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裡簡介及代表作(楊萬裡,一個特立獨行的,勤奮、高產的愛國詩人)

2023-01-09楊萬里

不知,你是否聽過這首詩: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楊萬裡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

此詩描寫的是西湖六月時的美好景色,作者把荷花枝葉繁茂的樣子,以及荷花與太陽交相輝映的樣子,描寫的相當傳神。

他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營造出一種先虛後實的效果,非常形象化、生動地反映出了西湖當時的詩情畫意。

顯然,這位作者的水平不一般,那麼他是誰呢?

南宋著名詩人、大臣,與陸遊、尤袤、範成大並稱為「中興四大詩人」的楊萬裡。

人物特點

1.勤奮而又高產

楊萬裡一生作詩多達兩萬五千餘首,流傳下來的作品就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

楊萬里

2、富有創新精神,自創了個人風格“誠齋體”

楊萬裡創作的詩詞,語言淺顯,通俗易懂,清新脫俗,還富有幽默的情趣,因而被人稱為「誠齋體」。

3.愛國、體卹農民

楊萬裡不但擅長描寫自然景物,也創作了許多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熱情的詞作。

例如,楊萬裡在《初人淮河四絕句》中寫道:

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

只餘鷗鶯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這兩段詩詞唱出了愛國人士和黎民百姓深處災難環境中的悲憤、失落的情感。

當然,他不僅創作出了很多直抒胸臆,愛國思想的名篇,還寫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反映農村生活題材的詩詞,比如《憫農》:

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已分忍飢度殘歲,更堪歲裡閏添長。

假如我們這些年的努力沒有結果,固然會失落,對吧?

但事實上,當時農民的境遇恐怕更加淒慘。

楊萬里

如果他們遭遇了霜凍而莊家絕收,就代表辛苦一年,還要被災害侵襲,不光是費力不討好了,還要在很長一段的時間內忍受飢餓、貧困和痛苦的境地。

楊萬裡透過描寫他們悲慘的處境,將同情之心滲透於字裡行間,扣人心弦。

那麼,這位學問淵博,才思敏捷的大詩人,到底經歷了怎樣的人生呢?

生平

楊萬裡於西元1127年10月29日出生於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當時金兵大舉入侵中原,攻陷汴京,俘虜徽宗、欽宗二帝及太子、宗戚三千人北去,北宋宣告滅亡。

康王趙構即位,建立了南宋王朝。

楊萬里八歲喪母,父親楊芾酷愛讀書,藏書千卷,精通《易經》。受父親的影響,楊萬裡也勤奮讀書,博採眾長,鍥而不捨地學習。

同時,他也拜各位前輩為師,14歲拜高守道,17歲拜王庭程,21歲拜劉安世、劉廷直,27歲拜劉才邵為師,還將張浚、胡銨兩位愛國名臣視為自己終生效法的榜樣,為自己未來的文學成就、人生觀、價值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楊萬里

宋孝宗即位後,楊萬裡被調至臨安,經張浚推薦,本要去做臨安府教授。還沒等赴任,便趕上父親病故,於是在家服喪。

幹道三年,楊萬裡終於調到臨安任職,進見了陳俊卿和虞允文,撰寫並呈上了針對當時政治問題而發表的《千慮策》。

《千慮策》分為「君道」、「國勢」、「治原」、「人才」、「論相」、「論將」、「論兵」、「恪」、「選法」、 「刑法」、「冗餘」、「民政」共30篇,深刻總結了靖康之難以來的歷史教訓,直率批評了朝廷的腐敗無能,提出了一整套振興國家的方針策略,充分顯示了楊​​萬​​裡的政治才能。

幹道六年間,楊萬裡被安排到隆興府奉新縣擔任知縣。恰逢趕上當時大旱,百姓生活十分睏苦。

他上任後,見牢中關滿交不起租稅的百姓,而官署府庫內卻是空的,推斷出肯定是那些小官吏們從中盤剝而導致的。

於是他下令,將牢裡的「囚犯」全部釋放,禁止逮捕、鞭打百姓,還通知各家各戶的百姓,放寬稅額和繳稅期限。

沒想到各位百姓紛紛自願前來納稅,不到一個月欠稅就全部繳清。正是因為這項舉措,他獲得了百姓的愛戴。

楊萬里

隨後,楊萬裡被召回封為國子博士,開始在京任職。

後面的職業生涯對他來說也是起起落落,因為他的敢作敢當,仗義執言,他一方面收穫了同道中人的信任,同時也承受了聲張自己觀點所帶來的打擊。

例如,淳熙十二年,他被任命為吏部郎中時上書並議論時事,當朝宰相王淮問他:“宰相何事最急先務?”

楊萬裡回答:“人才最急先務”,並呈上《薦士錄》,舉薦朱熹等六十人。孝宗親自將這些賢能之人提拔為陪侍東宮太子讀書、授書講學的官員,而太子趙惇為了感謝楊萬裡,還題字「誠齋」二字贈送給他。

再例如,熙十五年,孝宗採納翰林學士洪邁的建議,讓呂頤浩等人配颯(讓有文化的人,附祀於朝,同受祭饗)高宗廟。楊萬裡盡力為張浚爭取了這個機會,指出洪邁不顧及大家的意見、專權跋扈,就跟「指鹿為馬」一樣。此舉惹惱了孝宗。

孝宗說:「楊萬裡,你把我當成什麼樣的皇帝了?」楊萬裡因此被貶,出任知絹州縣長官。

儘管後期他曾被多次召回擔任官職,但他都謝絕了。

楊萬里

他選擇晚年的時候寄情於山水,過著平淡的,出世的生活。

開禧二年五月八日,楊萬裡逝世,享年八十歲,後來被賜予諡號「文節」。

啟發

楊萬裡的性格非常的鮮明,他勤奮,正直,一生主張抗戰,始終反對屈膝求和,卻始終不得大用。

這與他所處的環境以及當朝皇帝的做事風格,都脫不了關係。當然,說話過直也容易得罪人。

但另一方面,他的才華、情趣,和敢於創新的精神,卻將他的才能推到了其他人無法超越的境地。

例如,他曾說過:「筆下何知有前輩。」這句話看似狂妄,其實是敢於突破創新的表現。

楊萬里

再例如,他在紹興三十二年時,曾燒毀了自己創作的詩篇千餘首,試圖跳出江西詩派的套路,另闢蹊徑。他特立獨行,不跟風,推陳出新,自成一派,因而形成了他獨有的詩風:純樸、好上口,構思巧妙,因而被譽為「誠齋體」。

此舉對未來詩壇風氣的轉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然而,即使這樣,他也沒有驕傲過,始終能擺正自己的位置。

他一生清貧,不貪戀榮華富貴。在京作宮時,就預先準備好了回家的盤纏,鎖在箱子中,還勸家人不准買別的東西,防止東西太多變為負擔。他每天就這樣,為自己「輕裝回家」做著打算。

直到他任職期滿的時候,他把手裡的餘錢萬緝,全部繳於官庫,一文錢都不帶走。

退休後就住在一個老房子內,條件清苦,僅夠遮風避雨的。

那麼,他為什麼不像那些世俗的官員那樣,追求功名利祿帶給自己的快感呢?是他傻嗎?

當然不是。

一個人靠自己的才能,滿足一己私慾並不難,難的是身體力行地創造,和為他人做有意義的事,謀福祉。

楊萬里便是這樣的人。他早就看透了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而選擇轉身做一個超凡、脫俗的,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人。


愛生活,愛分享,願我能帶給你幸運與快樂。

歡迎關注【睿語佳音】,共同探討有趣、有價值的事。

如需轉載,請聯絡作者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