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是誰的觀點(釋迦牟尼也主張「有教無類」?他的弟子有盜賊、風塵女、理髮師…)

2022-12-27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

(北暮講佛教故事第33期)

中國大思想家孔子一直主張有教無類,不看重弟子的出身,認為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這在當時來說非常容易,在那個年代,還沒有後來的科舉制度,並且人是分三六九等的,受教育的權利一直被掌握在那些貴族手中,平民生下來就是種地、被剝削,很少能有接受閱讀的機會。

而在佛陀時代的古印度,當時的情況也和中國古代有些類似。甚至我們可以說,就連釋迦牟尼也是主張有教無類的,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團時,允許任何人加入便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釋迦牟尼

吠陀時代下的古印度,人們崇尚自然,敬畏神明,並且形成了完整的祭祀制度。而古印度的種姓制度也是在那時有了一個雛形。當時的社會主要將人分為三等,武士、祭司以及平民。不過那時候的古印度並沒有形成種姓意識,各階層能夠通婚,也沒有不同階層不能共餐的禁忌。

後來雅利安人征服了當時的古印度,不斷地對當時的古印度人民進行統治和奴役。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種姓制度逐漸的形成,以至於發展成了後來的四個階層,婆羅門、剎帝利、吠陀、首陀羅。這便是古印度種姓制度早期形成的背景。

釋迦牟尼

佛陀時代,釋迦牟尼的一系列傳教打破了當時種姓制度的一些禁錮。釋迦牟尼傳教的對象,包括當時社會的各個種姓、階層。有婆羅門、外道沙門、國王、大臣、商人、手工業者、漁民以至妓女、盜賊等。這正如同我國大思想家孔子主張的“有教無類”,即不分階級、不分貴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傳教方式上,釋迦牟尼隨機施設,不拘一格。他用吟頌、散文、故事、譬喻、直敘、問答等各種形式,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對象,宣講不同的內容。對僧眾談論出離生死,證得無上正覺,對俗人談論道德和行善。這使得他的思想學說在社會上廣泛的傳播。

釋迦牟尼

據說在釋迦牟尼傳教時,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將「祗園精舍」贈給佛陀的富商須達多的最小的兒子的妻子名叫玉耶,是全國最美的美女。玉耶倚著自己的美貌驕氣十足、盛氣凌人、不孝父母、不睦家人。須達多請佛陀教導玉耶。

佛陀於是帶著一個比玉耶​​還要美麗的美女,親自到須達多家中對玉耶說法。當玉耶在佛陀面前聽講時,親眼看到佛陀帶來的美女漸漸變老,又由老而變成一架白骨。玉耶覺悟出人的美貌是不會長久的,最後是要變成可怕的骷髏,從此覺悟,皈依佛陀,成為在家修行的優婆夷。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的思想非常深邃,一般人根本無法窺探十之一二。而遠在古印度的他和當時的孔子竟然有同樣的想法──主張有教無類,這不得不說是一種神奇的巧合。

從另一方面來說,在當時那個思想封建,種姓制度橫行的古印度,能有這樣的思想也實在是難得。只可惜,釋迦牟尼身單力薄,憑一己之力很難改變當時的整個社會體制。時至今日,印度仍然有種姓意識,這種思想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改變的。

對於這件事,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