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話多多
由王家衛首次執導的電視劇《繁花》,千呼萬喚了三年時間,即將上映。
有人說,你可以懷疑王家衛有拖延症,但是不能懷疑王家衛的美感跟選角能力。
眾所周知,但凡能進入王家衛的音畫世界,都不是一般的演員。
然而,相較於眾多影迷關注的男主角胡歌,許多老劇迷卻更加期待遊本昌,這位金牌綠葉,在《繁花》世界裡的精彩表現。
……
提到遊本昌,人們最先想到的,必然是那部曾經紅遍大江南北的《濟公》。
事實上,遊本昌與佛結緣,由來已久。
1933年9月16日,遊本昌出生於江蘇省泰州市。
童年時的遊本昌,因為自幼體弱多病,父母為他請了一位算命先生,先生預測,遊本昌很可能活不過13歲。
於是,父母急忙將遊本昌送到佛家敲木魚「渡劫」。
在別人家小孩還未接受科學教育的時期,遊本昌已經接受佛學洗禮了。
「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的人生理念,就這樣在他心中悄悄生根。
在上海法藏寺做小沙彌時,遊本昌在閒暇時,迷上了戲劇,寺廟附近的露天電影院,是他流連忘返的小樂園。
彼時的遊本昌,他的偶像是秀蘭・鄧波兒,是默片喜劇大師卓別林。
因為喜歡,所以熱愛,在不知不覺的模仿中,遊本昌已經確認了逐夢的方向。
1956年,走出大學校園的遊本昌,憑藉著不俗的演技,成為中央話劇場的演員。
人才濟濟的京城,對於相貌平平、不善社交的遊本昌,並不友好,彼時的他,只能憑藉勤能補拙的熱愛,潛心研究、揣摩、塑造人物形象。
在此之後,30年的龍套生涯,讓他養成了一個雷打不動的小習慣,即使一個再小的角色,他都要翻閱跟人物、故事背景、時代相關的書籍,家中藏書,也越積越厚。
1966年,33歲的遊本昌,本應在事業上升期大展宏圖,卻在「上山下鄉」的時代背景下,經歷了10年鋼鐵廠煉鐵工人的生活。
在那段精神世界一片貧瘠的日子裡,意志再堅定的人,也承受不住這樣的考驗。
離鄉背井的遊本昌,渴望回歸舞台,但是他卻無能為力,萬念俱灰之下,他曾一度想要放棄過生命。
有一天,遊本昌來到河邊,望著湍急的河流,他想一了百了,沒想到從河中一躍而起的小魚,卻讓他打消了輕生的念頭。
望著被魚兒打破平靜的河流,遊本昌忽然轉變了思維方式,他想到:「就連魚兒都不甘心在舒適區停留,敢於打破常規,冒著生命危險,只為了呼吸一口新鮮空氣,作為一個男子漢大丈夫,我竟然效法林黛玉傷春悲秋起來,實在愧對父母的養育之恩」。
彼時的遊本昌,不僅深刻理解了鋼鐵是怎麼煉成的,也明白自己除了力爭上游,別無選擇。
再差的環境,也壓不垮一個意志力強大的人。
就算是當煉鐵工人,每天下班後的遊本昌,也沒有放棄精修演技。
人生處處是舞台,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1976年,當了十年煉鐵工人的遊本昌,在他43歲那年,終於重返他熱愛的舞台。
彼時,與他同期出道的那些演員,社會地位跟身份早已發生了質的飛躍,有人成為了大明星,有人成為業內領導,唯獨遊本昌,只能從零開始,從頭再來。
親朋好友都勸他改行,但是遊本昌還是捨不得放棄。
於是,又跑了十年龍套。
君子十年磨一劍。
1981年,遊本昌在電視劇《孔乙己》中,大放異彩。
觀眾對他的評價極高,稱其能讓孔乙己從魯迅書中走出來的演員,也只有遊本昌了。
憑藉這個角色,遊本昌的演技被導演黃一鶴發現後,很快就會推薦他到春晚上表演節目。
1984年的春晚,遊本昌表演的啞語小品《淋浴》橫空出世,憑藉信手拈來的無實物表演方式,他將脫衣洗澡、中途斷水、開關水龍頭的細節表演,刻畫得一氣呵成,無懈可擊。
憑藉著全民收視覆蓋率極高的春晚平台,借助這個橫空出世的作品,遊本昌聲名大噪。
1985年,52歲的遊本昌,受到張戈導演的親自點名,邀請他主演8集電視劇《濟公》中的男主角。
自幼受過佛學教育的遊本昌,回憶起童年時光,他將佛學文化中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悠然氣質,原汁原味的融入到角色當中。
當濟公趿拉著爛得不能再爛的僧鞋,踩著似醉非醉的凌波微步,搖晃著一把破草扇,出現在電視畫面中時,瞬間點燃了全國萬人空巷的追劇熱情。
雖然這部劇只有短短的8集,但在拍攝過程中,遊本昌卻吃盡了苦頭。
劇組拍攝時,正值盛夏,氣溫高達39度的環境下,從冰箱拿出來的熟食,送到劇組時,已經壞掉了。
但是,為了不耽誤劇組的拍攝進度,遊本昌硬是將一塊臭得令人作嘔的肉,毫不猶豫地塞到了嘴裡。
於是,觀眾們看到的畫面是這樣的:濟公大口大口吃著「香噴噴」的肉。
事實是,當導演喊咔時,遊本昌如同被射出的箭一般,衝到衛生間,吐了十多分鐘。
天道酬勤,付出與回報,在那個年代,是成正比的。
憑藉以假亂真的表演,這段戲後來還被編入北影作教材。
除了忍受難以下嚥的臭肉,還要忍受皮肉之苦。
為了體現「濟公」有「仙氣護體」的神力,有一段戲是這樣拍的:濟公在縣衙被打了15個板子。
雖然道具組給濟公的衣服裡裝了厚厚的護墊,但是,對於一個年過半百的演員來說,那樣的打擊力度,還是讓他難以承受。
拍完這段戲之後,遊本昌趴在地上半天沒動,把所有人都嚇了一跳,直到老人家強忍疼痛,勉強站了起來,大家才鬆了一口氣。
或許,很多網友會問,付出這麼高的代價,片酬一定很高吧?
這麼說吧,人均月收入只有幾百元的90年代,遊本昌拍一部這樣的電視劇,也不過只有1000元左右的片酬而已。
那是一個純粹的時代,一個為了實現夢想,不會斤斤計較的時代,也是觀眾追憶的:影視圈神仙打架的時代。
1986年,大器晚成的遊本昌,在53歲這一年,捧到了一生當中分量最大的獎。
憑藉著「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的身份,遊本昌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大明星。
……
《月亮與六便士》裡,有這樣一句話:「人這一生,真正的抉擇只有一次,是選擇被夢想照亮?還是選擇被金錢照亮」?
跟大多數人的選擇有所不同,遊本昌選擇了夢想,並且不惜為此傾家蕩產。
雖然,遊本昌憑藉著「濟公」一角蜚聲影視圈,但遊本昌從來不是那種靠老本立足業內的演員。
1994年,為了尋求新的突破,遊本昌在北京成立了本昌影視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小試牛刀,確有收穫。
遊本昌自導自演的20集電視劇《濟公遊記》,憑藉自己的金字招牌,上映之後,確實收穫了不少觀眾的支持。
憑藉這部劇收穫的180萬巨資,奠定了遊本昌晚年創業的決心。
然而,在此之後,遊本昌投資拍攝的影視劇,卻差點讓他傾家蕩產。
彼時,圈內人都稱他為「怪老頭」。
原來,遊本昌拍什麼,不拍什麼,總是一意孤行,自己說了算,哪怕是回報率再高的戲,只要是爛劇爛戲,他一概不接。
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顯而易見。
2000年,遊本昌砸了近百萬巨資,投資拍攝的默劇《遊先生啞然一笑》上映後,因為太過小眾化,市場反響實在太差。當時,沒有任何一家電視台,願意出資購買播放版權,因為作品不能成功上映,這部劇也徹底爛在了手裡,遊本昌也因此虧損了近百萬。
但是,遊本昌並未氣餒,而是再接再厲,加大了虧損力道。
沒多久,捲土重來的遊本昌,將明朝思想家了凡的故事搬上小熒幕,但是,因為這部劇原本就不帶任何IP流量的屬性,再加上宣傳力度並不強,所以賠得更慘,不僅將遊本昌所剩不多的老本全部賠光,還不得不將影視公司作為房產抵押,償還債務。
夢想被現實按在地板上一道狠狠摩擦之後,遊本昌重新規劃了自己的方向。
演戲是不可能放棄的,大不了放棄當導演的夢,從頭再來。
2009年,76歲的遊本昌正式出家,在綏河大明寺剃度為僧,並被主持賜法名定暢。
心若入定,前途暢通。
沒多久,遊本昌以出演話劇《弘一法師:最後的勝利》在全國巡迴演出中,大獲成功。
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年紀,還能獲得如此成就,堪稱業內奇蹟。
著名的俄國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經說過一句經典名言:「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
遊本昌是為數不多的,身體力行驗證這句話的演員。
現年89歲的老人家,常說的一句話是:「對一個演員來說,戲大於天,沒有爛角色,只有爛演員」。
有一種智慧,叫做大智若愚;有一種堅守,叫做職業素養。
本文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