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約230年),字符直,豫州潁川(治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
徐庶本名徐福,出身寒門。早年為人報仇,獲救後改名徐庶。後來與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人來往密切。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後來此事被藝術加工為「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歇後語,廣為流傳。而徐庶也成為孝子的典範被加以稱讚。魏文帝時,徐庶官至右中郎將、禦史中丞。
軼事典故:
折節學問
徐庶少年時喜歡練劍行俠仗義,後來為人報仇被官府抓,逃脫後改名換姓前往儒家的學捨去學習儒學。但是同舍的學生們都嫌棄徐庶先前做賊,凡事都不肯與徐庶一起。徐庶於是每天起床的特別早,一個人打掃衛生,不管什麼事都先問別人的意見,認真學習儒學,漸漸的,徐廬對於儒家的經義學問都非常精通,而且還結識了同郡的石韜,兩人膠漆相投,後來一起在魏國當官。
方寸大亂
建安十三年(208年),徐庶在跟隨劉備逃亡的過程,母親被曹操擄獲,徐庶向劉備辭行,劉備不忍,徐廬對劉備說道:“我本來想和將軍一起創造王霸之業,所憑恃的就是這顆心,但現在我的母親被曹操抓去,我現在方寸已經亂掉了,對將軍也沒什麼幫助,所以我請求從此與你告別。也跟他一起前去。
一言不發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典故出自文學作品《三國演義》。徐庶以自薦的方式成為劉備的軍師,但被曹操的謀士程昱設計騙到曹營。後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劉備所駐守的樊城,在劉曄的建議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勸劉備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後卻告訴劉備大軍將至,讓劉備早作準備。劉備想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恥笑,又以劉備有諸葛亮輔佐為由拒絕,並告訴劉備,自己雖然身在曹操營,但發誓不為曹操獻一謀。
「徐庶進曹營」後與「關羽降曹」事件演化成成語「身在曹營心在漢」。
隱居仙島
傳說靈山東北海上有一島叫鼓子洋,島上有一種白色的耐冬花,雙手合圍那麼大。有個好事的人前往摘取這種花,回途中遇見一個駕著小船的老人,穿著芒鞋道袍,老人問他:「你是乾什麼的?」那好事人如實回答,老人隨即呵斥道:「這個不是世間俗物,可以留給人抵禦冬天嚴寒。返回。卻忽然刮起了大風,直到那人把所摘取的耐冬花全部丟棄,大風才停止。後來那人去找胡嶧陽,告訴了他的所見所聞,胡嶧陽告訴他:“那個人是三國時的徐庶,在鼓子洋上隱居很久了。”
人物評價:
羅貫中:痛恨高賢不再逢,臨歧泣別兩情濃。片言卻似春雷震,能使南陽起臥龍。
馮夢龍:徐庶之不終於昭烈也,其母存也,陵母不伏劍,陵亦庶也。
李蟠:陵歸楚則徐庶不得為完臣,陵不歸楚則趙苞不得為孝子矣。
文學形象:
小說《三國演義》裡,徐庶化名單福,本來想去投靠荊州劉表,但是見到劉表後覺得劉表善惡不分,於是留書一封與之辭別,前往司馬徽那裡傾訴,被司馬徽稱有王佐之才。劉備躍馬檀溪回新野之後,徐庶在司馬徽的指引下,於市井上劉備的回城路上放聲長歌,表達自己想要擇明主而仕的意願。劉備聽到歌聲後前往接見徐庶,並拜徐庶為軍師。
曹操得知劉備新野駐軍,派遣曹仁率領大軍前來攻打,徐庶用計遣張飛、趙雲大破曹仁前鋒,並將呂曠、呂翔斬殺。後曹仁親自點兵前來,李典又被趙雲殺敗,曹仁於是擺八門金鎖陣,但是徐庶很快識破陣中破綻,派遣趙雲率領五百軍士將前往破陣,殺敗曹仁。曹仁不甘失敗,決定晚上前來劫寨,但又被徐庶算到,曹仁大敗而歸,徐庶又設計奪取了樊城。
曹操得知劉備用徐庶為軍師之後,在程昱的建議下,先將徐庶的母親擄至許昌,後程昱模仿徐庶母親的筆記給徐庶寫了一封信,徐嶺見是母親親筆書信,向劉備告別,臨走之前向劉備推薦南陽諸葛亮,自己隻身前往許昌。徐庶到許昌見了母親之後才得知自己被騙,徐母在斥責徐庶之後自殺,徐庶也發誓終生不為曹操獻一計一策。
赤壁之戰時徐庶識破龐統的連環計,但嫌曹操逼死母親不向曹操說明。在龐統的指引下,徐庶製造謠言說西涼馬騰、韓遂造反,殺奔許昌,曹操無計可施之際,徐廬當即向曹操請命,領三千兵馬,以臧霸為先鋒,星夜離開赤壁。
來源:歷史人物傳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