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秦國法家的代表,王安石曾稱讚他的變法是「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身為法家代表,到底師從於誰,眾說紛紜。
一、先秦法家來自儒家
春秋戰國是思想多元化、文化大繁榮的時代,法家思想產生於受到了儒家思想深刻的影響,其中含有許多儒家因素。
先秦早期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有天然的聯繫,如因「撰次諸國法,著《法經》」而被視作法家鼻祖的李悝,他在青年時代曾師從子夏。子夏是孔子的高徒,為孔子死後其子弟所形成的八個儒家分支中的「子夏之儒」的創始人,主張「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他這個人講究實用主義,但孔子不喜歡他太過功利主義,所以批評子夏是個「無為小人」、「小人儒家」。不過,子夏在政治方面主張改革,很有魄力,這恰巧是後世法家極為推崇的。
子夏的思想對李悝的影響很大,李悝以儒學為基底,開創了嶄新的法家之路。這些儒學因素在李悝為政的手段中可見一斑,李悝後來到魏國為相,改革中有“盡地力”“平糴法”,都是為了改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保護農民利益,這和儒家「愛民」「卹民」的思想是一致的。
先秦法家還有個著名人物吳起,早年師從曾子,後來棄儒從兵。劉向在《別錄》也證實:「左丘明傳曾申,申授衛人吳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鐸椒」。吳起的思想包括“治四境之內,成訓教, 變習俗, 使君臣有義,父子有序”,可見他也師承於儒家,崇尚“尊尊”“親親”。
二、商鞅的師承
李悝於公元前395年去世,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法家思想和改革經驗,受益者包括他的老鄉商鞅。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後裔,出生於西元前395年,兩個人應該沒打過照面。
商鞅在魏國得不到重用,聽說秦國君主要改革,就帶著李悝寫的《法經》跑過去了,《法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整的封建法典,也成為了商鞅改革的藍本,李悝可以算是商鞅間接的老師。
商鞅在秦國得到國君支持,一開始施行改革沒人信,就搞“徙木立信”那一套,這個法子實際上照搬了吳起在西河搞的“徙木立信”,如此說來吳起也算是商鞅的老師。
正是由於商鞅的經歷無法脫離李悝和吳起,所以郭沫若評價商鞅“是魏文、武二侯時代儒家氣息十分濃厚的空氣中培養出來的人物,他的思想無疑也是從儒家蛻化出來的”,商鞅受到的儒家因素影響比我們想像中更深刻。
但人很難自學成才,商鞅必定跟隨具體人物學習。有一個說法是,商鞅為屍˚的徒弟。屍˚是魏國人,一說魯國人,他明於刑名之術,被稱為「屍子」。
劉向較早提出商鞅之師為屍子,他考證說:「今按《屍子》書,晉人也,名邏,秦相衛鞅客也。衛鞅商君謀事畫計,立法理民,未嘗不與邏規之也。 ,乃亡逃入蜀。民”,直至商鞅被車裂,屍子才惶惶出逃。屍子為商鞅師者,這也是目前較為普及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