河南省長垣縣),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干涉,魏國派兵包圍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秦孝公則趁魏軍主力出擊之機,派遣軍隊偷襲魏國,進攻魏河西長城重要據點元裡(今陝西省澄城縣南),大敗魏軍,殲滅守軍7000人並佔領少梁(今陝西省韓城市西南),此戰為秦孝公時期收復河西失地的序幕。經過兩次變法後的秦國國力強大,而商鞅作為收復河西的主將,在戰爭中顯示了他的軍事及外交才能。
安邑、固陽之戰
前353年,趙成侯派使者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派兵分兩路救援趙國,一路齊軍與宋國景㪨、衛國公孫倉所率部隊會合,圍攻魏國的襄陵(今河南省睢縣)。同年,魏軍主力攻破趙國首都邯鄲,但在桂陵之戰被另一路由田忌、孫臏所率領的齊國軍隊擊敗。楚宣王也派大將景舍率兵救援趙國,奪取了魏國睢水、濊水之間的土地。秦孝公趁魏國國內空虛之機,於前352年任命商鞅為大良造,率兵長驅直入,包圍魏國並佔領魏國舊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魏惠王急忙派軍隊在上郡要地固陽(即定陽,今陝西省延安市東)以東修建崤山長城(東南起崤山,西北至黃河)來阻止秦軍的進攻。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圍並佔領固陽。
前352年,魏惠王召喚韓國的軍隊擊敗包圍襄陵的齊、宋、衛聯軍,齊國被迫請楚國大將景舍出面調停,各國休戰。前351年,魏惠王與趙成侯在漳河邊結盟,撤出趙國首都鄒鄲。魏國陸續與各國和談後,集中兵力向西反攻,奪回安邑並包圍固陽。為爭取時間在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秦孝公於前350年與魏惠王在彤地(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西南)會盟修好,緩和了兩國緊張的關係。
逢澤會盟
魏惠王以朝見週天子為名,召集泗上十二諸侯舉行會盟,圖謀攻秦。秦孝公下令加強防守,並採納商鞅「尊魏為王」的策略來改變魏國進攻秦國的意圖。前344年,秦孝公派商鞅遊說魏惠王,勸說他除了號令宋、衛、鄒、魯等十二個小國外,還要向北聯合燕國,向東攻打齊國,迫使趙國屈服;向西聯合秦國,向南攻打楚國,迫使韓國屈服,這樣霸業可成。商鞅也建議魏惠王順從天下之志,先行稱王,再圖霸業。魏惠王聽從商鞅的遊說開始稱王,按照天子的規格大建宮室,製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並召集各小國參加逢澤(今河南省開封市南)會盟,秦公子少官和趙肅侯也受邀參加,諸侯會盟後前往朝見週天子。魏惠王僭越禮制的行為引起了齊、楚等國的憤怒,諸侯紛紛倒向齊國。
西鄙之戰
前341年,魏國在馬陵之戰遭受齊國重創,主將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商鞅趁機對秦孝公說:「秦國和魏國的關係,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國兼併秦國,就是秦國吞併魏國。魏國地處山嶺險要的西部,佔據崤山以東,與秦國以黃河為界。剛剛被齊國擊敗,可以趁此良機攻打魏國。東可以控制各國諸侯,這可是一統天下的帝王基業啊! 」秦孝公採納商鞅的建議,決定趁魏國實力尚未恢復之機,大舉攻魏。
前341年,秦國聯合齊、趙兩國攻打魏國。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進攻魏河東,魏派公子卬迎戰。兩軍對峙時,商鞅派使者送信給公子卬,說:「我當初與公子相處得很快樂,如今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將領,不忍心互相攻擊,我可以與公子當面相見,訂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幾杯然後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相安無事。魏惠王被迫割讓河西部分土地求和,此時魏惠王說:「寡人真後悔沒有聽公叔痤瘡的話。」商鞅因戰功獲封於商王十五邑,號為商君。
趙良的警告
商鞅在秦國執政二十一年,招來貴族宗室怨恨。趙良透過孟蘭皋去見商鞅,商鞅對他說:「當初秦國的習俗和戎狄一樣,父子不分開,男女老少同居一室。如今我改變了秦國的教化,使他們男女有別,分居而住。國一樣。就想當面去拜見卻苦於沒有路費,就把自己賣給秦國人,穿著粗布短衣給人家餵牛。
秦穆公知道這件事後把他提拔起來,凌駕萬人之上,秦國沒有人不滿意。他出任秦相期間,向東討伐過鄭國,三次擁立晉國的國君,一次出兵救晉;他在秦國境內施行德化,巴國前來納貢;他施德政於諸侯,四方少數民族前來朝見,由餘聽說後,不遠萬裡趕來敲門投奔。五羖大夫出任秦相,勞累不坐車,酷暑炎熱不打傘,走遍國中不用隨從的車輛,不帶武裝防衛,他的功名永載史冊,他的德行施教於後代。
五子大夫死時,秦國不論男女都痛哭流涕,連小孩子也不唱歌謠,正在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發出相應的呼聲,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啊。如今您能夠見到秦君,靠的是秦君寵臣景監的推薦介紹,這就談不上什麼名聲了。身為秦國國相不為百姓造福而大規模地營建宮闕,這就談不上為國家建立功業了。懲治太子的師傅,用嚴酷酷法殘害百姓,這是積累怨恨、聚積禍患啊。教化百姓比命令百姓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君臣的行為比命令百姓更為迅速。如今您卻違背地建立權威、變更法度,這不是對百姓施行教化。您又在封地南面稱君,天天用新法逼迫秦國的貴族子弟。
公子虔閉門不出已經八年了,您又殺死祝歡,用黥刑罰公孫賈。這幾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您一出門,後邊就跟著數以十計的戰車,車上都是頂盔貫甲、身強力壯、持矛操戟的貼身警衛,您離開這些警衛肯定不敢自己出門。您的處境就好比早晨的露水,面臨很快消亡的危險。您還打算要延長自己的壽命嗎?那為什麼不把封地交還給秦國,到偏僻荒遠的地方澆園自耕;勸秦君重用那些隱居山林的賢才,趙養老人,撫育孤兒,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這樣才可以稍保平安。您還要貪圖封地的富有,以獨攬秦國的國政為寵幸,聚集百姓的怨恨,秦君一旦捨棄賓客而不能當朝,秦國想要拘捕您的人還能少嗎?您喪身的日子就會像抬起腳來那樣迅速地到來。 「但商鞅最後還是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
法自斃
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戰國策》記載秦孝公想傳位於商鞅,商鞅推辭不接受。趙良警告的五個月後,秦孝公去世,其子秦惠文君繼位。商鞅想要告老退休,有人向秦惠文君說:「大臣功高蓋主就會危害國家社稷,對身邊的人過於親近就會惹來殺身之禍。現如今秦國的男女老幼只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商鞅逃至邊關,晚上想住宿旅店,因未帶身分證件,店主不知道是商鞅本人,害怕新法連坐而不敢留宿。商鞅感嘆道:「制定的法律竟然遺害到了這種地步!」這就是成語「作法自斃」的來歷。
商鞅帶領親屬及手下隨從逃亡至魏國,魏將穰疵怨恨商鞅用欺騙的手段俘虜公子卬、擊敗魏軍,將其驅逐回秦國。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地,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商鞅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鹹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族。商鞅死後,他所推行的新法並沒有被廢除,反而一直影響著秦國乃至以後的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