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十句經典名言,最喜歡哪一句?

2024-12-14老子

老子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麼樣算是美,這樣就有了醜;都知道怎麼樣算是善,這樣就有了不善。”(傅佩榮)這是說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對產生的。老子經常用這樣的角度來看問題,如“大道廢,有仁義。智惠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有些現在看起來合理的,有得則不是很合理。很顯然,如果我們困在這樣的邏輯中,不管我們作何種辯說,似乎都是徒勞。這個時候就需要“超越”。類似的話題在生活場景中時常會遇到。

2、“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後面,反而能贏得愛戴;把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陳鼓應)在現代社會,我們當然不必標榜自己,要求做成聖人,但這種舒張胸懷的態度還是值得學習的。有時候泥於一得一失,看起來像是很務實很真實地活著,實際上卻讓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彈性。失去了彈性的生活怎麼能持續很久?

3、“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第八章)

「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陳鼓應)「處眾人之所惡」千萬不能理解為做為大眾所厭惡的事。這是用水來比喻,說明謙下不爭的真理。因為自然之道是「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的,所以處眾人之所惡並不意味著被損害,反而預示著「擁有」的到來。這是老子的道理。

4、“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

這段話的意思是,“車輪上的三十輻條匯集到一個轂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陳鼓應)三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說明了“無”的作用。 “有”形的那部分是比較容易掌握的,“無”形的那部分很容易被忽視掉。但如今也許人們對老子的這個比喻太熟悉了,所以往往又走到以“無”形來否定“有”形的思路上。要知道,一個碗若沒有那陶瓷的部分,便沒有碗的概念。因此我們再用“相需為用”來概括這四句話。

5、“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第十五章)

這句話的意思是,“誰能在渾濁中安靜下來,使它漸漸澄清?誰能在安定中活動起來,使它出現生機?”(傅佩榮)俗話說,“心靜自然涼”,跟這有相通的地方。當局者容易迷,但並不意味著不能“清”。怎樣才能從混亂中找到頭緒,唯有鎮定沉著。言之易而為之難,需要靜下來。

老子

6、“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复。”(第十六章)

這句話的意思是,“'致虛'和'守靜'的工夫,做到極篤的境地。萬物蓬勃生長,我看出往復循環的道理。”(陳鼓應)不管我們怎麼提倡超越,回到實際問題的時候,我們總需要比較實際的措施。 ‘致虛’和‘守靜’是比較實際的建議,能做得來,但不是做做樣子就好的,只有你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別人才能看得到你有超然的境界。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7、「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第二十二章)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彰顯;不自己誇耀,反能見度;不自我矜恃,反能長久。」(陳鼓應)老子對這一點很看重,所以他在另外一個地方用肯定的語氣又說了一遍,「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第二十四章)很明顯這些警句都指向一個方向,怎麼面對自我的問題。什麼時候可以稱為果敢堅定?什麼時候才叫剛愎自用?這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二十四章)

「踮起腳跟,無法站得久;跨步前進,無法走得更遠。」(傅佩榮)一個人的才華展示就像用腳尖跳舞一樣。用這種方式固然可以創造出美麗的芭蕾舞來,可是也只是在跳舞的時候才用腳尖,日常行走還是要遵循自然。 “企者不立”,意味著我們必須有堅實的基礎,哪怕是才華橫溢,也要修煉基本功,使它自然充實,從而做到“企者不立”而時常可以立,關鍵的時候可以立。

老子

9、“聖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

「聖人要去除極端,去除奢侈,去除過度。」(傅佩榮)很多人覺得《老子》書中有很多智慧,但真的要去讀時,一時卻未必有切理厭心的感覺。其實,只有讀完《老子》後,再回來觀察社會和身邊的生活,我們才會真實地感受到老子的深刻。 “去甚,去奢,去泰”,就是去掉過分的意義,看上去普通,但若作合適的聯繫我們就會感覺很有道理。例如我們在生意或事業很好的時候,我們想進一步發展,計畫往往做得很有野心。然而時勢是變動的,當下有利的條件不會持續幾年甚至一年。所以計劃的時候不僅是個展開的過程,某種程度上也是個控制收縮的過程。

10、“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第三十一章)這句話的意思是,“兵革是不祥的東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東西。萬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處之。”(傅佩榮)這句話反映了老子反戰的思想,同時也揭示了一個道理。很多人讚同把社會看作是像戰場一樣,充滿了殘酷和陰謀。雖然這種看法無可非議,但有些手段跟“兵革”是一樣的,屬於“不祥之器”。是要謹慎對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