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9樊於期

遙想當年,燕太子丹曾於趙國為質,恰與嬴政相識,彼時二人皆為質子,豈料命運迥異。後嬴政榮登秦王寶座,太子丹卻仍為太子,且又至秦國為質。本以為憑兒時情誼,秦王能善待自己,孰知嬴政身旁侍者如雲,早將兒時情拋諸腦後。故而,太子丹未受優待,反遭些許屈辱,一氣之下,私自逃回燕國。

{IMG}

彼時之秦國,已獨步天下,有吞併六國之勢,秦兵更是逼近易水,燕國危在旦夕。

太子丹對嬴政舊怨未消,今又添新仇,遂尋太傅鞫武商議:“燕、秦勢不兩立,望太傅謀策抗秦。”鞫武深知太子丹乃因舊怨欲行險招,忙勸道:“秦國疆土遍天下,韓、魏、趙三國皆受其脅。然易水以北局勢暫安,何必因舊日羞辱之怨,觸秦王之逆鱗乎?”

{IMG}

太子丹知鞫武勸其勿衝動,以避禍端。然秦國威脅迫在眉睫,遂又問:“當從何著手與秦對抗?”

此事重大,鞫武難以即刻作答,便道:“容我再思量思量。”

未等鞫武想出萬全之策,異變突生,一秦國將領樊於期逃至燕國,太子丹不顧一切收留之。

{IMG}

鞫武聞之,趕忙勸諫:“萬不可收留!秦王暴虐,對燕久懷恨意,令人膽寒,何況樊將軍逃至此!此乃將肉置於餓虎必經之路,災禍必至!縱管仲、晏嬰在世,亦難挽回局勢。望太子速遣樊將軍赴匈奴,勿給秦攻燕之口實。宜先與三晉結盟,南聯齊、楚,北和匈奴,而後再作他圖!”

逃跑之秦將,竟令鞫武如此緊張,樊於期究竟何人?

{IMG}

荊軻刺秦王之故事天下皆知,然故事中樊於期之來歷,卻模糊不清。

燕人皆稱樊於期為“將軍”,然於《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秦國歷次征戰之武將名單,獨不見樊於期之名。其究竟何人?

逃至燕國後,樊於期身上疑點愈多。

後因太子丹復仇心切,鞫武無力阻擋,遂將燕國奇人田光薦於太子丹。經田光引薦,太子丹識得俠客荊軻。籌備一段時日後,太子丹欲刺秦王嬴政。

{IMG}

為此,太子丹誠邀荊軻出山,荊軻應道:“即便太子不言,吾亦欲行動矣。然吾往秦,手上無秦王置信之憑證,其必不親近吾。今秦王懸賞黃金千金、封邑萬戶以求樊將軍之首。若得樊將軍首級與燕督亢地圖獻於秦王,秦王必喜而見吾,吾則有報太子之機!”

聞此,太子丹瞬間猶豫:“樊將軍走投無路方投吾,吾不忍因己之私傷忠士之心。望汝再思他法!”

{IMG}

見太子不忍,荊軻便私下尋樊於期,道:“秦對將軍,可謂殘酷至極。汝父母、宗族皆遭殺戮,今更懸賞千金、封邑萬戶求汝首級,汝作何打算?”

樊於期仰天長嘆,瞬間淚流滿面:“吾每念及此,痛恨至骨髓,卻苦無復仇之法!”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父母宗族皆因己受累而亡,樊於期留燕亦生不如死。今聞荊軻有計可報大仇,遂毫不猶豫獻己性命!

{IMG}

然樊於期雖逃出生天,其整個家族卻因己慘遭殺戮,實乃悲劇。留燕亦生不如死,今聞可替己復仇,方才毅然獻命。

然此時對樊於期之最大疑惑亦悄然而生:若樊於期於秦默默無聞,何至得罪秦王,致“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且被秦人懸賞千金、封邑萬戶以求其首級?

{IMG}

或一場秦、趙之戰可解此疑惑。

公元前 234 年,秦攻趙平陽,殺趙將戶輒,斬首十萬。次年,秦續攻趙,克赤麗、宜安。趙遣名將李牧抗之。果李牧率趙軍與秦於肥下遭遇,大勝秦軍。

此戰過後,李牧封武安君。

{IMG}

李牧乃趙晚期唯一可擋秦之將領。屢勝強秦,以其能,不為奇。

然此戰有一點令人意外:《史記》言李牧逐秦軍主將,《戰國策》言李牧殺秦軍主將。則秦軍主將究竟去留如何?

之所以關注此秦軍主將之結局,皆因其名——桓齮。桓齮、樊於期,此二名發音甚似,莫非同一人?

{IMG}

秦始皇十年,桓齮任將軍。後桓齮屢與名將王翦、楊端和等合作,參與秦之多次東擴之戰。後桓齮於平陽之戰立大功:殺趙將戶輒,斬首十萬!惜乎次年,桓齮於肥下之戰敗於李牧。此後,桓齮不再見於史料,而燕忽現逃亡秦將樊於期。

由是,楊寬先生謂樊於期即桓齮,因戰敗遭秦王滅族,被迫逃燕,後被誤稱為“樊於期”。

{IMG}

然此說非眾人皆認同。

於秦,戰敗未必獲罪。邯鄲之戰後,如王陵、王齕等,未被問罪,仍於秦繼續領兵作戰。桓齮戰敗後何至獲罪,且遭秦人滅族?況《戰國策》言桓齮戰敗後為李牧所殺——人既已死,又如何參與秦之後之東擴征戰?

自姓氏源頭言,“樊於期”為“桓齮”之可能亦小。春秋戰國時,桓氏最出名者為宋桓公後裔,曾欲殺孔子之桓魋即其後裔。桓齮或為宋桓氏後人,於秦始皇時入秦為將。

延伸閱讀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