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閔運簡介(在「風流」與「罵人」之外,王閔運是清末民初真正有文化成就的人)

2023-01-21王闓運

王閔運何許人也?今天的讀者大都有點陌生。王閔運祖籍湘潭雲湖橋,出生地在今長沙天心區化龍池,出生日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公曆到了1833年元月。

在晚清湖湘軍政人才勃興的時代大環境裡,王閔運因嚴守母命,既不從政,也不領軍,他孤蹤特立,翩然飄引。

行走江湖六十餘年,憑薄薄兩片嘴唇,興趣所至,罵遍天下。

狂放不羈的背後,王閔運有真本事。

事實上,王閔運在「風流」與「罵人」兩個標籤之外,他是清末民初真正有大文化成就的人。他自己早年不怎麼看得上的“詩文之學”,日後成就了他無與倫比的高度。

王闓運

王鏗運

{還2}01

身為一代教育家,王閔運從22歲起便到湖南武岡教館執教,自此便沒有間斷過。 到83歲去世,61年裡,「詩文之學」除了讓他著作等身,還培養了數個引領時代風氣之先的傑出人物。

楊度是王閔運的得意弟子。王閔運收楊度為徒,目的是傳授「帝王學」。清朝末年,眼看本人「帝王學」畢生無成,行將隨身帶進墳墓,王闓運將它寄託到楊度身上。楊度拿袁世凱做試驗,轟轟烈烈辦出“籌安會”,不幸搞成曇花一現的“洪憲帝制”。

王閔運是康有為的「太老師」、梁啟超的「太太老師」。其間淵源,1879年(光緒五年),王闓運應親家丁寶楨邀請,在四川創辦尊經書院,出任山長。在這裡,他教出了學生廖平,廖平又教出了康有為。康有為帶領弟子梁啟超發起公車上書,倡導維新變法,學問淵源,當在王闓運傳播的「公羊學」。

近代著名的詩僧寄禪法師(八指頭陀),是拜在王闓運門下的嫡傳弟子;由木匠轉繪畫的畫家齊白石,也是王闓運親手調教出來的弟子。王收徒時便斷定齊白石將以畫聞名天下,其詩只是近乎打油的「薛蟠體」。

王闓運

師以生榮,王鏗運當之無愧地稱得上近代中國最偉大的教師。

總結去看,王閔運一生唯一的世俗成功,恰恰在他自己不當回事的“詩文之學”,在以“民間獨立學者”身份將畢生研究、創見用於教書育人這一點;他如痴如醉寄託全部希望的“帝王學”,試圖以“​​當代蘇秦”身份做一個“公共知識分子”,最終實現為“帝王師”的理想,不但徹頭徹尾失敗,而且在開歷史倒車。

如果晚清能回到戰國割據、三國爭雄、唐末並爭,王閔運的「帝王學」可能成功。在「民主」萌芽的時代,他大談“君主”,可謂不識時務,也讓自己淪為“過氣的古董”。

王鏗運「過氣」到什麼程度?他頑固地不相信人民可以有權利、有自由。康有為主張“維新變法”,他便公開不承認有康有為這個太學生。因腦中裝的全是兩三千年前的古人,他雖然搶在「洪憲帝制」垮台前溜回湘潭雲湖橋,僥倖躲過一劫,但他給學生楊度寫信反對袁世凱稱帝的理由,今天讀來仍讓人啼笑皆非:“總統系民主公僕,不可使僕為帝。”

「方向錯了,停止腳步,便是前進。」這句話用在王闓運身上再合適不過。

王闓運

{還2}02

王閔運與左宗棠一樣,在晚清帝國衰落的時代,他們均考慮以學問救世:左宗棠選擇以“實學救世”,著眼現實,面向未來,通過“實幹”來改變世界;王閔運選擇以“春秋救世”,著眼過去,面向過去,透過研究古籍,保留並傳承了文化,透過傳播文化,影響數代人。

兩人事實上代表了兩類讀書人的兩種選擇。

兩人根本的差別在於,左宗棠影響世界用手,王閔運影響世界靠嘴。從中可以看出,世上最短的距離是從嘴到手,世上最遠的距離是從說到做。

王闓運

左宗棠

左宗棠晚年過於顯赫的世俗成功,對巧舌如簧的王闓運而言,是無言的壓力;而左宗棠鄙夷“名士氣”,將“華士”稱作“纖儒妄生”,無疑點中了王閔運的死穴,嚴重刺激到他的尊嚴與面子。這是本文開頭王闓運不顧人倫禮儀,姿態高昂對左宗棠口舌訌諷的根本原因。

王閔運一生說話、行事憑興趣、情緒,看似荒誕不經、瀟灑無羈,其實他有難言之隱。他一生之所以到處罵人,只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言辭凌厲的人,內心其實是脆弱的,他以攻為守,防備侵犯。彭玉麟看重他,他示好;郭嵩燾尊重他,他寧願跟行政能力奇差的他去廣東巡撫衙門做幕僚。他之所以公開戲弄袁世凱,還是因為袁世凱將他當「花瓶」。

王閔運一生縱橫廟堂、江湖,他其實很清楚,自己所憑藉的是術,而不是道。在所有備罵的對像中,唯大官最為安全。以他們的修養、地位,不敢輕易回擊,致招惹輿論。王閔運一生對普通人,尤其是下層人,始終是尊敬的。他有著傳統文人割捨不掉的臭架子,但也只在博取虛榮時才用。

上篇文章(絕代「罵才」王闓運:左宗棠竟然被當時的憤青劈頭蓋臉罵過?),王閔運意亂心迷、情緒滿紙地將左宗棠左宗棠劈頭蓋臉大罵一頓,究其原因,王闓運固然素來“文人無行”,但關鍵還是,左宗棠已入了他“說大官則藐之”的圍,曾國藩也是。

高手對罵弱者勝,這是道家「剛強者死之徒,軟弱者生之徒」的規律。

王闓運

若兩人程度、層級有差距,高明者還可以透過事實指證、邏輯說服;當兩個學問水準處在同一層面上,「事實正確」與「邏輯嚴謹」已經毫無作用,決定因素在一方的情緒與感覺。他只要感覺不對、情緒不滿,隨手可以找到一百個理由,陷對手於難尋頭緒的文字網中,造出一樁百年無解的筆墨官司。

反過來看,作為強勢的官員,左宗棠在如何與情緒化、意氣用事的「民間獨立學者」王閔運打交道方面,似乎也欠缺作為政治家應有的氣量與方法。

王閔運這次回信罵架左宗棠,對左宗棠的刺激事實殊深。

左氏晚年與湖北朋友王柏心去信交心,國家危機四伏,前路依然任重道遠,年齒已經日暮途窮,他希望王柏心能好好寫一寫自己在大西北的事情,可以考慮結集出版,稱這件事一旦做成,功勞將不比自己收復新疆、捍衛國門小。左宗棠事實上已經在擔心,自己一旦死了,不知道王閔運們憑興趣所至,信手寫來,將自己塗抹成什麼樣。問題也正在於此:以王閔運在文化界無與倫比的影響力與不可動搖的地位,他無論怎麼寫,都足以傳世。

王闓運

以現代眼光看,王閔運生從傳統的「詩文、功名」士人群體中脫身出來,畢生事實上已經做成了集「民間獨立學者」與社會「公共知識分子」於一身的複雜且獨特的士人。

作為社會「公共知識分子」的王閔運,是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但作為「民間獨立學者」的王閔運,無論是等身的著述,還是滿天下的弟子,都讓他的世俗成功已經達到「稀有世尊」的高度。可惜他本人在生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作為「民間獨立學者」成功這一點。今天從他的自撰墓誌銘裡,仍能聽出苦心不甘的嘆息:

「春秋表未成,幸有佳兒述詩禮;縱橫計不就,空留高詠滿江山。」

{不}–{/不}

文:徐志頻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圖片(侵刪)


相關閱讀:

王闓運

從跨越32載的160封家書,揭開晚清一代名臣修齊治平心路歷程,著名作家唐浩明親筆作序,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楊東梁教授推薦,左宗棠嫡長玄孫提供大量珍貴圖片

了解更多,點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