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5樊於期

戰國,是一個被戰爭所填充的時代。

諸侯並起,各自為政,相互攻伐,也是對其最為準確的描述,到了戰國末期,奮六世之餘烈的秦國,已具橫掃山東六國之勢。

等待六國的命運,在此時已經註定,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在強秦的不斷蠶食下,山東六國各自轉動腦筋,有的派間諜,想要疲秦,如韓國;有的堅守偏居一隅,以求自保,如齊國;有的選擇禍水東引,苟延殘喘,如楚國。

{IMG}

當然,還有採取更激烈手段的,如燕國。

燕國本身距離秦國較遠,是他“遠交”的盟友,可是在秦國滅掉趙國之後,燕國坐不住了,確切地說是從秦國逃回燕國的太子丹坐不住了,他要乾一票大,刺殺嬴政。

他認為只要嬴政死了,那麼燕國的江山社稷就能得以保存,只不過,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說到燕國的刺殺,就不能不說荊軻刺秦王這件事,而荊軻能面見秦王進行行刺,少不了一個人的人頭,這個人就是樊於期。

樊於期原本只是秦國叛逃的一位將軍,在戰亂的年代,一個並不是太出名的將軍,本掀不起多大的風浪,尤其是在名將輩出的秦國,樊於期的存在感根本不高。

{IMG}

那麼秦王嬴政為何那麼在意樊於期的人頭?

其實只要我們去了解樊於期所做的事情,就能明白嬴政對他的恨意有多強,也能明白為何荊軻去刺秦為何一定得帶著樊於期的人頭。

攻秦之仇

歷史上成功的大商人不計其數,但是如果要從中挑選出一個最有本事的人,那一定非呂不韋莫屬,畢竟他敢傾盡全部家財去謀國,雖說可以達到一本數百萬的利,可也有掉腦袋的風險。

呂不韋不管不顧去這樣做了,而最終他也成功了,他資助被秦王派去趙國當人質的嬴異人,甚至還把自己最心愛的趙姬都拱手相送,使其成為了大秦的繼承人。

{IMG}

嬴政就是趙姬所生,由於她本身就是呂不韋的侍女,一度使得嬴政的身世說不清道不明,這點非常重要,而樊於期也與這件事有所關聯,我們先暫按不表。

嬴異人回國之後沒多久,便繼承了大秦王位,而呂不韋也因此一躍成為了秦國的相國。

嬴異人是個短命鬼,沒過幾年就撒手人寰,年僅十餘歲的嬴政成為了大秦之主,趙姬也成為了趙太后,呂不韋更是成為了大秦權臣,代嬴政監國。

公元240年,呂不韋在秦國已經站穩了腳跟,放眼望去,天下盡在囊中,意氣風發的他,覺得要做些什麼,而戰功則是他日益渴望得到的東西,畢竟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就以戰功來說話。

想到之前,山東五國聯合攻秦,將秦國逼回函谷關的恥辱,呂不韋覺得是時候要大展雄風,報攻秦之仇了。

{IMG}

於是他派遣蒙驁與張唐率兵五萬伐趙,為了保險起見,他還以秦王的名義責令長安君成蟜與樊於期率兵五萬作為後援。

成蟜是嬴政的弟弟,此時他僅僅只有十七歲,根本不通軍務,樊於期自然是這路大軍的實際管事之人。

誘導叛國

蒙驁大軍兵出函谷關,趙國為之大驚,立即派遣龐煖與扈輒率兵十万抗秦。

雙方交戰於堯山,結果秦軍大敗,這倒不是說秦軍的戰鬥力不行,而不是當時的趙國在軍事上實在不弱,而龐煖雖然名氣不響亮,但也是一位可圈可點的將軍。

對於這次戰敗,蒙驁不甘心,他立即派張唐去調遣長安君手中的五萬秦軍,長安君不知如何是好,便去詢問樊於期。

{IMG}

樊於期本身就對呂不韋有所成見,憎恨他納妾盜國的行徑,便趁機慫恿長安君叛國,他說:

今王非先王骨肉,惟君乃嫡子。

看著蠢蠢欲動的長安君,樊於期又說:

今蒙驁困於趙,急未能歸,而君手握重兵,若傳檄以宣淫人之罪,明宮闈之詐,臣民誰不奉嫡嗣者?

長安君本就年少,聽聞樊於期這般說,彷彿看到了自己當秦王的威風模樣,於是便聽從樊於期的建議,叛國。

樊於期將張唐打發走之後,便立即草擬一篇檄文,然後將其四處傳播,檄文的內容主旨只有一個:

懷妊姦生。

即,秦王嬴政非先王親生子,而是呂不韋的私生子。

{IMG}

當時的老秦人很多都聽到過呂不韋進妾的傳聞,不過只敢私下議論,如今看到檄文,便信以為真。

一時間,秦國人口耳相傳,甚至都覺得秦王嬴政就是呂不韋的兒子。

流言四起

在趙國長大受盡欺負的嬴政,十分在意自己的出身問題,這是他的逆鱗,動輒必死,就在謠言四起之時,張唐已察覺長安君成蟜已反,便帶著檄文立即星夜奔回咸陽報信。

嬴政見到檄文之後大怒,立即召見呂不韋詢問計策,呂不韋的內心其實也慌,如果老秦人都認為嬴政是自己的兒子,那麼大秦將無他們的立身之地。

{IMG}

兩人合計之下,便派王翦率兵十萬征討長安君成蟜,成蟜和樊於期兩人自然不是王翦的對手,最終兵敗,成蟜自殺,樊於期慌忙逃亡。

在深究之下,嬴政得知,這一系列的事件都是樊於期的主意,尤其是讓整個秦國都認為自己是呂不韋的私生子,這事讓他在天下顏面盡失。

樊於期逃走了,他的家人逃不走,盛怒的嬴政將樊家滅族,然後又通告天下,以千金來買樊於期的人頭。

樊於期自知回不了秦國,便逃去了距離秦國較遠的燕國,投靠了與秦王嬴政有深仇大恨的燕太子丹。

在荊軻為刺秦做準備時,他找到了樊於期,然後將計劃告知,而他們都明白接近秦王嬴政必須要有足夠的誘惑,而樊於期的人頭就是秦王嬴政不能拒絕的誘惑。

{IMG}

樊於期聽後,覺得此事或許可成,便自刎身亡,而荊軻則抱著他的頭顱,踏上了一去不復返的刺秦之路。

從整個事件中,我們不難看出,對於嬴政而言,樊於期不僅只是個叛逃的將軍,更是觸碰了他的逆鱗的亂臣,尤其是對自己的身世大肆傳播,這是他無論如何也不能忍的。

至於說,嬴政是不是呂不韋的私生子,早已是歷史上的一件謎案,只是對於歷史進程而言,是與不是都已意義不大。

延伸閱讀

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