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有朋個人資料 蘇有朋:我不是偶像,我只想努力

2023-09-09蘇有朋

2022年8月,當他走上《披荊斬棘》第二季的舞台,比著熟悉的手語再度唱起“向天空大聲地呼喚,說聲'我愛你'”時,無數人被回憶擊中, 「感覺自己的青春又回來了」。

他是70、80後記憶裡的“乖乖虎”,是90後忘不掉的“五阿哥”“杜飛”,是00後心目中的導演、導師……他陪伴我們走過青春,如今雖已人到中年,卻依舊清爽真摯,彷彿還是當初模樣。

他就是蘇有朋。

從頂峰到低谷

1973年出生的蘇有朋,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優異,還擅長珠算、心算、英語、寫作、書法、電子琴等,此外,他還參加了學校的合唱團。父母擔心他太辛苦,想讓他放棄幾個特長班,他便用絕食來抗議,最後讓父母「收回成命」。

15歲那年,蘇有朋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了台灣排名第一的高中。因為他太愛學習了,母親反而擔心他生活單調,將來會變成書呆子,便鼓勵他去參加一檔綜藝節目,豐富業餘生活。沒想到,蘇有朋的演藝之路就此打開,不久後就與吳奇隆、陳志朋組成“小虎隊”,紅遍兩岸三地。

蘇有朋入選“小虎隊”的原因,除了外表出眾,還因為他“學習好”“特長多”,很適合成為孩子們心中的偶像,“乖乖虎”的稱號也由此而來。 1988年到1991年,是小虎隊最紅的三年,也是蘇有朋完成高中學業的三年。別人只要唸書或當明星就好,他卻要兩者兼顧,在錄唱片、開演唱會、上節目、拍廣告的間隙,抓緊時間拼命學習。

就這樣,在緊張忙碌中,蘇有朋以優異的成績考進台灣大學機械工程系。他後來在自傳裡說,他很怕沒考好,然後會在路上遇到一些帶著小孩的媽媽們,指著他跟小孩說:「你看,那就是只會玩不會念書的'乖乖虎'。

可惜,肩負過多期許的少年,也有不堪重負的時候。進入大學之後,蘇有朋後悔了。考大學時,他為了向大眾證明自己,選擇了非常難考的機械工程專業,但他內心深處並不喜歡這個專業,也學不好。他也曾嘗試轉專業,但沒有轉成功,最後在大三時決定休學,全心投入自己的演藝工作。

這個決定讓年輕的蘇有朋深陷輿論旋渦。曾經的“乖乖虎”,一下子成了媒體和粉絲眼中的“過街老鼠”,大家都在批評他,說他只圖名利,不顧學業,不配當偶像。

如今談起那段時光,蘇有朋已經能笑著自我調侃了,可在當時,他連門都不敢出,躲在房間陰暗的角落,借寫歌來表達心緒:「等明天的我,不如今夜就走,人前瀟灑的我,心酸淚在背後。

帶著滿心傷痛,他選擇到英國留學。在異國他鄉獨自生活,生病時連個送藥的人都沒有,最難受的時候,他甚至想:“乾脆死了算了。”

在蘇有朋跌落谷底的時候,偏偏家裡也狀況百出。父親投資失利,接著父母鬧離婚,家裡的房貸、車貸和弟弟的學費都要靠蘇有朋來承擔。積蓄快要用完了,蘇有朋只能回到台灣,重新開始。

可是,偶像歌手往往只能火一陣子,新鮮期過了就會被新人所代替,而且蘇有朋又曾因休學而形象受損,想要重新開始更是難上加難。那幾年,他試過出唱片、出書、主持,也上過不少綜藝節目,但都沒有太大的水花。

工作沒起色,就賺不到錢,還不了貸款,更支撐不起全家的開銷,蘇有朋一度走到了絕望的邊緣,但他苦苦掙扎,不肯放棄。

好在,他終於等了《還珠格格》。

從「偶像派」到「實力派」

沒有選擇的人,最懂得珍惜。 《還珠格格》劇組大部分演員都是新秀,反而是曾經紅過的蘇有朋成了那個最勤奮的人。他每天除了揣摩劇本、背台詞之外,還常常跑到監視器前,認真學習同行,虛心請教導演。

蘇有朋明白,小虎隊的成功不能成為他一輩子的光環,他不能再把自己當一個偶像了,而要成為一個全能的藝人,他還有很多不足,通通都要重新學習。

當時,他身邊沒有助理,拍戲也很辛苦,還常常被導演罵,但他都覺得沒關係。甚至每次得到一些指點或批評,他都如獲至寶,認真記下,反覆琢磨。

奇蹟發生了,《還珠格格》後來火遍大江南北,還帶紅了一眾演員,蘇有朋也終於完成了從「歌手」到「演員」的轉型,事業再度風生水起。

接下來的幾年,蘇有朋主演了多部影視劇:在《絕代雙驕》裡,他是絕世佳公子花無缺;在《老房有喜》裡,他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蘇小鵬;在《情深雨濛濛》裡,他是既搞笑又深情的杜飛;在《倚天屠龍記》裡,他是俠骨柔情的張無忌…

蘇有朋越來越不滿足於自己那張娃娃臉所能適配的溫柔系角色,因為「人不可能一輩子吃青春飯」。轉型成功之後,他決定繼續深耕,要從「偶像派」轉變成「演技派」。

他開始嘗試那些與「偶像」身份相悖的角色,雖然早期的嘗試並沒有帶來巨大的成功,甚至還給他招來過一些非議,但這些嘗試都是未來質變不可或缺的。

電影《風聲》裡的“白小年”,就是蘇有朋的那個質變。 「白小年」戲份不重,卻很不好演,他曾是一代名伶,後來又成了偽軍總司令侍從官,成日里梳著油頭,翹著蘭花指,唱著崑曲。為了演好這個角色,蘇有朋去北京拜師學藝,從吊嗓子、翹蘭花指學起,足足學了一年。

這一番苦功沒有白下。在《風聲》裡一眾影帝影后的輝映下,蘇有朋也毫不失色,憑藉「白小年」一角,獲得第3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在頒獎台上,他格外激動,從出道起就被定義成偶像派的他,終於走到了這一步,真的非常不容易。他說:“我不需要大家一直關注我肯定我,我只希望有那麼一瞬間,就像現在,我會讓人覺得,‘啊,原來他過去20年也挺努力的’。”

「挺努力的」是他最想被人認可的東西,也是他從低谷走向成功的真正法寶。

從藝人到導演、導師

蘇有朋並不滿足於只做一個藝人,他嘗試做更多的轉型。

2014年,他開始籌備自己的導演處女作《左耳》。這部電影未拍先火,因為「刷掉了幾乎半個演藝圈的人」。楊紫、張雲龍、春夏、張雪迎……一票當紅小花、小生面試都沒過,連原著作者饒雪漫都笑言:“有朋哥估計只有裝失憶才能繼續在這個圈子混下去了……”

沒辦法,蘇有朋太認真了。選角如此,拍戲更甚。製片後來都說,從沒見過哪個導演像他一樣,能把所有角色的台詞都背下來。電影拍完,蘇有朋頭髮白了一圈,他調侃道:“原來他們說的一夜白頭不是假的。”

《左耳》交出5億票房的好成績,蘇有朋也因此獲得第23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受大學生歡迎導演,並得到了第5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人導演提名。

2016年,蘇有朋又拿出第二部導演作品《嫌疑犯X的獻身》。這部電影拍攝期僅有98天,他竟然帶著劇組橫跨28個城市取景。他的完美主義,令主演林心如都快受不了了,吐槽他的嚴苛已經「令兩人的友誼搖搖欲墜」。男主角張魯一則說得比較「隱晦」:「導演常常一個人留下來摳細節。」蘇有朋自己則說,拍戲的過程是一種修煉,他對每個工種都很苛刻。

在完成從演員到導演的初步轉型之後,蘇有朋選擇去紐約大學導演系進修,顯然,他不是在玩票,而是「來真的」。

有了收穫,他還想繼續往上攀登,彷彿人生不披荊斬棘,就沒有了樂趣。於是,我們又在綜藝節目《創造營》裡看到他當導師、為學員排練操心的樣子,看到他在《披荊斬棘》第二季裡,發狠排練、從容唱跳的樣子。

有人半稱讚半吐槽地說他“太捲了”,這會逼得身邊的人也不得不一起努力的。蘇有朋就是這樣,不管別人怎麼對待人生,他總是不斷拋下舊戰果、挑戰新目標,向更高更遠處進發。

曾經紅過也失落過的他,以自己30多年的從藝、轉型之路,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偶像」。外在重要,內在更重要;天賦珍貴,苦功更珍貴。 “很多時候都覺得不可能吧,但每次的不可能,咬咬牙最後也都可能了。”

一時的成績,或是一時的低谷,都不是最重要的,對蘇有朋來說,努力才是最重要的。他會一直奔跑,一直發光發熱,為那些喜歡他的人帶去力量,激勵他們一同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