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作者是誰(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2024-07-25張擇端

一位神秘的作者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張擇端。說他“神秘”,是因為他流傳下來的資料和故事很少,人們只能從中得到一些零散的信息。

張擇端資料圖:遊客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觀看石渠寶笈特展上的《清明上河圖》,該展共包括283件書畫藏品。

在金人張著的跋文中,對張擇端的生平有過一個介紹。但也不過寥寥數語,很難勾畫出這位畫家詳細的人生軌跡。

但綜合起來,可以知道的是,張擇端字正道,幼年熟讀詩書。在年輕的時候,遊學於京師,希望透過科舉考試來改變命運。不過,張擇端後來轉而學習繪畫。如今看起來,這像是考試失利後的謀生之舉。

張擇端很有點繪畫天賦,還如願考入翰林圖畫院,他擅長描繪舟車、市橋郭徑,細緻無比,自成風格。後來,他完成了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

遺憾的是,有關張擇端的下落幾乎再也找不到任何一點資料。餘輝推測,張擇端生活在北宋末年,很可能在北宋滅亡後滯留北方,才會「蹤跡全無」。

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

如今提到《清明上河圖》,許多人可能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張擇端的作品。他確實是「清明上河」此類主題的開拓者,不過,後世其實還有很多臨摹之作或說同題之作。

時至南宋,因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完美表現了北宋汴京的繁華街市,有傳本在南宋市民階級流傳。明代,這個題材在江南成為一種專門用來表現城市生活的繪畫,清代更是如此。

餘輝說,在眾多同類之作中,比較有名的要數明代落款為「仇英」的《清明上河圖》卷以及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卷。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面面觀》書封。出版社供圖

要注意的是,上述明仇英本和清院本只是藉用了《清明上河圖》的構圖、表現程式,如果仔細比較,雖然題材、名字一致,但目的、內容卻有很多不同之處。

例如,張擇端版的《清明上河圖》,畫中街上賣的大多是低端的生活消費品,人們為賺錢糊口,十分辛苦;可到了明本、清院本,畫中街上大多是售賣的是“奢侈品”,如古董等。

名畫中的北宋社會隱憂

不同時期的《清明上河圖》各有特色。但最知名的,無疑還是張擇端這一版。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畫中描繪了汴京繁華的街市、貿易、運輸,也表現出一些當時的社會弊病。

這幅畫大約繪於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後期。以文獻記載來看,北宋時汴京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防火措施很嚴格:每個坊設有望火樓,樓下有被稱為「潛火兵」的士兵守著。

然而,餘輝在研究中卻發現,張擇端倒是畫瞭望火樓,已經被改建成小憩亭,下面的兩排兵營竟然被改作了飯舖之類。

畫卷中還有很多漕船,這似乎說明了商貿的繁盛,穀物被源源不斷地運送到汴京。但問題在於,那些船是私人的,並非官船:畫面上,船老闆坐在地上吆三喝四指揮運糧,不見官員、士兵的影子。

餘輝說,當時不允許私家漕運糧食到京城,朝廷要掌控京畿一帶的糧食市場。但到了徽宗時期,蔡京出了很多餿主意,買、運花石綱,沒人運糧食了,私家船趁機而入,漸漸把持糧食市場,後來導致汴京糧價暴漲。

那時候,飲酒更是成風。許多糧食被用來造酒,街上跑著運酒的車輛,酒店後碼放著許多釀酒用的缸……彷彿整條街上都在為喝酒忙碌著。

張擇端還來了個「黑色幽默」:畫中有一家掛著「趙太丞家」牌匾的高檔醫館,門口招牌上寫著「治酒所傷真方集香丸」以及醫腸胃病字樣,表明這家主治飲酒過量造成的腸胃損傷。

「總之,開封城處在管理失控的狀態,城門口連個站崗的士兵都沒有。畫家特意畫了一群來自域外的駱駝隊,揚長而去,無人看管。消防、安防、城防如此鬆懈,城市缺乏管理。 」餘輝認為,這正是張擇端想透過一幅畫呈現北宋當時社會的狀態和隱患,委婉勸諫宋徽宗解決社會時弊。

張擇端資料圖:此前,重慶男子花兩年半時間在崖柏上雕刻的立體版《清明上河圖》完工。

傳世佳作的藝術性

從宋徽宗此後的行為與結局來看,張擇端顯然沒達到目的。但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清明上河圖》,卻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

這幅長卷採用散點透視的技法,畫面繁而不亂,描繪了汴京市郊景色、以虹橋為中心的汴河及兩岸風光、繁華的市區街道。

他說,從主題來說,張擇端在畫裡繪製了很多並不太適合欣賞的場景,比如一些險情:漕船上的船夫正急忙放倒桅杆,想要穿過橋孔等等,但細節處理很巧妙,事態發展將轉化為有驚無險,符合欣賞者的美感。

「畢竟《清明上河圖》是讓人欣賞的藝術品,繪製一個轉危為安的過程,很有藝術性。」餘輝覺得,對這幅名作,我們得學會“讀圖”,穿越到當時的時代、社會環境來剖析其思想內涵。

900多年時光已逝,也許,這張《清明上河圖》還有很多秘密,等著人們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