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懷簡介個人資料(1968年郭永懷遇難後,週總理失聲痛哭)

2023-01-20郭永懷

1968年12月5日凌晨,一架小型軍用飛機飛臨北京機場上空,準備降落。在距離地面大約400公尺時,飛機突然失去了平衡,在著陸的一瞬間,飛機一頭扎向一公里外的玉米田中,巨大的轟響之後,一團火球沖向了天空。

當秘書匆匆向周總理通知這個噩耗,並告訴他,郭永懷也在那架飛機上時,週總理許久都沒有說話,忽然,他將右手高高舉起,猛地拍在沙發扶手上,一聲長嘆後,週總理不禁失聲痛哭起來…

以生命保護絕密資料

郭永懷,我國著名空氣動力學家,「兩彈一星」元勳之一。就在飛機失事的一個月前,我國的核試驗進入關鍵時刻,59歲的郭永懷親自前往青海試驗基地,為試驗進行最後的準備和檢查工作。

12月4日,郭永懷發現一個重要數據存在問題,急於回北京進行研究核對,他乘車匆匆趕到蘭州,利用轉機的一段時間,還聽取了課題組人員的匯報,並作出了相應的指示。

郭永懷

圖丨正在作報告的郭永懷

當時和郭永懷一起工作的幾位摯友,紛紛勸他改搭火車返京。 當時我國的飛機大多是蘇制的小型飛機,週總理和聶帥出於安全考慮,也曾多次叮囑科學家們,盡量不要搭飛機。

面對摯友的勸說,郭永懷固執地回答說,自己搞了一輩子航空,還怕坐飛機?搞航空的人都不敢坐飛機,那讓誰來坐?

其實大家都知道,郭永懷是為了節省時間,這麼多年來,他為了搶時間趕進度,經常乘坐小型軍用飛機,往返於北京和試驗基地,對他來說,這樣的方式已經成了常態。

在臨上飛機前,大家還勸他等天亮再走。郭永懷拋下一句:「夜航打個盹就到了,第二天可以照常工作。」說完,就拖著疲憊的身體登上了飛機。

誰都沒有想到,這次和郭永懷的一別,竟然成了永訣。

飛機失事的現場慘不忍睹,救援人員經過仔細辨認,終於認出了郭永懷的遺體。人們吃驚地發現,他和27歲的警衛緊緊地抱在一起。當將兩具燒焦的遺體吃力地分開後,一個土黃色的公文包完好無損地掉了出來。

看到這一切,救援的解放軍戰士當場跪地痛哭。在飛機失事的一瞬間,郭永懷和警衛一起,用生命保住了國家絕密資料。

郭永懷

圖丨錢學森(左一)與郭永懷(右二)等人在頤和園留影

週總理聽說這個噩耗之後,下令徹查事故,並指示《人民日報》發布這一不幸消息。然後也特別強調:“以後,我們國家重要的科學家,盡量不安排坐飛機,更不要集中搭飛機。

錢學森聽說這個消息後,同樣傷感不已,連聲悲嘆“太可惜,一個全世界知名的優秀力學專家離開了人世,中華民族失去了一個天才的兒子。”

郭永懷的意外離世,震驚了中央領導,震驚了整個國內科技界。

當時郭永懷的妻子李佩,還在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被緊急電報叫回北京。一進家門,她發現郭永懷的領導和同事們站滿了屋子,他們個個表情嚴肅,茶几上放著一片熏黑的眼鏡片,和一塊已經損壞的懷錶。

當領導者將飛機失事的消息告訴她時,李佩震驚得說不出話來,但她沒有掉眼淚,而是默默地站在陽台上,久久凝視著遠方。

郭永懷

圖丨晚年李佩

她不禁想起自己和先生過往的點點滴滴…

永遠不忘對祖國的忠誠

郭永懷出生於山東榮成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他自幼聰穎,17歲考入青島大學附中,成為當地第一個公費中學生。 1929年,郭永懷考取南開大學預科理工班,兩年後直接進入南開大學物理系,開始本科學習。

在導師的推薦下,郭永懷進入北大物理系繼續深造。 1938年,郭永懷以5門課程超過350分的成績,從3000多人中脫穎而出,通過了留學生招生考試。

隔年,包括郭永懷在內的22名留學生,透過越南海防轉渡香港。由於二戰爆發,英國人拒絕接納外國留學生,他們不得已返回昆明。

1940年1月,郭永懷再度滿懷希望,和夥伴們集合於上海,準備前往加拿大。在上船之後,他們意外發現,自己的護照上竟然有日本簽證,而且日本簽證官還寫了一段話:“允許在橫濱停船三日,上岸遊覽。”

郭永懷

圖丨中國留學生在「俄國皇后號」上留影,後排右三為郭永懷

留學生當即強烈抗議,堅決要求更改護照。一向寡言的郭永懷,面對英代辦的威脅時,大義凜然地說:

“寧可不出國,中國人也要有自己的骨氣!”

之後帶領全體留學生下船,毅然回到了昆明。

經過和英代辦七個月的抗爭之後,22名留學生終於贏得了不在日本逗留的條件。他們乘坐俄國皇后號郵輪,經過28天的海上顛簸,終於來到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當時郭永懷所學的是應用數學,僅僅半年的時間,郭永懷就獲得了碩士學位,令多倫多大學數學系主任不由得讚歎:「想不到中國竟有如此出色的人才!他們是我一生中很少遇到的優秀青年學者。

1941年,郭永懷來到加州理工學院,師從馮 卡門教授,研究空氣空力學,從此他與錢學森成為同學、知己。四年後,郭永懷找了一個誰也不想沾邊的論文題目,拿到了博士學位。

他的這項研究,突破了航空領域聲障這一世界難題,解決了飛機超音波飛行的問題。郭永懷因此被聘請為美國數學學會會員,並被加州理工學院特聘為研究員,也加入了美國航空學會。

在導師的推薦下,郭永懷前往康乃爾大學任教,並成為該校航空研究院的創辦人之一。

郭永懷

圖丨康乃爾大學航空研究院五位創辦人,左二為郭永懷

由於他的研究會涉及美國的機密,美國方面提出了諸如「放棄回國」、「永久留美」的條件誘惑,然而郭永懷卻對此視而不見,還公開發表聲明:「我來貴校是暫時的,在適當的時候就要離去。

他的聲明引起了美國相關部門的重視,專門對他做了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是:“如果發生戰爭,是否願意為美國服兵役?”

一旦在這個問題上選了“否”,則意味著失去涉密資格,失去深入核心研究的機會。

在科學研究上的機會和對祖國的忠誠上,郭永懷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有力地回應了一個「不」字。

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郭永懷研究的腳步從未停止。富有戲劇性的是,美國在一些空氣動力學上的困難問題,還需要郭永懷來解決。就這樣郭永懷一躍成為航空院三大核心主持人之一,成為聞名世界的科學家。

郭永懷

圖丨郭永懷夫婦結婚照

在學術報告會上,李佩見到了康乃爾大學鼎鼎大名的郭永懷教授。透過這一場報告會,兩人互生好感,開始交往。相同的經驗和愛好,讓兩人心靈相通,很快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郭永懷至少能抵得上十個師”

新中國成立之後,不少留學海外的中華兒女,懷抱著報國理想,紛紛踏上了回國之路。然而這條路並不通順。韓戰爆發之後,在美留學生想要回到祖國,更是困難重重。

當時郭永懷已經功成名就,工作、生活條件極為優越,但他報效祖國的心情卻更加迫切。很快郭永懷的行動自由就受到了限制,就連前往英國講學,美國政府都不同意。

為了阻止郭永懷回國,美國當局找藉口傳訊李佩一年之久。 1955年在對中國留學人員的調查表上,郭永懷有力地回應了美國當局:“中國是我的祖國,我想走的時候就要走!”

郭永懷

圖丨郭永懷夫婦在美國留影

他在美國的朋友,包括許多加入美國籍的華人朋友,都紛紛勸說郭永懷,留在美國不但工作生活優越,孩子也能受到更好的教育,為何總是惦記著那個貧窮的國家呢?

郭永懷對這種言論十分生氣,說:“家窮國貧,只能說明當兒子的無能!”

為了盡快回國,郭永懷請律師與移民局交涉,迫於國內外輿論的壓力,美國政府只好對郭永懷放行。在回國前,為了避免美國政府藉口“攜帶敏感資料”,阻撓他回國,在學校為他舉行的送別餐會上,當眾燒掉了自己的手稿和研究資料。

妻子李佩勸說他不要這樣做,將這些資料帶回祖國,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親手燒掉自己的心血,郭永懷何嘗不心痛,但他淡淡地說:“省得找麻煩,反正這些東西都在我腦子裡了!

事實證明了郭永懷的原件。當他們一家人登上回國的郵輪時,幾名聯邦調查局的人員,對同船回國的物理學家張文裕夫婦進行了搜查,導致開船時間推遲了兩個小時。

在等待中,李佩不禁對丈夫先前的舉動暗自慶幸,畢竟人的頭腦是無法被搜查的。

郭永懷

圖丨郭永懷親手焚毀自己的手稿

當郭永懷一家人抵達深圳入境後,錢學森聞訊立刻發出一封信,請他到中科院的力學所工作。 為何錢學森心情如此迫切?曾經美國人稱“錢學森抵得上五個師”,錢學森得知後笑稱,如果自己能抵得上五個師,那郭永懷至少能抵得上十個師。

郭永懷到達北京之後,毛主席曾特別接見了力學研究所的專家。當時很多人都激動地湧上前,爭著和毛主席握手,只有郭永懷,還在站在原地憨憨地「傻笑」。

後來錢學森又帶著郭永懷去見週總理,當週總理問他有什麼要求和想法時,郭永懷老實地回答說:「我和學森等同志相比,已經回來晚了,我沒有什麼要求,只想盡快投入工作。

在錢學森的推薦下,郭永懷成為錢學森的副手,投身於力學研究所的科學研究領導工作。僅僅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力學研究所就發展為全國力學研究中心,郭永懷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在蘇聯撤走核工業專家後,新中國剛起步的核工業遭遇了巨大的困難。錢三強特地找到郭永懷,整整談了三個小時後,郭永懷被正式任命為九院副院長,帶領105名專家學者,負責原子彈理論的探索和研發。

郭永懷

圖丨郭永懷(右一)在指導研究生

核武研究基地設在高原地區,海拔3800多米,氣候變遷無常,冬天最低溫度甚至能達到零下四十度左右。由於環境惡劣,物資匱乏,不少研究人員都因為營養不良而出現了浮腫。

當時50歲的郭永懷也不例外,滿頭白髮,蒼老無比。

為了獲得滿意的試驗結果,郭永懷帶著隊員們反覆試驗,甚至親自在帳篷裡攪拌炸藥。在多次試驗後,郭永懷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確定了最佳方案。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

1965年,郭永懷奉命參與「東方紅」衛星的組織領導工作;

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

當蘑菇雲升騰而起的時候,郭永懷卻暈倒在激情沸騰的核子試驗現場,被同志們抬到了臨時帳篷裡的鐵皮床上。

郭永懷

圖丨郭永懷在現場查看爆炸成形試件

儘管如此,郭永懷沒有停下腳步,他繼續參與到空氣動力學研究院的籌建工作中,和錢學森一起規劃出研究院的發展藍圖。

郭永懷精神永誌後人

致力於我國核武發展的8年時間中,從原子彈到氫彈,從核航彈到飛彈核武器,郭永懷不知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然而對於自己的這些付出,郭永懷卻常常這樣說: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只希望自己的祖國早一天強大起來,永遠不再受人欺辱。中國強大了,在世界事務中就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根據飛機上唯一的重傷生還者回憶,當時飛機開始猛烈晃動時,他聽到郭永懷大喊:「我的文件,我的文件!」

誰都無法想像,短短10秒鐘的時間,郭永懷如何做出這個令人動容的決定,為國家保留下重要的文件資料。

郭永懷

圖丨郭永懷(左二)參加教學會議

在郭永懷遇難之後,相關部門在八寶山公墓,為他舉行了小型卻隆重的追悼會。郭沫若致悼詞,錢學森、錢三強等生前好友參加了追思會。

在他遇難的第20天,國家授予了他烈士的稱號。第22天,中國第一顆熱核飛彈試射成功。

在郭永懷犧牲20週年時,他生前的老師、好友、同事、學生,齊聚力學研究所舉行報告會,週培源、錢學森、錢三強等人,到會並撰寫紀念文章,聶榮臻、張愛萍等國家領導人題詞紀念。

在中科院力學所大院東側,人們為他建造了一座紀念亭,上面刻著張愛萍手書的「永懷亭」三個大字,亭中立有郭永懷的漢白玉雕像,他和警衛員的骨灰,就埋葬在雕像下。

1999年,錢學森等23名科學家,被授予「兩彈一星」榮譽勳章,郭永懷是其中唯一以「烈士」身分被授勳的科學家。

對於這枚獎章,李佩一直都想捐出去,捐到更有意義的地方。經過幾番考慮後,她決定將丈夫的獎章,捐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郭永懷

圖丨李佩捐獻「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03年9月18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校45週年前夕,校長朱清時鄭重地從李佩手中,接過了國家授予郭永懷的獎章,李佩看著親手送出去的獎章,彷彿為孩子找到了最好的歸宿。

在丈夫過世之後,李佩和女兒互相支撐,走出了悲痛。 2007年,89歲的李佩,向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郭永懷獎學金”,捐贈30萬元。隨後她將自己剩餘的積蓄30萬元,又匯到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補充2003年成立的「郭永懷獎學金」。

捐過這些錢之後,李佩的存摺上只剩下幾百元。

不止於金錢,郭永懷的書桌、書籍、唱片等一切遺物,李佩都分別捐獻給了不同的地方。這其中不單單包含了對丈夫的懷念,也包含了對國家前途的深刻關切。

2018年7月,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公告,212796號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郭永懷星”,212797號小行星,被命名為“李佩星”。

郭永懷先生的偉大業績,將永誌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