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於謙簡介及家世(明朝第一忠臣於謙被冤斬,錦衣衛抄家落淚,太后得知水米不進)

2023-01-21於謙

在相對於清朝較為政治清明的明朝裡,發生過一起冤假錯案。也就是明朝的一代忠臣於謙的含冤而死。

據說當時,在於謙死後錦衣衛去抄家時潸然落淚;而太后知道後,則是不吃不喝。

那麼一代忠臣是因什麼含冤而死的呢?而錦衣衛、太后這些看似與他無關的人物又為何被他的死訊受到影響呢?或許待我們了解事情的真相後,會對於謙被冤斬一事有更深的體會。

超群出眾,他立志透過仕途實現抱負

在洪武三十一年,於謙出生了。

地點在杭州錢塘縣的太平裡,現在來看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的祠堂巷那一片。

於謙的家庭算得上是一個書香門第,家族中有幾代人是做官的。他的曾祖父是九思宮大杭州路的大總管,而祖父是文明洪武年間的工部主事。

於謙

於謙

不過到了他父親這一代就有些變化了,或許因為某些原因,選擇了隱居在家鄉裡,不願意跟做官打交道。

可能是受家族的薰陶,於謙自小就刻苦學習,心中懷有遠大抱負。

於謙有一個學習的榜樣,也就是文天祥。他非常敬佩忠誠勇士的氣節的文天祥,也將他的畫像掛在自己的家中,用這樣的方式來提醒自己要時時警戒,學習他的風骨。

於謙

很幸運的是,於謙是個很有天賦的孩子,在小時候就已經展現出了他的聰明才智。 在鄰居逗他“紅孩兒,騎黑馬遊街。”時,他脫口而出“赤帝子,斬白蛇當道。”,一時間震驚鄉裡。

於謙長大後,一直想透過仕途實現自己的抱負,雖說於父一直希望自己的兒子也像自己一樣避世,但由於於謙並不這樣想,他想要透過為官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於謙

之後在父子倆溝通了幾次之後,於父決定支持兒子的決定。在永樂十九年時,於謙就考中了進士,當然這也是他步入官場的重要一步。

在他任職的時期裡,他都能夠完成好他的工作,並且表現的很出色,他離他的夢想就更近了一步。

於謙在《詠煤炭》寫過這樣一句詩:「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而詩中恰恰是隱含了他的一生。

於謙

剛正不阿,任職期間堪稱完美官員

根據史書記載,於謙是一個能夠正身立本以及能力很強的一個人,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這是一個堪稱完美的官員,在明史的記載中曾有過兩件事,關於他的品行的事情,其中​​一件事就是他面對王爺朱高煦的事。

於謙

在歷史上,朱高煦頗有建樹,領兵能力十分出色,但卻是性情殘暴,更是一直想要謀反。

但是面對朱瞻基這樣的一個君王,他輸得很徹底。也就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當他被抓起來了之後,卻沒有人敢去審問他,就是因為他的殺氣以及地位都令人害怕。

就在這關鍵時刻,於謙挺身而出,並且將他狠狠的數落了一通,他的言辭非常的犀利,將他危害到天下百姓的一個個罪名都列舉出來。

史書上對這一段的評價就是,於謙為人剛正不阿,聲音洪亮,大氣凜然。

於謙

接下來的第二段,是關於他能夠正身立本的記載,也就是於謙當年曾經遭到太監王振的盤剝。

在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王振要求每一位官員給他一定的孝敬。這個孝敬也就是錢財。數量雖然說不是要求很大,但卻又代表了孝敬他的一個忠誠。

於謙

王振

結果等到於謙的時候,他因為沒有太多的錢財,所以就只拿了一些蘑菇和線香去給他,王振當時就被於謙氣得直冒火,就將於謙扣留下來。

但是因為於謙的人緣非常的好,因此京城裡的百姓幾乎都跑過來為他求情。連王爺也宣布,如果於謙有事情的話,就唯他是問,於是王振迫於壓力就將他釋放了。

皇帝當時對於謙的表現也非常滿意,而且他覺得於謙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於是就下指令讓於謙到江西去查詢案件。

在他幹事期間,於謙平反了幾乎上百起案件,在五年之後,皇帝更是親自將於謙的名字交給吏部,特地提拔他做兵部右侍郎。

於謙表現得十分的優秀,他並沒有辜負皇帝的信任。就在他做官的時間裡,他都完成得很出色。在當時他非常的受百姓的愛戴,同時他更受到了皇帝的重用。

因此在涉及了官員調動的一些問題時,皇帝也都會詢問於謙的建議,而於謙請求皇帝的一些事情,皇帝大多數都會準奏。

於謙

於危難之刻挺身而出,他無疑是一代忠臣

於謙步入仕途後,算是一路順遂。一直都遵守做好本職工作,但也是到了這個階段,他挺身而出,做了常人不敢做的事。

那時候,朱祁鎮九歲登基,明朝朝堂並不平靜,所以一開始只是空有虛位,沒有太多的權利,權利在太皇太后的手上的。

而太皇太后也只想守護好明朝的江山。堅決抵制外戚幹政。但太皇太后的身體狀況衰微,她跟「三楊」相繼過世之後,王朝的正統地位就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於謙

朱祁鎮

當時的宦官王振就在朝堂上逐漸的大顯身手,當時的朝堂裡風起雲湧,就這樣宦官的干政就開始了。而這局面就造成了王朝的正統地位逐漸就走向了沒落。

就在這問題還沒解決的​​時候,外面的敵人就已經看到了王朝的沒落,於是就領兵抵達大同,進而到達北京,這時候的正統王朝不得不著急起來了。

然而這時的皇帝朱祁鎮卻在王振的覲見下,覺得自己禦駕親徵,定能夠鼓舞士氣。

於謙

便不顧朝堂裡的大臣的反對,就執意親徵上場。為了能夠禦駕親徵,甚至不惜在壯年立太子。

然而在皇帝朱祁鎮出征的那一天,接連下雨不斷,就在這時王振又藉機勸諫皇帝去他的老家蔚州。但很不幸,就在去蔚州的路上朱祁鎮就被瓦剌大軍追上了。可想而知朱祁鎮和他所帶的人就被瓦剌困住在了土木堡裡,也就是著名的土木之變。

於謙

而於謙也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史上記載,在正統十四年,也就是1499年,朱祁鎮被瓦剌所俘,瓦剌藉此想向正統王朝謀取一些利益,但是卻遭到了正統王朝的拒絕。

當時人們都知道朱祁鎮被瓦剌所俘之後,朝堂上下陷入了混亂的局面。幾乎所有的大臣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甚至有些大臣提出了南遷的建議。 值得幸運的是於謙在這個時候站了出來,皇太后便將重任託付給他,希望他能夠保護京城不被敵人威脅。

同時,正統王朝為了朝堂的安穩,推舉朱祁鈺為帝,朱祁鎮為太上皇。

在正統王朝換位的過程裡,於謙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但也正是因為於謙過於出類拔萃,引起了一些黨羽的嫉妒與不滿,這也是後來他遭遇禍端的原因之一。

於謙

朱祁鈺

功勳滿滿卻被姦佞所害,錦衣衛抄家落淚

後來,在瓦剌來攻打明朝的時候,於謙就帶領明朝軍隊出擊,抵抗敵軍,最後將瓦剌擊敗了,他也因此成為了明朝里很有名的忠臣。

這時候的瓦剌覺得朱祁鎮已經沒有什麼利用價值了,不能夠因為有朱祁鎮這個把柄,限制正統王朝的行動,於是他就提出了和談。

等到於謙領兵把朱祁鎮迎接回來的時候,是在第二年的八月十五。

於謙

在朱祁釩在位的時候,於謙就很被重用。於謙的地位相當於宰相,他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但漸漸的,眾官僚看到皇上對於謙日益的寵信,不滿與嫉妒的情緒也逐漸膨脹的。

有些姦詐狡猾的官員連續不斷地進諫彈劾於謙,但是當時皇帝對於謙十分的信任與偏愛,就讓這些善於嫉妒的官員的陰謀沒有得逞。

於謙

但是時間沒多久,也就是景泰八年的時候,朱祁釙皇帝就臥病在床,然而此時的太子還沒有長大成人,沒有辦法處理朝政。

這時候就有一批人擁護朱祁鎮,在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貞等人就率領了千兵人,控制了長安門,以及東華門。

於謙

然而就在明英宗復位之後,那些本來就嫉妒於謙的人,以徐有貞為首的,便開始進諫污衊於謙和王文等人,害他們受到了牢獄的災難。

在監獄裡和於謙一起入獄的王文,因為忍受不了這種屈辱,整天鬱鬱寡歡。但於謙卻能保持冷靜,他從容不迫,始終保持自己的品格正直不阿。

然而幸運之神並沒有眷戀於謙,他終究成為了歷史上的一個遺憾。

等到正月二十三日這天,於謙就被押送到了崇文門外。最後,他於崇文門外被斬,這一代英雄就這樣死在了這座城池。

於謙

後來,朝廷下令抄家,在錦衣衛去搜查於謙所住的房子時,卻沒有發現有多餘的錢財。即便等到正屋的時候,也只是發現了其中所供奉的明代宗賞賜的蟒袍以及劍器等。

他這一生都很敬佩文天祥。他不僅在家中供奉明代宗給他的賞賜,而且還單獨拿出一個房間來供奉著文天祥的遺像和牌位。

這時,看到這情景的錦衣衛不禁落淚。

讓我們沒有想到的是,於謙和文天祥一樣。在中年時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這兩個人從來就沒有後悔過,他們都堅定地走在自己選擇的正確的道路上。

於謙

景泰八年含冤而死,太后得知水米不進

在曹吉祥的部下裡,有一個叫朵兒的指揮官,他是非常的敬佩於謙的品行,在他在於謙死後專門去見他的墓碑前,忍不住痛哭。

曹吉祥見朵兒屢次不聽,就徇私責罰他。但就算這樣,他還是依舊去於謙的墓碑裡面敬酒。

過了好幾天,皇太后得知了這個消息,嘆息並哀悼了很長一段時間。皇太后知道當年是於謙在危難的時刻的挺身而出,又明白他是付出了多少心血才救了這個國家。 可是就是於謙這樣正直的愛國忠臣,卻被奸臣殘害致死。她非常的不滿,並以不吃不喝來表示自己的不滿。

大義永昭於謙死後,他的職位便空出來了,後來於謙的官職就被石亨的同伴陳汝言代替了。但不到一年,他就被人舉報了,罪名是貪贓物,所受的賄賂達到了幾萬兩白銀。

明英宗下令搜查了之後,發現情況屬實,就非常的生氣的發問。 「於謙在景泰朝受重用的時候,死前都沒有什麼錢財,為什麼陳汝言會有這麼多?」石亨沉默,無法回答。

後來石亨也被逮捕了,死在了獄監獄裡,而曹吉祥則是謀反了,最後被滅族,於謙的含冤終於要開始得到平反了。

在明憲宗成化初年時,於謙的兒子於冕就受到了赦免便回到京城,他上奏為父親申冤,請求恢復他的官職。

諫文裡面說:「當初國家有危難的時候,是於謙保護國家,讓國家沒有受到危害。這一生他始終都是公平公正,但是卻被奸臣所陷害。先帝在位時就已經知道他是冤枉,而朕卻是非常的憐憫他的忠誠。

在明孝宗弘治二年時,便採取了給事中孫需的意見,將於謙追贈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賜在墓建祠堂,題為」旌功”,由地方有關部門年節拜祭。

萬曆十八年,改諫為忠肅。

結語:

正如史記的明•郎瑛《七修類稿•國事八•南都二墓》所言:「吾夫為國死,為忠臣;吾子為父死,為孝子。

於謙的一生都是明亮而坦蕩的,即便他被含冤而死,但真相也在不久後出來,回顧他的經歷自始至終保持著忠臣風骨。

而於謙也的確做到了,就像榜樣一樣的文天祥所堅守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命,或重或輕。於謙壓於泰山之上,立於天地。時間能沖刷人的記憶,卻磨滅不了他的功勞。一生坦蕩,兩袖清風。

參考文獻:

[1]略 論於謙的悲劇歷史命運[J].陳學文.天中學刊.1998(06)

[2]於 謙:為官廉明反樹敵遭陷[J].楊宇冠.法律與生活.2014(08)

[3]於謙一身清廉啟後人[J].林波.中華建設.2007(10)

[4]兩袖清風的於謙[J]. 楊子才.中國監察.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