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會音信難通,許多遊子在外奔波多年,雖然非常思念故園和親人,卻無法及時聯絡,不僅兩地相互牽掛,而且又不敢說出各自心中的愁苦。唐代詩人李益與親人團聚時就曾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兄弟間偶爾久別重逢,甚至都不敢相認,著實讓人動容。
中唐詩人賈島一生經歷相當傳奇,他的詩作也令人驚艷。詩人常羈旅漂泊,所以非常理解遊子浪跡四方的愁苦。雖然羈旅題材的作品並不罕見,但是賈島的詩作卻構思新穎,從而更以令人矚目。以下介紹賈島的一首名作,充滿愁情,結尾卻想像奇特。
客喜
唐代:賈島
客喜非實喜,客悲非實悲。
百回信到家,未當身一歸。
未歸長嗟愁,嗟愁填中懷。
開口吐愁聲,還卻入耳來。
常恐淚滴多,自損兩目輝。
鬢邊雖有絲,不堪織寒衣。
賈島,字浪仙,初為僧,與韓愈、孟郊關係密切,並師從韓愈,後還俗,卻屢試不第。賈浪仙擅長五言詩,也是苦吟詩風的代表作家。
他創作時常不斷推敲,詩風清奇僻苦,寒瘦枯澀。這首詩是他的經典作品,雖然篇幅稍長,卻值得細讀。
起首兩句就顯得突兀,作者認為遊子的悲喜都只是一種表象,因為遊子客居異鄉,與家人相隔遙遠,喜悲之情難以同步,反而更增鄉愁。作者在開頭展現出遊子的悲愁,以悲戚反襯喜悅,讓人感覺印象深刻。
接下來的兩句就舉例說明他的觀點,即使讓信差捎帶一百封信回家,也不抵自己親自返回故園一趟。 因為客居他鄉,為了不讓家人太過牽掛,即使心中有萬般委屈,也不想原原本本地在家書中一一道出。只有親人團聚時,作者才會將滿腹苦水悉數倒出,也才能將客居的愁情描述得更具體。
中間四句表達了作者客居的真實感受,沒有歸鄉時,經常悲嘆不已,愁情縈懷、揮之不去;若是張口說出心中的悲戚之情,卻又從耳中進入大腦,不僅沒有緩解煩憂的情緒,反而變得更加惆悵。
正如蘇軔評價孟郊時所寫: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有如黃河魚,出膏以自煮。賈島的這幾句詩雖然出語平淡,但造意卻極為奇澀。
詩人經常東奔西走,卻總是孑然一身,心中悲愁不已,可是他卻竭力地控制住傷心的淚水,以防止損傷視力。最後兩句聯想奇特,也備受世人稱頌。 「鬢邊雖有絲,不堪織寒衣”,雖然早已鬢邊染霜,卻不能用它編織遊子的寒衣。
鬢邊絲,本指白髮,作者卻由此聯想到絲織品,看似胡思亂想,卻真切地反映出浪仙羈旅他鄉、衣食難繼之苦。作者生動地描繪出客居寒苦之狀,又道出遊子為愁情所苦,反欲理智地排遣愁苦,從而顯得造語奇特、匪夷所思。
賈島的這首詩細膩地描述出遊子的客居之情,並以奇妙的筆法表現出來。作者深探遊子心源,以曲折婉轉的表達,奇僻詭譎的聯想,生新硬澀的語言,再現客子複雜的心理。
遊子愁悶無限,不堪重負,希望能以理智控制悲情,使心情暫得安撫。雖然詩題為《客喜》,但是作者卻寫盡客居的悲愁。結尾更以奇詭之思,狀寫客子心中理智與情感的矛盾,巧妙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