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土皇帝」閻錫山人物簡介(38年裡,民國換了8位總統,他卻穩如泰山)

2023-01-03閻錫山

閻錫山

所謂中庸之道,即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濃縮的處事精髓,但若想掌握好其中關竅,那可謂的相當不容易的。

在民國時期,軍閥割據,各執一事,互相掣制,互相利用。 在這種混亂的局面中,想一直獨善其身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站對隊伍是相當重要的。

倒向袁世凱,擁立帝制

光緒九年(1883年),閻錫山出生於山西五台縣的一個小村子裡,其家庭以經商為主,家境還算殷實。閻錫山從小輟學跟隨父親學習經商,頭腦靈活,但在一次大規模投資中運作不當,負債累累。

閻錫山

隨後便考上了軍校,前往日本軍官學校學習,學成歸國後被調到山西陸軍小學堂當教官,時年26歲。 期間也秘密參加了由孫中山主導的“中國同盟會”,他的政治生涯也由此展開。

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統治,推翻帝制的思想席捲全國,掀起了一陣熱浪。 1911年由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黨打響了第一槍,辛亥革命也就此拉開序幕。

本來潛伏在當局的閻錫山等人應裡應外合,卻因為被當局沒收了子彈而無法應戰。

閻錫山

在太原的同盟會成員自發成立了軍政府,推選閻錫山為山西都督,指揮此次革命作戰。

清政府一看內部人員都開始造反了,嚇得不行,趕緊派遣統制吳祿貞率兵鎮壓。結果沒想到吳祿貞也是反清主義的共和黨,這簡直等於直接送兵馬給敵人。

閻錫山與吳祿貞合力攔截清政府的軍事物資,阻止袁世凱入京擔任總理總理大臣。 這次舉動直接把袁世凱惹毛了,買通了吳的親信把吳秘密暗殺了。

閻錫山

原本閻錫山是非常積極配合同盟會的反帝運動的,甚至一度對清政府的統治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但意外總是由於某些時段的突發狀況和不確定因素,袁世凱就是那個不確定因素。在「南北議和」期間,袁世凱卻不打算履行合約內容,反而率大軍壓境山西。

這個舉動可把閻錫山嚇壞了,畢竟以他現在的兵力財力,怎麼都是乾不過袁世凱這個財大氣粗的大軍閥的。

因此他便一面協調與同盟會的關係,請求孫中山的支援,一面又致電袁世凱,表示支持帝制,願意擁戴他稱帝。

閻錫山

閻根據時政狀況,判斷袁世凱其勢力之強,不是同盟會所能比的,因此便開始一面倒地支持袁世凱的所作所為,甚至大肆屠殺同盟會成員。

但反帝反封建運動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人們也不想重新過上被官僚主義統治的黑暗日子,因此全國超過大半都反對袁世凱稱帝。

1916年袁世凱被迫撤銷帝制,閻一看自己的靠山倒了,而本來敵對的人現在稱大,立馬又變換風向倒向孫中山,並表示之前對袁的假意投誠都是按照孫中山的秘密指示進行的,這倒是把自己的錯誤摘得一乾二淨。

閻錫山

四足鼎立,如履薄冰

袁世凱倒台後,讓閻錫山明白了一個道理,從政就要實行“中的哲學”,並且要奉行“三不二要主義”,以“生存「為己任,並大力發展經濟、軍事,暗自韜光養晦,擴大實力。

閻錫山生活的年代,不僅有內部爭鬥,更是外敵不斷。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大舉入侵,佔領了東北地區。

蔣介石迫於無奈只能摒棄前嫌,重新與共產黨達成一致,一起抗日。而閻錫山此刻看清了情勢,主動投誠蔣介石,為了化解之前的矛盾,特致電蔣介石,言辭懇切,並成功取得蔣介石原諒。

閻錫山

而閻錫山與共產黨的矛盾更是日漸加深,之前的反共運動和反共政策更是早已傳遍了山西。但由於蔣介石與共產黨達成合作,他也不得不廢除先前的政策,與共產黨重新交好。

但日軍實力更是不容小覷,短短幾年便攻佔了數省,現在派遣兵力進軍山西,閻錫山也由於對日軍的忌憚而遲遲沒有什麼明顯的抗日舉動。

用閻錫山自己的話來說,他現在等於“在三個雞蛋上跳舞”,每時每刻都要提高警惕,小心翼翼地思考每個舉動會對他造成什麼影響。也要平衡與其三者之間的複雜關係。

閻錫山

隨著抗戰越來越激烈,閻錫山又開始重新規劃三者的關係,蔣介石對他來說算不得威脅,但也不是可以合作的對象。 而中共的力量日趨強大,並且一直都是反軍閥主義,對他來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隱患威脅。

因此閻錫山思慮再三決定暗中與日軍達成合作,共同壓制共產主義,防止其勢力再次不斷變大。

但他的動作早已被共產黨員識破,曾多次警告其叛國行為,但閻錫山仍持敵對和觀望態度,支持日軍,但又不做出實際行動,其目的就是想利用日軍壓制共產黨的發展。

閻錫山

1949年,解放軍成功解放北平後,閻錫山知道他的「統治夢」即將破碎,便拋下了山西的親人,獨自乘坐班機趕赴南京。自此,結束了他長達38年的統治。

結語

閻錫山的一生經歷非常豐富,跌宕起伏,他能游刃有餘地在各種勢力中斡旋並全身而退,除了他的機敏和經驗外,最重要的便是他看得清局勢,放得下身段。

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什麼時候該實施什麼政策。他能在山西執政38年,也與他從小耳濡目染的經商天賦有關,他懂得一個地方的發展離不開經濟、軍政和農業,因此他實行了“六政三事”政策。

閻錫山的“中的哲學”,認為應情理兼顧,人事擇中,消除矛盾,以求生存。這是他貫徹一生的“真理”,也是他賴以生存的處事原則。

閻錫山

雖然大多數人覺得他這些行為與「牆頭草」沒什麼差別,但能懂得分辨風向,擇木而棲,也不失是一種大智若愚的智慧。

畢竟能從各方虎狼勢力中仍安然稱霸山西38年之久,這可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要知道民國在38年中可是換了有8位總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