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身在曹營心在漢”,指的是劉備曾經的謀士徐庶。他原本投奔了劉備,後來被曹操脅迫投奔曹營,但不願意為曹操出謀劃策。不過這是小說的情節,是《三國演義》當中的虛構。真正「身在敵營心在漢」的人確實也有,但卻是一個不被人熟悉的人物,名字叫做習宏。
孫權偷襲荊州,習珍、習宏投降江東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即西元219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發生了很多大事。對劉備集團來說是喜憂參半。劉備終於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這是益州的門戶;而關羽在同年發動“襄樊之戰”,雖然前期打得很不錯,但是一直沒有攻克襄陽、樊城,最後還受到了江東集團的偷襲,荊州三郡丟失,等於說《隆中對》徹底破產。
「荊州之戰」整體的過程暫且不提,單說習珍、習宏的情況。習珍在當時是零陵北部都尉、裨將軍,算是荊州最南方的零陵郡的一個武官。孫權偷襲荊州殺死關羽,當時零陵郡有許多縣想保衛城池,拒絕投降。習珍的弟弟習宏對習珍說:「現在敵人士氣正盛,我方士氣崩頹。而且裝備和士兵素質都不如對方,難以獲得成功。不如先假意投降江東,然後籌劃更大的計劃來回報漢室。
習珍參與樊伷的起兵
表面上投降孫權,內心中仍心向劉備的人不只有習珍、習宏兄弟,還有一個叫做樊伷的人,《襄陽記》中記載為樊冑。樊伷是荊州的武陵部從事,他打算和武陵郡的一些少數民族聯合,以武陵郡起兵響應劉備。習珍也與樊伷有聯繫。有人建議孫權派遣一萬人鎮壓樊伷,孫權向潘濬詢問狀況。潘濬原本是荊州治中從事,在荊州失去之後投降孫權。他認為五千兵力就夠。於是孫權令潘濬率領五千軍進攻樊伷。
果然潘濬消滅樊伷,這個時候習珍也趁勢起兵,以七個縣為邵陵郡,自以為邵陵太守,當然還是打著蜀漢的旗號。孫權又令潘濬進攻習珍。習珍也無法抵抗潘濬的攻勢,七個縣基本上都被平定,習珍率領幾百個人跑到山上固守。潘濬親自到山下,試圖勸降習珍,習珍張弓搭箭射擊潘濬,表面自己寧死不降的決心。潘瀨回頭繼續進攻習珍,習珍堅持了一個多月,在糧食、箭矢都消耗殆盡的情況下自殺而死。
習宏在吳營中不發一言
習珍為了蜀漢戰死,習宏卻留在了東吳。不過他就像《三國演義》中的徐庶那樣,雖然人在吳營,但是心卻仍向著蜀漢。別人問他什麼事情,習宏一言不發。他這種態度引起一些人的不滿,一個叫做張邵伯的人贅難習宏說:「如果亡國之臣不能言事,敗軍之將不能談兵,那麼商朝的名臣箕子,趙國(楚漢時期諸侯國)名將李左車就應該以身殉國。
習珍雖然與潘濬死戰,寧願投降也不願意投降東吳。而他的兒子習溫卻沒有背負這樣的命運,在東吳入仕。潘濬也十分器重習溫,在習溫十幾歲的時候,潘濬就認為習溫有名士風度,還令自己的子弟與習溫結交。後來果然也是應驗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襄陽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