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禮」這個字有很高出現頻率,因為儒家是非常重視禮儀、講究禮制的,關於「禮」的名句有很多,例如禮記當中就有說「來而不往非禮也”,還有《論語》也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孔子
那麼在現實生活中,「非禮」這個詞,也是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常用詞彙,而且在現代語言的使用環境裡面,非禮這個詞充滿著曖昧和負面的感覺。
一二十年以前小報紙的娛樂版塊,常常用大號的字體來凸顯包含有非禮字樣的標題,以此來吸引眼球。
「非禮」這個詞在現代社會,等同於騷擾和侵犯的意思,當然在這些非禮事件當中,通常被非禮者都是女人,所以「非禮」這個詞,不但非常刺眼、而且帶著很強的傷害性。
孔子
很顯然,現代人口中所說的“非禮”,和我們古人所說的“非禮”,有很大的區別。那麼非禮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這句話出自於他和顏回的一段對話。顏迴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己復禮就是仁。克己,就是克制、約束自己,復禮,就是讓每一件事情都歸於禮、符合禮儀禮制,在自己身上實踐和遵循禮的要求。
孔子
顏回接著又問那具體要怎麼做呢?孔子就說了四條: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凡是不符合禮的,就是非禮,對於非禮的事情,不看不聽,不說不做,管住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管住自己的嘴和手。
那麼同時,禮、還有一個禮尚往來的規則,禮記中說“來而不往非禮也”,別人有禮,那我們同樣也要回禮,比如有人施恩於自己,你必須要報答,否則就是非禮。
孟子
後來這句話又進一步衍生,有了以牙還牙的意思,比如你打我,那麼我就要還回去,所以在很多時候,我們聽人說“來而不往非禮也”,其實就是以牙還牙的意思,和現在的「非禮」一樣,已經和古文原本的意思發生了一些改變。
當然,現代人所說的非禮這種行為,也仍屬於古人口中非禮的範疇,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依照古禮,除開夫妻以外男女之間的交往是不可以有直接的身體接觸。
孔子
授受不親,就是假設拿一件東西給對方,男女之間也要避免親手相互遞授,一旦在這個過程中,男人的手觸碰到了對方,那麼女人就可以大喊“非禮”,非禮這個詞的現代語義,就是由此而來。
看完孔子和孟子對非禮的解釋,我們就會明白,現代人所說的“非禮”,往往只是採納了孟子“男女授受不親,禮也”的部分含義,而孔子所說的“非禮” ,不僅涵蓋了男女授受不親、還有著更多的道德內涵,只不過,現代人已經將「禮」簡化,如果要以孔子的標準來看,現代人或許時刻都在「非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