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科學研究路上的追夢人
即將到來的5月30日是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近年來,從人工智慧、大數據,到病毒機理探尋、新藥創制,乃至新材料研發等諸多領域,我省科技工作者前赴後繼、無私奉獻,突破一個個技術難關,克服一個個極限考驗,實現了我省科技創新的一系列重要突破。
實驗室裡勾勒出他們日夜伏首的身影,工廠車間留下他們奔走試驗的腳印,科技產品裡凝結著他們的智慧與汗水…
今年,本省將加速興建「網路+」和生命健康科創高地,規劃新材料科創高地,基本上建成創新省。本期前沿,我們從數位經濟、生命健康和新材料領域分別選取一位科學家,跟隨他們的腳步,感受科技工作者們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體會浙江科技創新的蓬勃生命力。
鄢仁鴻
在科學研究領域,90後已成為中堅力量。在西湖大學,一群優秀的90後青年科學家在世界學術舞台上嶄露頭角,綻放光彩。
「做科研真的是一件很酷的事。」5月25日下午,在安靜的西湖大學校園裡,記者見到了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鄢仁鴻。他參與的西湖大學週強實驗室團隊是一支以90後為主的年輕研究團隊,近日發表了多項與新冠病毒相關的重要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高度關注。
「如果說早前的研究成果是發現了病毒打開人體細胞大門時抓住的'門把手',那麼接下來我們深入研究了病毒轉動'門把手'的過程,能夠為後續尋找更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提供參考。一提起自己的實驗室工作,他打開了話匣子。
兩個月前,他和團隊成員首次成功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簡單來說,就是破解了新冠病毒侵染人體細胞的過程,這項研究成果登上了美國《科學》雜誌封面,鄢仁鴻是該論文第一作者。
隨後,他們與陳薇院士團隊合作,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解析了新冠病毒S蛋白與中和抗體4A8複合物的結構,為提高新冠病毒治療的成功機率打下基礎,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9日在預印版平台bioRxiv上線。
面對接連取得的重磅成果,鄢仁鴻卻顯得非常平靜,“這是我們的本職工作,我們也想為抗擊疫情出一分力。”
1月底,他提前結束春節假期返回學校投入實驗室工作,為了加快科研攻關,近一個月的時間裡他和團隊成員每天平均工作超過12小時,通宵做實驗更是習以為常。 “我們實驗室先前一直在研究氨基酸轉運蛋白,ACE2和B0AT1複合物就是其中一種,前期積累了一些經驗,疫情發生以後我們加速了研究進程。”
科研攻關,往往需要一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勁頭。要看清新冠病毒侵入人體細胞的過程,關卡重重,最難的一關就是蛋白樣品製備。如果樣品製備不好,就算有先進的冷凍電鏡,也無法解析出它的結構。
如何確定樣品好或不好?鄢仁鴻解釋道,蛋白質都有一定的特徵形狀,如果是不好的樣品,蛋白質會聚集起來,或者散掉,如果是好的樣品,蛋白質就能夠維持它本來的狀態。樣品製備過程一方面依賴經驗,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嘗試。團隊經過緩衝液環境、PH值、鹽濃度等多次調試,終於找到了最適合的樣品製備條件,順利攻克難關。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宇宙星辰。」——這是鄢仁鴻在微信上的個性簽名,也是他從事科研工作的初心寫照。當初他義無反顧走上科研之路,離不開前輩們的指引。
針對近期網路上特別火的「後浪」概念,鄢仁鴻有著自己的看法。 「我的博士導師顏寧老師,還有施一公老師、週強老師等,他們相當於我的『前浪』。從讀博開始,我就深受前輩們影響。」出生於1991年的「後浪」鄢仁鴻對「前浪」充滿感恩。
他本科就讀於山東大學,年少時對許多事情還懵懵懂懂,也沒有特別明確的人生目標,當科學家還停留在小時候的理想層面。
一次偶然的機會,正在讀大三的他看到了清華大學顏寧教授的一篇博客,有句話深深打動了他。 「她說能夠促使她進行科學研究的是成就感,正是這種大大小小、持續不斷的成就感使她'上癮',讓她願意在科學領域裡繼續探索。這句話讓我意識到,當你對未來感到迷茫的時候,不妨想著在什麼地方能收穫一些成就感,有成就感意味著你對這件事有興趣,願意花時間去做好它,獲得這些成就感可能會指引著你不斷前進。
當天,備受鼓舞的他立刻聯繫顏寧教授,晚上10時發郵件詢問能否去她的實驗室做畢業設計,本以為會石沉大海,沒想到不到10分鐘就收到了顏寧肯定的回复,讓他喜出望外。
鄢仁鴻如願以償開啟了師從顏寧的博士生涯,顏寧教授樂觀向上、充滿好奇的科研態度和極高的科研專注力潛移默化影響著他,不僅在學術上讓他受益匪淺,也為他的人生指引著方向。
他的研究工作並非一帆風順,一開始,他在實驗室師兄的帶領下一點點學習、一步步摸索,有段時間他感覺學得很辛苦,也沒有特別多的收穫,不禁陷入對未來的迷茫中。後來,在導師和師兄師姐們的指點下,他開始積極調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認真思考對未來的規劃和目標。
2019年7月,鄢仁鴻博士畢業,入職西湖大學,得到了更多師友的啟蒙與幫助。 「施一公老師有非常遠大的理想,他參與創辦了西湖大學,讓我明白身為科學家不能只想著做好本職的科研工作,也要想著為國家、為社會盡自己的一分力,這樣才可能稱得上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