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沈騰沒有「轉型」成功

2023-02-18沈騰

春節期間,誰是最火紅的男演員?

有人說,是吳京。

隨著《流浪地球2》的熱映,吳京成為中國首位「300億票房先生」。

沈騰

而且影史票房前三作品裡,他佔了兩個;前五部作品裡,他一人佔了三個,影響力無敵了。

有人說,是劉德華。

當年他一個善舉,培養了寧浩等新人,如今在《流浪地球2》開花結果。

沈騰

62歲的他收穫了職業生涯最高票房。

未來《唐人街探案4》《流浪地球3》他都將參演,傳奇仍在繼續。

有人說,是張譯。

春節期間,最熱門的電視劇是《狂飆》,最賣座的電影是《滿江紅》,這裡面都有他的身影。

沈騰

張譯已經隱隱有中生代第一人的範兒了。

有人說,是易烊千璽。

《滿江紅》的大賣,再一次夯實了他的演藝之路,新生代演員中,其他人和他的差距,越來越大了。

沈騰

有人說,是張頌文。

張頌文雖然缺席了春節檔電影,但他在《狂飆》中的表現太出色了,相信你的朋友圈,已經被張頌文飾演的高啟強霸屏了。

沈騰

各類網路指數顯示,張頌文的熱度,甚至壓過了吳京和劉德華。

但在皮哥看來,這個春節裡,最火紅的演員,還得是沈騰。

評判的指標,很簡單。

春節裡,最重要的兩項文娛活動是什麼?

第一名是春晚。

沈騰是「後本山時代」第一人,很多人盯著節目單,就等沈騰出來。

今年他攜馬莉又帶來了小品《坑》,是整台晚會口碑最好的小品。

沈騰

第二是春節檔電影。

最賣座的電影是《滿江紅》,在演員表中,沈騰是男一號。

這部電影能大賣,最大的功勞得記在他頭上,他保證了這部電影的票房基礎。

沈騰

這兩個因素一疊加,沈騰毫無疑問是春節最大的贏家。

可為何從「體感」來看,沈騰似乎沒有那麼火?

朋友圈裡,看不到大家評論他,網路熱搜裡,也難尋他的名字。

背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上春晚、扛春節檔票房,這些別的演員高不可攀的成就,在沈騰這裡只是基本操作。

沈騰

大家不談,只是因為,他是沈騰。

換句話說,他的火,已經成為大家習慣的「常態」了。

小品界,他是扛把子,連央視春晚也要靠著他撐門面;

綜藝界,即使再貴,節目組也要想辦法請他過去露臉;

電影界,他也成了最吸金的喜劇招牌,誰都想著請他客串一把。

可以說,沈騰如今在演藝圈的影響力,幾乎已經獨一檔。

但登上高峰的背後,其實有隱憂。

{不}01、{/否}

很多網友議論:沈騰似乎已經定型,很難再給大家驚喜了。

這種言論,在開心麻花的電影裡,表現得最為明顯。

2015年國慶檔,沈騰的《夏洛特煩惱》和徐嶏的《港囧》狹路相逢。

這是新舊喜劇人的對決,最後沈騰笑到了最後,一戰成名。

沈騰

當時的開心麻花,深耕戲劇舞台多年,一個本子,在線下打磨了幾百遍。

《夏洛特煩惱》就是他們厚積薄發的作品,這場勝利,也讓開心麻花,成為新喜劇的代表。

但短短幾年,這種驚艷感,再難尋覓,開心麻花電影在品質上,也是起起伏伏。

而麻花系的演員、編劇,也在外四處搞喜劇,看似是“開枝散葉”,其實風格上,已經形成一套固定的模板了——

翻拍劇本+諧音梗片名+主角遭遇離奇經歷(穿越、互換身體、突然暴富)+合家歡大結局。

沈騰

這些電影,不僅多數票房一般,也影響了開心麻花,在觀眾心中的印象。

作為開心麻花的頭牌,沈騰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困境。

事實上,在《西虹市首富》後,沈騰已經厭倦了,這種浮誇的劇情設定和表演,他不說,但那種疲憊感,大家都能看得出來。

王晶在《圓桌派》裡就指出,沈騰現在已經不想演喜劇了,你看看《飛馳人生》裡,他想演父親,他想死。

轉型,就是那把懸在沈騰心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沈騰

沈騰不是第一個遭遇這種困境的喜劇人。

「喜劇之王」周星馳,就有過類似的遭遇。

90年代,是周星馳的天下。

1992年,香港電影TOP15裡,有7部周星馳的電影,他從星仔,變成了星爺;

1994年,周星馳拍攝了《大話西遊》,把自己的喜劇,從娛樂變成了,一種後現代文化。

1998年,周星馳拍完《喜劇王》,也順理成章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王。

但風光的背面是孤獨,港媒多次爆料,周星馳早在90年代最風光的時候,就不想再演戲了。

沈騰

喜劇人內心多敏感,在年輕時,還可以在觀眾面前裝瘋賣傻,年紀一上來,就很難再接受自己在公眾面前扮醜。

40歲的周星馳如此,44歲的沈騰也不例外。

差別在於,周星馳是個完美主義者。

當他無法接受銀幕上的自己時,沒有轉型,直接退居幕後,拒絕再出鏡。

沈騰卻做出了「相反」的選擇。

{不}02、{/否}

沈騰不是一個勤奮的人,至少,他展示給觀眾的部分是這樣的。

拍戲時,記不住詞,不時忘詞,就是到了央視春晚,也會說錯台詞。

沈騰

別人的轉型,是峰迴路轉,是孤注一擲,是痛苦的涅槃,是劫後餘生。

他的轉型,是慢吞吞,輕飄飄,就像老大爺遛彎,行就行,不行拉倒。

目前來看,沈騰的轉型之路,遇到了三個坎兒。

其一,轉型不徹底。

沈騰這幾年和韓寒、寧浩、賈玲進行了合作。

《飛馳人生》《四海》《瘋狂的外星人》《你好,李煥英》…

這些影片不只是單純的喜劇,還摻雜了青春、熱血、瘋狂、親情、甚至是死亡等話題,可惜依然沒有跳脫喜劇的框架。

沈騰

沈騰的表演,談不上突破,給人的觀感,更像是直接從開心麻花電影拷貝過來。

而且這幾位導演的特點很鮮明,拍的作品作者性極強,沈騰非但沒有完成轉型,反而自己突出的特點,被稀釋了。

例如你會說《飛馳人生》,是典型的韓寒電影,沈騰的表演再出彩,也淹沒在韓寒式的幽默裡。

沈騰

例如你會說《你好,李煥英》是賈玲創造的孤品,沈騰在裡面是搞笑擔當,但最打動觀眾的,還是賈玲和母親濃濃的親情。

這等於,沈騰說要走出去開疆拓土,其實是跑到自家後院,鬆了鬆土,說要給自己頭上添彩,最後給別人做了嫁衣。

其二,藕斷絲連。

當年周星馳客串出演王晶的《千王之王2000》,王晶支付了客串的片酬,卻把他的配角戲,剪成了主角戲,周星馳一氣之下,和王晶翻臉,之後再無合作。

沈騰

相比周星馳,沈騰就太好說話了。

他和開心麻花的兄弟姊妹們,一直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別人說幾句軟話,他就答應客串。

《李茶的姑媽》《溫暖的抱抱》……哪裡都有他的影子。

最誇張的是,在電影《日不落酒店》裡,他是以KT廣告板的形式客串的,讓人嘆為觀止。

沈騰

「含騰量」這個詞兒,就是這麼被發明出來的。

即沈騰出現的時間越長,影片越有品質保證。

這看似是一種褒獎,但其實對沈騰不愛惜羽毛的一種不滿。

正因為藕斷絲連,沈騰身上的固有喜劇標籤,依然還被一次次重複強化著。

轉型也就無從談起。

其三,拍片量不足。

周星馳最巔峰的時候,一年能拍7部電影,而且部口碑在線。

而沈騰呢,他並不是一個事業心很強的人。

《夏洛特煩惱》火了之後一直不太著急,8年時間裡,他一番出演的電影,滿打滿算也就5部,平均一年,都拍不了一部。

演員為何轉型,就是因為陷入了表演瓶頸,沈騰現在拍片量不足,連瓶頸都沒達到,談何轉型?

沈騰

而在拍戲之餘,沈騰的綜藝上的可不少,更是《王牌對王牌》的常駐一哥。

好在相比孫紅雷、黃渤這些演員,頻繁上綜藝對他的傷害不大,他在綜藝上和電影裡呈現的喜劇戲路,基本是一致的,觀眾還不會太齣戲。

但沈騰一旦想徹底轉型,問題就會出現了。

例如沈騰轉型去演諜戰戲,你確定觀眾不會笑場?

綜合來看,沈騰的轉型,只能算是淺嚐輒止,以他本人的性格來說,也是走一步看一步。

{不}03、{/否}

今年《滿江紅》上映前夕,大家都在說,沈騰要來一次真正的轉型了。

《滿江紅》中,沈騰飾演的張大,是岳家軍的一員,他與眾人合謀刺殺秦檜,最後自己也慷慨赴死。

沈騰

這是一個絕對嚴肅的故事,似乎不可能用喜劇來詮釋。

張藝謀是第五代導演的代表,擅長宏大敘事,不擅長荒誕搞笑。

之前拍《三槍拍案驚奇》就栽過跟頭,岳飛和秦檜的故事,更不可能喜劇化。

兩人合作,似乎唯一的可能就是,沈騰削足適履,板著個臉,去配合國師逼格滿滿的鏡頭語言。

沈騰

萬萬沒想到,最後的結果是,張藝謀在《滿江紅》裡玩起了顛覆。

他放棄了宏大敘事,玩起了劇本殺;放棄了廣場舞式的大場面,玩起了情景劇的密室逃脫;放棄了板著臉講故事,用戲說的方式來敘事。

沈騰

影片上映後,引來不小的爭議,但拍得確實精彩,票房就是最好的證明。

而沈騰在影片中,則是以不變應萬變。

還是熟悉的扮相,熟悉的台詞,熟悉的表演方式,卻剛好和張藝謀的顛覆完美適配。

一個力證就是,《滿江紅》在最初宣傳時,主打的是“古裝懸疑片”,效果並不理想。

後來片方改變策略,宣傳語改成了“笑​​到最後”,並把沈騰放到了C位,結果票房立刻起來了。

沈騰

我們得慶幸,沈騰沒有轉型成功,才有了《滿江紅》的精彩。

我們也得感嘆,老謀子還是厲害,他懂得如何發揮演員最大的魅力。

最好的老師,從來不是要求學生,跟著自己變,而是自己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

{不}04、{/否}

我們中國人,總是強調艱苦奮鬥,強調求新求變,這是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但有時候也會成為阻力。

對於任何領域的頂牛來說,已經站在了頂端,之後的每一次轉型,十有八九都會,在走下坡路。

沈騰

堅守有時候,比轉型更重要。

例如周傑倫,已經顛覆了華語樂壇,可有人依然覺得他應該寫出更多樣的曲風,周董直接在歌曲中回怢道:

「我沒輸,不需要改。」

例如前文提到的周星馳,他已經站在喜劇界的巔峰,沒有必要再轉型了,演不下去,不如直接退出,深藏功與名。

例如春晚裡的趙本山,已經是小品王了,還要怎麼轉型,只要把自己的風格無限複製下去,就足夠大家樂呵好多年了。

沈騰

當然,也有頭鐵硬,要轉型的,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

例如陳佩斯,出道即巔峰,已經創作出《主角與配角》這樣的天花板作品,卻逼著自己繼續創新,把魔術、體操和小品進行結合,最後的效果,並不如人意。

例如黃渤,已經把小人物演到極致了,卻逼著自己轉型,演中年危機,演排球教練,演薑子牙,大家並不買單。

沈騰

例如範偉,之前演的藥匣子、范德彪都是傻子的類型,而且已經深入人心。

但他和趙本山分道揚鑣後,重新出發,從平實的小角色入手,一步一個腳印,終成金馬獎影帝。

沈騰

可以看到,轉型是一件風險極大的事。

沈騰在自己的舒適圈裡,還沒吃飽,就要求他拋家舍業去轉型,不太現實,更沒有必要。

{不}05、{/否}

事實上,就在喜劇,那方寸之地上,沈騰依然有很大一塊兒閃轉騰挪的舞台。

沈騰給人一種混不吝的感覺,整個人嘻嘻哈哈的,似乎沒啥進取心。

沈騰

其實不然。

沈騰是有高度藝術追求的,這點在《歡樂喜劇人》第一季,體現得最明顯。

這一季,除了沈騰,還有賈玲、張小斐、宋小寶、小沈陽、喬杉、曹雲金、吳君如等,可以說當打之年的喜劇人全來了。

沈騰不僅拿了冠軍,還做到了「降維打擊」。

第一期《熱帶驚雷》裡,他用一場戰爭戲,把喜劇和悲劇,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和《美麗人生》有異曲同工之妙。

沈騰

最後那兩句台詞“Go Home” “No Home”,讓人瞬間淚奔,這才是觀眾喜歡看的“喜頭悲尾”。

第八期《賞金獵人》,是標準的開心麻花式奇幻喜劇,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像。

沈騰

可惜後來這類喜劇,被諧音梗和套路化創作給毀掉了。

第十一期《小偷在哪裡》堪稱,整季最巔峰。

沈騰模仿卓別林演起了默劇,完全放棄了語言包袱,靠肢體動作,征服了觀眾,最後沈騰扮演的小偷,露出落寞的眼神,堪稱點睛之筆。

沈騰

沈騰的表演,直接刺激了宋小寶。

在第十二期總決賽上,宋小寶也放棄了東北最擅長的語言包袱,表演了默劇《人生》,勇氣可嘉,但和沈騰的表演,差著距離。

沈騰

而總決賽上的沈騰,已經彈盡糧絕。

馬麗在《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上回憶,他們抽籤抽到了最後,第一組都上場表演了,他們的底,還沒想好。

最後就是在候場的時候,幾個人一起攛出來了,沈騰就是用這麼一個拼湊的作品,拿到了冠軍。

可以說整季節目展現了沈騰在喜劇方面的全能:無論是原創、思想性、即興還是程式化的表演,他都信手拈來。

沈騰

可惜的是,借《夏洛特煩惱》成名之後,沈騰只向觀眾展現了很有限的一面。

他的喜劇武器庫裡的兵器,還遠遠沒有展示完

現在的沈騰面前,有兩條路。

第一條,如果他想見好就收,那麼現在就是最佳狀態。

平時錄影綜藝,保持熱度,帶給觀眾歡樂。

隔一兩年演開心麻花的喜劇,遇到適合的機會,再和知名導演合作。

沈騰

工作量不大,還能享受生活,妥妥的人生贏家。

第二條,如果他還想做點什麼,那他就應該在喜劇這個分支裡一頭扎進去,在一個賽道裡拓展各種可能性。

他可以嘗試荒誕的、嚴肅的、諷刺的、深刻的,以及包含各種可能性的喜劇。

用喜劇作品的寬度及厚度,讓自己成為這個時代的「喜劇之王」。

無論沈騰怎麼選,都可以專注於喜劇領域,帶去歡聲笑語給觀眾。

沈騰

喜劇天才不常有,我們不該以「轉型」之名,將他逼上彎路,最後淪為一個「四不像」。

希望沈騰可以保留住自己的特色。

也希望在幾十年以後,我們依然可以說一句,恭喜,沈騰沒有轉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