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和商鞅為什麼會互相選擇共同成就變法大策?

2024-11-01秦穆公

在賈誼的《過秦論》中寫到: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有雍州之地…商君佐之。為秦始皇一掃六合統一中原打下堅實的基礎的秦孝公在即位之時天下到底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讓孝公選擇變法圖強?又是什麼讓法家大才商鞅決心輔佐孝公變法強秦?

秦穆公

戰國時期秦國位於中原西陲,常被其他諸侯國當成戎狄異族。由於秦國內部統治階級的內鬥使得國家發展止步不前;外部魏國由於李悝變法強農強軍屢次攻打秦國,秦被迫捨棄河西之地。在這種國情下21歲的秦孝公在父親秦獻公的手上接下了這個內憂外患的秦國,在這個強則強、弱則亡的環境下孝公決心改變這個秦國。

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秦孝公《秦孝公求賢令》

秦孝公即位後便向國內發出這名的求賢令。這封求賢令秦孝公寫明想要恢復秦穆公「東服強晉、西霸戎夷」的霸業。並且毫不避諱地指出了前面四代君主的問題和外敵入侵的恥辱,可見孝公的寬廣胸襟,是一位少見的鮮明之君。可以說這部求賢令正是秦國變強的根本原因,以此展開孝公與商君的變法強秦的大策。


商鞅年輕時就十分刑名法術之學,先是投奔於魏國在魏國丞相公叔痤瘡處任中庶子。公叔痤瘡一定要殺掉不能放去別的國家,魏王去認為公叔痤瘡已經病入膏肓胡言亂語了於是都不採納。商鞅聽說了秦孝公即位後發布的求賢令便專程前往秦國一展雄才大略。

秦穆公

商鞅此次來秦國特意攜帶李悝的《法經》和在魏國做中庶子時了解的魏國變法利弊準備大展宏圖。但在此之前他還是要先了解秦孝公是個什麼樣的君主。他先有秦孝公寵臣景監第一次引薦向秦公遊說了一些帝道學說,但這些學說讓秦公昏昏欲睡。之後在景監的第二次引薦下向秦公遊說了王道之說,使得秦公有些惱怒透過景監責備了商鞅這些不切實際的想法。而第三次商鞅向秦公遊說霸道之說秦公就顯得很感興趣。經過三次的遊說商鞅明確地知道了秦孝公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也知道了自己確實來對了地方。最後一次秦公相約商鞅大談富國強兵之策,秦孝公聽得十分入迷膝下的墊子都要向商鞅側移了又移,決心支持商鞅變法強秦。


第一個問題秦孝公為什麼選擇商鞅變法?

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先知道當時的社會是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歷史時期,當時正是處在的是春秋的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在這個時期由於鐵器的普及,使得農民的生產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時產生了一種新興的地主階級,新興的階級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也在政治上擁有了極大的話語權。改善土地歸屬問題,讓土地發揮更大的經濟作用是擺在每個諸侯面前的問題。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都是這個道理。

秦穆公

其次,在同商鞅的幾次面見中秦孝公本人對帝道和王道的排斥和對霸道的推崇也可以看出,在周朝立國所尊崇的帝道和孔子所推崇的王道在戰國時期已然不是社會主流了,在幾百年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下,曾經諸侯分封的製度已經慢慢垮塌,各個諸侯視自己的諸侯國為私人財產,不再理會週天子的天下的概念。而孝公想要的霸道是什麼呢?是進行君主集權的統治,消弱貴族世族的實力,解除階級固化並打通階級上下流動的通道,提高國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商鞅把這個國富民強的美好未來就這麼明晃晃地擺到秦孝公和這個歷代積貧積弱的秦國面前,這也正是秦孝公選擇商鞅進行變法並對他深信不疑的原因。

第二個問題商鞅為什麼決心輔佐孝公變法強秦?

這就要談商鞅的經歷,商鞅是衛國公族但是到他這裡家族已經沒落,商鞅從小就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少年時又到達了魏國學習在李悝變法的魏國可以很清楚的看見變法對於一個國家的實力提升,同時希望在魏國建立一番偉業。但魏惠王認為商鞅年紀輕輕不會有什麼本事沒有重用商鞅,又因為公叔痤瘡的「不用商鞅就殺掉商鞅」的諫言不得不離開魏國。但由於母國衛國的弱小沒有辦法實現自己的抱負,而與魏國相接壤的秦國有一個正謀求變強的君主,同時秦國地處天下西陲不會在變法的時候被其他國家幹擾而導致變法失敗,秦國雖然常年的積貧積弱但也是有秦穆公時期雄霸天下的基礎、也有賢明君主富國富民的潛力和韌性挺過變法時國家產生的動盪。

商鞅看到了秦孝公即位後的廣施恩德、招募戰士,和那張著名的招賢令。又同秦孝公的三次會面中確定了秦公是那種做實事的君主而不是那種只想稱王稱帝只在乎虛名的國君。正好和自己所精通的李悝變法所契合,只要這個變法可以徹底地完成下去秦國的一定會超過秦穆公時期的秦國。

秦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