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功夫大師,相信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李小龍。
他是享譽世界的巨星,他將「功夫」二字永遠刻在世界的字典裡,甚至許多痴迷中國功夫的外國人奉他為偶像。
然而,說到李小龍就得提他的師傅葉問。
李小龍的英年早逝,是許多人心中揮之不去的遺憾,但其實他師傅早有預言,說他是短命之象。事實證明,葉問對李小龍的預言非常正確。
葉問
1973年7月,年僅33歲的李小龍突然病逝,僅從這一件事情便可看出,葉問的造詣非常之深厚。
電影《葉問》在銀色螢幕的亮相,讓更多人認識了葉問,並且連續四部始終未唱衰,足以見得葉問的形像多麼深入人心。
在電影中,由演員甄子丹塑造的葉問功夫高深莫測,行俠仗義,他的詠春拳出神入化,他那一句“我要打十個”,更是霸氣十足,讓很多觀眾直呼給同胞爭了氣。
那麼,現實中的葉問也如電影中那般完美嗎?
電影《葉問》
恐怕很多人要失望了,事實上,他並沒有玉樹臨風的高大身姿,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矮富帥」。
而且,他從未與日本人打過擂台。
但這些不妨礙他成為令人敬仰的一代宗師!
本文,筆者將帶大家了解下,歷史上真實的葉問。
師出名門 武藝精深
要說起葉問的出身,那絕對稱得上是生在富貴的上層家庭。
丞相(非葉顒)
根據葉家的族譜記載,他家祖上是北宋丞相葉顒,因為家教有方,還出過八個進士,是正宗的書香門第。
葉問1893年10月10日出生,葉家傳到他的父親葉靄多這裡,雖然沒有了功名,但是家境仍然是十分顯赫。
在佛山,提起「桑園葉家」(家裡宅子大到可以把整個桑樹林囊括進去)可謂是婦孺皆知,足以見得葉氏家族在當地的影響力。
葉問出生在這樣的優渥的家庭裡,又是男丁,照理說應該是子承父業,成為全家未來的頂樑柱,無論從文還是從商都在情理之中。
桑園
但是,造化弄人,葉問不僅身材矮小,而且還體弱多病,至於詩文更不是他的心頭好,反而功夫讓他痴迷不已。
不只如此,玩槍、玩雀他也是樣樣出彩,這樣的孩子注定不會走上文人的道路。
但慶幸的是葉問的父母十分的開明,眼見他另有所愛,又見他身體如此瘦弱,索性沒有逼迫他,反而在他7歲那年,請陳華順教授他詠春拳。
陳華順是「詠春拳王」梁讚的高徒,他在39歲才開始正式拜師學藝,但是因為他身材高大魁梧,身高有一米九多,而且天生力氣大,扛起200斤的大米易如反掌,天生是習武的好苗子。
而經歷過鴉片戰爭,陳華順親眼看見列強欺辱同胞,讓他更渴望學習武術,因此他選擇了當時社會上最熱門的詠春拳。
陳華順習武極度刻苦,而且悟性極強,深得大師梁讚的賞識。甚至連一代宗師黃飛鴻都曾經專門來找他“切磋武藝”,並且還敗在他的手下。
陳華順收葉問時已經到了古稀之年,因為年事已高,因此葉問得很多入門功夫,是從師兄吳仲素那裡學的。
詠春拳
詠春拳不同於其他的武藝,因為相傳是由五枚師太創編而成的,因此比較注重剛與柔的結合,僅僅需要很小的力量,就有非常大的殺傷力,這對於身材矮小的葉問學起來非常合適,他本人本來就痴迷武術,因此也更加投入,師傅一點就透,技藝與日俱增。
陳華順其自然有自己的兒子,但是因為他的兒子,對詠春拳並無興趣,所以陳師傅更希望葉問能將技藝發揚光大,所以教他的時候可謂傾囊相授。
而葉問也沒有讓師傅失望,天賦異禀加上刻苦訓練,僅僅九年的時間,他的功夫就十分了得,很少有人能與之匹敵。
詠春拳
葉問16歲的時候,西式文化在中國十分流行,許多達官貴族紛紛讓自己的子女學習,葉問的父母也不例外。
在家裡的安排下,葉問來到香港聖士提反寄宿學校學習。
葉問外表看起來挺斯文,談吐也是十分文雅,這讓許多英美的洋學生以為他好欺負,因此時不時前來挑釁。
沒想到一伸手,他們就被葉問制得服服帖帖,還有人專門找來了練過格鬥的朋友,結果依舊是落敗而歸。
葉問(劇照)
這下子,葉問立刻聲名在外,很少人再敢欺負他。
小有成就的葉問,心底自然是自信滿滿,甚至開始有些飄飄然,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有一次還真遇上了強敵。
葉問在與對方黐手的時候,發現對面這位世伯,雙手軟得像毛巾搭著不放,他便暗吃一驚,因為師傅陳華順生前曾經說過,硬邦邦的對手並不可怕,而遇上軟的就得小心了。
果不其然,葉問並沒有進攻的機會,使出的招數被輕輕帶走,自己反而卻在不知不覺中被撂倒。
葉問(劇照)
這件事讓葉問感到十分難堪,但既然不是對方的對手,就得認輸。
幸運的是,這次較量的失敗,並沒有讓葉問真正吃虧,反而讓他的詠春拳更加精進。
原來,對方不是別人,正是師傅陳華順的師兄,梁讚的兒子梁壁,梁贊也就是葉問的師伯。
和陳華順一樣,梁贊對這個勤奮好學的年輕人十分賞識,也將自己的武藝一一傳授給他。
樑贊
葉問十分刻苦鑽研,在習武的同時,結合了在洋學堂所學到的力學、幾何等科學知識的原理,在梁讚的悉心調教之下,進步可以說是一日千里。
後來,從梁贊那裡,葉問習得了詠春拳的全部精髓,等到20歲葉問從梁贊這邊出師之時,他的詠春拳更加了得,並且也早已超過了他的同門師兄們。
中途落魄 堅守氣節
學成歸來的葉問,仍舊是一副斯文的書生模樣,因為他本人為人低調謙遜,很少人知道他身懷武藝在身。
直到有一天葉問和表妹外出看盛會,一位軍閥排長對葉問的表妹心起歹意,葉問才在不得已之下出手,不僅一掌打到對方,而且連拔槍還擊的機會都沒給。
葉問(劇照)
這下子,葉問有功夫的事實再也藏不住的了,前來找他比武的人也越來越多。
而在與各色人等的切磋比武中,葉問的武藝在不知不覺中越發精進。
此時,葉問已經到了該娶妻的年齡,他本人非常有福分,娶到了美麗溫婉的大家閨秀張永成小姐。
張小姐的祖上是清朝末年外交官張蔭桓,不僅賢惠,而且與葉問也是夫唱婦隨,更是為他生下了七個子女,只不過有三個孩子不幸夭折。
擁有嬌妻愛子的葉問,可以說生活得非常愜意,事業愛情順風順水的他,和其他的世家子弟別無二至,整日忙於各種應酬,但是他沒有忘記對詠春拳的熱愛,也常與人切磋。
葉問
生活雖無大患,但有一點令葉家人十分擔憂,那就是葉問居然染上了抽大煙的惡習。
不忍看到兒子繼續墮落下來的葉父,為他找了一份公差,在花捐局向妓女們收花捐稅,比起之前的無所事事,總算是有了一份正經職業,儘管十分的清閒。
俗話說:“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在葉問身上體現得非常之深刻。
他每天過得神仙般的逍遙日子,到了1938年終於走向了結束。
國土淪陷
隨著日寇的入侵,佛山淪陷了,更要命的是葉問家的家產,也一並被列強搶佔了去,葉問一家六口從此不再是上等人,和其他難民一樣流落街頭,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
這時候,葉問做夢都沒想到,日寇居然找到了他,原因是聽說他武藝高強,希望他給日本人當武術教練。
葉問身為中國人哪裡肯答應,給日本人效力無異於賣國,但是日本人態度非常堅決。
後來日本人問了葉最後的通牒──讓他和一位日本高手比試武藝,如果輸了他必須聽憑日本人的差遣。
葉問和日本人對峙(劇照)
被迫無奈,葉問只好硬著頭皮答應了。
來比試的日本高手長得人高馬大,葉問站在他面前顯得又瘦又小,對方壓根兒沒把他放在眼裡,但是僅僅一個回合,葉問就讓對方失去了重心,狼狽地退了出去。
眼看對方不敵,葉問也沒有繼續進攻,立刻收手說了一聲「承讓」。
葉問深知,雖然日本人當時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但是僅憑自己一己之力,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這次的被迫迎戰,也只是點到為止。
葉問和日本人(劇照)
這也是葉問平生唯一的一次與日本人較量,但是他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民族氣節,確實值得褒揚。
開館授業 拋妻另娶
為了逃避日本人,葉問無奈之下離開的佛山,走投無路的他參加了軍統特訓班,參加了敵後抗日工作。
此時的葉問可以說是身懷國仇家恨,因為他家的祖產被日本人肆意踐踏掠奪,他的女兒也在他離開佛山之後因飢餓而死,因此他堅決走在抗日的路上。
對抗勝利之後,葉問因為做事得力,從警察局長一直升至上校,他在當警察的那段時間裡,曾經殺害過不少人,為了逃避日後被追究,葉問這次又不得不離開佛山,孤身一人來到香港。
初到香港的葉問身無分文,只有一身的武藝。
為了安身立命,葉問只能透過開武館,憑藉他精湛的技藝,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武術愛好者,其中包括了梁相、駱耀、黃淳梁、徐尚田「四大弟子」。
與其他武術授業不同,因為葉問有科學知識在身,教起武術來理論與招式相結合,經過他深入淺出的講解,很多人受益頗多,學習詠春拳的人也越來越多。
在葉問的不懈努力之下,詠春拳也以星星之火之勢,不斷地發揚光大。
葉問
生活日漸富足的葉問,有想過把妻兒接到香港,但是因為政策不允許未能如願。
葉問的妻子張永成一直在佛山,一直到離世,她始終沒有再嫁他人,也沒能與葉問再見上一面。
而葉問因為長期寂寞,最後娶了一個上海的女人,並且生下一個叫葉少華的兒子。
對於拋棄發妻另娶這件事情,讓葉問承擔了不少詬病,此外還有一件事遭人非議的,就是他的煙癮再次發作了,而且還一直戒不掉,弟子們曾經多次規勸也並不奏效。
葉問兒子
如此看來,葉問並非如影視劇中所塑造的那般正義、深情、完美而沒有瑕疵,他身上同樣也有常人一般這樣那樣的缺點。
栽培高徒 弘揚武學
而真正讓葉問為人盡皆知的,是因為他收了一個了不起的徒弟,這個人就是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龍。
李小龍因為與人比武屢次敗北,幾經輾轉拜在葉問的門下,但是最初他差點逃出師門,因為他認為詠春拳太柔了,枯燥的基本功更讓他煩不勝煩。
然而,當李小龍再次與人較量之時,使出學得的幾招詠春拳,卻讓他意外獲勝。他終於意識到了詠春拳的厲害之處,這才開始沉下心來跟著葉問認真學習。
葉問和李小龍
李小龍雖然沒有習得全部的詠春拳,但也為他日後移民美國、創立「截拳道」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但是,李小龍有一個一般人注意不到的缺點,走路時有點上下“顛”,葉問曾經提醒過他“腳跟不到地是短命相”,而李小龍並未在意,沒想到竟然一語成讖。李小龍33歲時在香港離奇死亡。
而失去了發妻、整日抽大煙度日的葉問,見到了前來投奔的兩個兒子,感慨人生苦短無常,決心把煙癮戒掉並繼續弘揚詠春拳。
葉問和李小龍
1972年12月,葉問溙然長逝,享年79歲。
梁宏達曾經在節目中介紹葉問,說他是憑藉一己之力,將名不見經傳的詠春拳發揚光大,不愧為一代宗師。
如今,全世界200多萬人都在學習詠春拳,這其中葉問功不可沒。
因為葉問不遺餘力地推廣,「詠春體育會」也於1966年誕生,並且不斷地蒸蒸日上,詠春拳早已自成考試以及升級機制,詠春拳館也已開到世界各地。
中間葉問
詠春拳已成為僅次於太極拳的第二大武術拳種,足以見得這其中的影響力。
葉問的一生歷經生活重大變革,從清末到民國,從抗戰到解放,他本人更是幾經坎坷,嚐遍人間的心酸冷暖、悲歡離合。
縱使他沾染惡習,也曾一度拋妻棄子,但是瑕不掩瑜,他仍然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武學大師,他和他推廣的詠春拳必將在世界的舞台之上永遠閃耀、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