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瀨衝。瑯玡郡臨沂縣(今山東省臨沂市白沙埠鎮諸葛村)人。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官員,「竹林七賢」之一,曹魏涼州刺史王渾的兒子。
王戎出身瑯玡王氏。自少神采秀美,長於清談,以精闢的品評與識鑑著稱。初襲父爵貞陵亭侯,被大將司馬昭闢為掾屬。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將軍,參與晉滅吳之戰。戰後以功進封安豐縣侯,故人稱「王安豐」。治理荊州時,他拉攏士人,頗有成效。後歷任侍中、光祿勳、吏、太子太傅、中書令、尚書左僕射等職。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名列三公。王戎認為天下將亂,於是不理世事,以山水遊玩為樂。趙王司馬倫發動政變時,王戎被牽連免官。之後被起用為尚書令,再遷司徒。右將軍張方劫持晉惠帝入長安後,王戎逃奔郟縣。
永興二年(305年),王戎去世,當時七十二,諡號為「元」。
歷史評估:
裴楷:戎眼燦燦,如岩下電。
阮籍:濬沖清賞,非卿倫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談。
鐘會:裴楷清通,王戎簡要。
王濟:王戎談子房、季紮之間,超然玄著。
王繇:濬衝諳詐多端。
戴逵:王戎晦默於危亂之際,獲免憂禍,既明且哲,於是在矣。
軼事典故:
識鑑過人
景元四年(263年),鐘會、鄧艾等率軍伐蜀,鐘會在出師前過往與王戎道別,詢問王戎有什麼滅蜀的計策。王戎說:「道家有句話叫‘為而不恃’,成功並不難,保持成果就難了。」隔年,鐘會叛亂失敗被殺,大家都認為王戎有見識。
王衍曾拒絕品評當時在瑯邪作郡吏的孫秀,而王戎卻勸王衍給孫秀好的品級。到司馬倫、孫秀掌權時,殺戮朝官,王戎、王衍得以倖免。王戎厭惡族弟王敦,常常託病避而不見,後來王敦果然起兵造反。他的有先見之明到瞭如此境界。
王戎死孝
王戎在晉代是有名的孝子。武帝時為其母守喪,雖逾越禮制,飲酒食肉,但面容憔悴,身體虛弱,連起身都要扶拐杖。中書令裴楷前往憑吊其母,說:「若使一慟果能傷人,浚衝必不免滅性之訌。」而尚書和嶠同時遭母喪,雖然寢莧食粥,但哀毀不過分,氣色不衰。劉毅稱之為“和嶠生孝,王戎死孝。”
賣李貪財
世說新語記載王戎為人貪吝嗇,其儉氣一篇共有九條,即有四條記王戎事。晉書謂王戎“性好利”,多置園田水碓,聚斂無已,富甲京城。
王戎早年在荊州刺史任上就曾私派部下修建園宅,因此被免官,後來出錢贖回。據說王戎常與夫人手執象牙籌計算財產,日夜不輟學。同時又十分吝嗇。
家中有棵很好的李樹,王戎欲拿李子去賣,又怕別人得到種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鑽破。王戎之女嫁給裴頠時,向王戎借了數萬錢,很久沒有歸還。女兒回來省親時,王戎神色不悅,直到把錢還清才高興起來。王戎的姪子要成婚,王戎只送了一件單衣,完婚後又要了回來。時人謂王戎為「膏肓之疾」。但有人認為這是王戎避禍於亂世的「自晦」之舉,晉武帝也曾以「不欲為異」為王戎辯解。
東晉人戴逵評論道:「王戎晦默於危亂之際,獲免憂禍,既明且哲,於是在矣。」今人余嘉錫則認為,王戎天性鄙吝,戴逵所言,乃是出於“名士相為護惜”,“阿私所好,非公論也。”
卿卿我我
王戎之妻常以「卿」稱呼王戎(按禮,婦人應以「君」稱其夫,「卿」乃是夫對妻的稱呼)。王戎說:「婦人卿君,於禮為不敬,後勿複爾。」其妻曰:「親卿愛卿,是以卿。我不卿,誰當卿?」王戎也無可奈何。成語「卿我我」即出於此典。
邈若山河
王戎任尚書令的時候,有一次身穿官服,乘輕便小馬車,從黃公酒壚經過,回頭對後面車上的人說:「我從前和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這家酒壚痛飲,在竹林之下游樂,我也參預末座。 。
二王當國
王戎及其堂弟王衍素與徵南大將軍羊祜不睦。羊祜在荊州時曾欲以軍法斬王戎,又謂王衍敗俗傷化,故王戎、王衍兄弟銜怨,時常詆毀羊祜。時人語:「二王當國,羊公無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