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別燕丹,壯士怒衝關。昔時人已去,今日水猶寒。
今天我們來解讀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荊軒刺秦事件,託了司馬遷老先生妙筆生花的福。荊軔捨身為國,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俠形象深入人心,一篇《刺客列傳》,人物心理動作武打寫得栩栩如生,讓讀者身臨其境,恨不得馬上沖上去幫荊軒補兩刀。不過這些都是假的,你別相信啊!
此事有疑
之所以這麼說,就是因為他寫的真的太逼真了,史學界有共識,這種越逼真的東西越無法相信。因為當時荊軒跟燕太子丹幹的是一單天價大買賣,掉腦袋的那種。這種事情通常都是規劃於密室,法不傳六耳,哪能像他們一樣,臨走前還要開一個大型音樂歡送會,唱什麼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麼多人但凡有一個人傳了出去,馬上就能夠讓人起疑心,你去秦國出一趟差怎麼就一去不復還了呢?
所以,這些事情除非當時司馬遷拿著單眼在旁邊全程攝影,否則這件事情只能是他透過後來人口口相傳記錄下來的,這些東西怎麼能夠當真呢?
比如說吧,在這故事裡頭,他們說那個樊於期將軍是自願獻出自己的人頭為家人報仇雪恨,可是根據考證這個樊於期將軍就是秦國將軍桓齮。此人是在荊軒刺秦前七年公元前233年,在肥之戰被趙國戰神李牧打敗,然後就畏罪潛逃跑到了燕國,按照秦國的法律打了敗仗的將軍回去肯定要被處分的,但沒聽過哪個將軍打敗仗回去就要被殺頭,更沒聽說過哪個將軍打敗仗回去會被殺全家的。人家李信20萬大軍攻打楚國全軍覆沒,也沒見秦始皇要他腦袋啊!但是投降或臨陣脫逃株連九族那是有的。
這傢伙為了逃避一些甚至不用付出生命的戰敗處罰,居然連累自己全家被殺,貪生怕死的程度可見一般,這種人怎麼可能會自願獻人頭呢?
沒有大義只有私怨
而且荊軒刺秦王這個故事的起因呢,也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大義凜然,完全就是太子丹出於自己的私人恩怨搞出來的鬧劇。
這太子丹,年輕的時候曾經跟秦王嬴政一起在趙國做過人質,當時列國的人質也是要根據國家強弱以及國際關係的好壞,來分369等待遇的,關係好的當然是香車美女,好吃好喝好待遇,關係差的當然是吃糠咽菜,任打任罵任侮辱。
秦始皇嬴政出生於西元前260年,那一年長平之戰結束,秦國斬殺趙國45萬青壯年勞動力,只放回了幾百個小孩子,那時候秦始皇他爹就在趙國做人質,趙國是家家披麻戶戶帶孝,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這個孩子到底是在一個怎麼樣的環境下長大,反正換做是普通人,死的心都有了。
長平之戰結束後看到趙國的慘相燕太子丹他爹居然起趁火打劫的心,可沒想到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趙國軍隊居然一路反推到了燕國都城之下,逼迫他們簽下城下之盟,燕太子丹也就是這個時候進入趙國做人質的,一個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一個是趁火打劫的無恥小人,他兩個待遇相差無幾,當時就混在一個圈子裡頭,同是天涯淪落人,有過共患難的交情。
西元前233年,這個時候,當年的小夥伴已經成為了權傾天下的秦王嬴政,燕太子丹呢,又恰好在秦國做人質,就想著跟老朋友套近乎,看一看能不能夠提高一下待遇,為國家爭取點利益。
可結果卻是:燕太子丹者,故嘗質於趙,而秦王政生於趙,其少時與丹驥。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
我們實事求是地說這件事情,真的不能怪秦始皇忘恩負義,無論是生活中還是歷史上我們都經常見到,很多可以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現象,這是因為共患難的時候經常會有一些不堪回首的畫面。
例如越王勾踐在吳國做人質的時候,曾經給吳王夫差嚐糞便,這種事要多屈辱有多屈辱。他每次見到跟他一起共患難的范蠡會不會想到那不堪回首的一幕呢,看到這麼一個知道你醜態的人天天在你面前晃悠,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在他面前是一個脫光衣服的小丑?特別是你還主動跑上去跟人憶苦思甜這不是找打嗎?
所以啊最好不要隨便去跟領導回憶往事,而且最好還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共患難的時候也許你們是戰友是兄弟,但現在,你們是上下級,太子丹就是犯了這個忌諱。趙國那段經歷,在秦始皇的心裡到底有多麼的不堪回首呢?
且看: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母家有仇怨,皆鬩之。
計劃可行性不足
更重要的是太子丹對這件事情的結果估計有嚴重的偏差,首先他覺得可以效仿春秋時期魯國曹沫劫持齊桓公讓他歸還土地的故事,讓秦國把吃下去的肉全部吐出來,其次,秦始皇死了之後秦國會發生嚴重內亂,到時候山東六國可以聯手滅了他。
春秋時期的那件事情,確實是一件成功的案例,當時齊桓公在被劫持的情況下簽下了城下之盟,按照國際規定他是可以賴賬的,但是在管仲的勸說下他非但沒有賴賬,還要按照合約,把土地全部還給魯國,史書裡頭一直把這件事情作為齊國霸業的開端,因為他取信於天下,當時齊桓公和管仲這麼做確實是有這個目的地。因為他們要的是稱霸天下,土地反而是次要的。
可戰國時期搞的是兼併戰爭啊,按照秦國的製度,將士們可以在戰場上砍人頭獲取土地,也就是說那些新征服的土地是要分配給立功將士的。這裡頭牽扯到整個秦國軍事集團的利益,寧可死王上,絕不棄土地。也就是說即使太子丹僥倖成功了,也不可能逼迫秦國把土地吐出來,大不了另立新王。
至於秦王死了然後就上下離心開始內戰,這種事情在秦國確實發生過,公元前308年就是因為秦武王在東周被龍文赤鼎砸死,因為他沒有兒子,所以幾個弟弟都有繼承權,繼而發生了內部大混戰,可是秦始皇那個時候已經有長子扶甦了。
史記: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於秦,窺以重利;秦王貪,其勢必得所願矣。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秦大將擅兵於外而內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願,而不知所委命,唯荊卿留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