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當代作家,山西霍州人。著名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新湘評論》雜誌顧問。
在後台回覆「梁衡」即可查看更多相關文章
前不久看了一本奇書《風雅宋》,說的是宋朝人的風雅之事。小的時候讀歷史書留下印象:宋朝是個腐敗懦弱的王朝。這主要是因為南宋偏安,又有岳飛抗金捐軀,陸遊、辛棄疾愛國賦詩的故事。讓人覺得宋朝實在窩囊。近年來,陸續有學者說宋朝其實還很祥和,瀾淵之盟保證了130多年的安定,大宋並不吃虧。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留下了許多文史的佳話。大的方面,讓學者去研究吧,暫且不管。現在我要說的這本書是專門研究宋朝人生活細節的。按說這細節畢竟離我們很遠,也可不去管它。讓我大奇的是作者的研究方法和寫作角度。
一般研究歷史可以到正史裡找,去筆記雜談裡找,去民間小說、評話裡找,還可以考古,去做田野調查。但這本書居然想到蒐集宋代或比宋代稍晚的各大館藏繪畫,到畫中去考歷史,研究宋人社會結構與生活細節。宋畫話宋,自然真實可信,只不過是從來沒有人拿著放大鏡去認真研究發現它,或者根本沒有想到。也算出奇制勝。而且書的版面非常精美,常是左文右圖,上文下圖,看圖說事,訓娓道來,於不經意處淘個寶。引人穿越時空,看到了宋代的山水、集市、街道、宴會和文人雅集,家庭起居,踏青春遊等。這樣我們就不覺得是在看書,而是在看電影,看連環畫,走古人走過的路,住古人住過的房。但又不要隨便輕看了這些畫,這都是來自於北京故宮、華盛頓、巴黎等地的世界級珍藏名畫。
一說到宋代的名畫,大家先想到《清明上河圖》。這幅畫裡有很多人物故事,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但也就是嘴上說說而已,以示博學。作者卻能更深一步發現其中的生活細節,還直逼當時科技、生產力水準。例如畫中最核心的一個鏡頭,一艘大船要從橋下穿過,桅杆太高,只好把它放倒才能小心通過。這「放」中便有文章。作者進一步研究這個高高桅杆能怎麼放倒呢?原來在宋代就發明了一種可使桅杆活動的機關。作者在另外一幅宋畫裡面找到了這個機關的細節,在桅杆的下部有一個類似軸承和搖把的小構件,可以操作桅杆的起落。如果碰到高的橋樑過不去,或是碰到大風,就可以把它平躺著甲板,讓這個桅杆躺著先「睡」一會兒覺。古人真是幽默,這種活動桅杆就叫「睡桅」。我們過去看畫,可有多少人看出了「睡桅」之妙?類似這樣,作者研究出了許多宋人生活的細節,怎樣喝茶,怎樣玩香,怎樣穿衣,怎樣婚喪嫁娶。宋人的生活有許多地方與我們現在大相逕庭,真的十分有趣。
如果只是閒聊宋人舊事也就罷了。作者其實是寓閒於學,寓文於畫。竟不知不覺做了許多學術性的研究,梳理歷史,借古鑑今,還言之有理。例如離婚這一件古往今來沒辦法迴避的事。他考證出了宋代的離婚書,文明謙讓,溫文爾雅。總把男女雙方要離婚的原因歸結到緣分已盡。責任在天,無關你我。無論男女從不指責對方的缺點,而衷心祝福各自分離之後,都能找到更理想的一半,幸福美滿。 「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但到明代的離婚書就怨氣沖天,視如仇人,火藥味兒很濃。 「夫若舉口,婦便生瞋,婦欲發言,夫則拾棒」。他認為這是一種文明的退步。回想我們70年來的變遷,前幾十年也是一旦離婚反目為仇,永不相見。這幾年,婚雖離,仍做友。
所以,這本書其實是從閒話開始的學術著作。近年來我研究人文森林,著《樹梢上的中國》,是從古樹上找歷史。自詡為發現樹是文字以外的另一種歷史載體,沒想到本書作者又發現古畫也是另一種歷史載體。異曲同工,喜為同道。如他鄉故知,微斯人,吾誰與歸。
(選自《新湘評論》)
歡迎轉發按讚
轉載請聯絡授權
▼ 本週熱文 ▼
鄧小平的群眾觀
<李>
人生就是一場旅行-寫給女兒18歲
李>
<李>
花鼓戲:綻放在三湘大地的藝苑奇葩
李>
<李>
任正非:我的父親母親
李>
<李>
漢字,在世界“復活”
李>
覺得不錯!在看一下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