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身為楊家第二代的楊延昭也是位婦孺皆知的人物。不過,小說畢竟是文學作品,與歷史上的楊延昭的形象還是有一定的差異。比如說楊延昭雖然被人們稱為“楊六郎”,可是根據史書的相關記載,他應該是楊業的長子!那麼,歷史上的楊延昭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
據史書記載,在楊業死後,北宋朝廷對其家屬進行了撫卹,「錄其子供奉官延朗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訓並為供奉官,延瑰、延貴、延彬並為殿直」。再加上與楊業一起戰死的兒子楊延玉,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楊業有七個兒子,分別是楊延朗、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玉、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
怎麼沒有楊延昭呢?原來楊延朗就是楊延昭。 958年,楊延昭出生於北漢的都城太原,當時他的父親楊業還在為北漢效力,而北宋還沒建立。楊延昭從小就沉默寡言,不過受家庭因素的影響,特別喜歡玩打仗的遊戲,「為兒時,多戲為軍陣」。楊業看到後很高興,說:「此兒類我。」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楊延昭開始跟隨父親徵戰。
979年,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楊業父子也歸降了宋朝。宋太宗很高興,加封楊業為右領軍衛大將軍、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的要職,同時也授予楊延昭供奉官的職務。 986年,宋太宗發起雍熙北伐,潘美、楊業率領西路軍,向契丹發動了攻擊。楊延昭也參加了這場戰鬥,他作為先鋒,在攻打朔州城英勇無比,「流矢貫臂,鬥益急」。
不過,這場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楊業被俘後不屈而死。宋太宗褒獎了楊業的功績,同時對他的幾個兒子封官撫卹。楊延昭身為長子,當時的官職最高,得到了崇儀副使的職務。之後,楊延昭擔任過知景州、江、淮南都巡檢使、知定遠軍。到了宋真宗時期,由於與遼國的關係惡化,楊延昭出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負責北部邊防。
999年冬天,契丹侵擾邊境,攻打遂城。遂城是座小城,沒有太多防禦措施,在契丹包圍後,人心惶惶。不過好在楊延昭就在城中,他召集城中壯丁守城,同時利用天氣因素,將水潑在城牆之上,“旦悉為冰,堅滑不可上”,從而取得了勝利,“契丹遂潰去,獲其鎧仗甚眾」。宋真宗聞訊很高興,親自召見楊延昭,予以讚美。
沒多久,契丹軍隊再次入侵,楊延昭提前已經做好了安排,他將精兵埋伏在羊山以西,同時親自率領軍隊與契丹作戰,且戰且退,將契丹軍隊引入伏擊圈,從而大破敵軍,「契丹眾大敗,獲其將,函首以獻」。 1002年,楊延昭吃了個大虧,他率軍救援保州時,軍隊尚未列陣,就遭到契丹軍隊的攻擊,結果戰敗。
不過,第二年宋真宗就恢復了楊延昭的官職,「復用延昭為都巡檢使」。同時,楊延昭也參與了一項軍事工程,也就是今天的白洋淀。當時,白洋淀一帶水系發達,但彼此並不相連,在何承矩、楊延昭提議下,修建了“溏濼防線”,用來抵擋契丹騎兵。 1004年,契丹軍隊打到澶州,楊延昭建議扼守險要,趁機殲敵,不過沒有得到了皇帝的許可。
楊延昭手中兵力有限,不過他率領直入遼境,攻破古城,對契丹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沒多久,宋遼達成“瀾淵之盟”,實現和平。宋真宗在挑選邊將,親筆寫下楊延昭的名字,“命延昭知保州兼緣邊都巡檢使”,之後又晉升為高陽關副都部署。 1014年,楊延昭病死,終年57歲。
楊延昭“智勇善戰”,每次得到皇帝的賞賜後,都分給手下將士,而且他善於治軍,“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遇敵必身先,行陣克捷,推功於下,故人樂為用」。楊延昭守邊有二十年的時間,契丹人對他還是充滿敬畏的,稱之為「楊六郎」。這並不是因為楊延昭排行第六,而是因為古人以天上的星宿來比擬世間的人物,“北斗六星中第六星主燕”,因此契丹人稱其為“楊六郎”。
參考資料:1.《宋史》;2.《續資治通鑑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