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是個不同於以往關於「佛」的形象的人物,他吃肉喝酒,並不恪守出家人那一套,整個人看起來也糊裡糊塗,這個人物可以說是一種顛覆性的存在。
憑藉精湛又自然的演技,遊本昌將那個搖著破蒲扇,穿著破袈裟,玩世不恭的濟公形象演進了人心裡。
任誰看都覺得,這就是濟公該有的樣子。
01
1933年,遊本昌出生於江蘇省泰州市,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
遊本昌從小就是病秧子,因為體質差所以常常跑醫院。
四處求助無方的父母便找人給遊本昌算命,結果這一算,父母心涼了半截。
算命師說,這孩子活不過十三歲,有人建議把孩子送到離佛門近的地方。
於是在遊本昌六歲的時候,他的父母就將他送進了上海的一家寺廟中拜師。
有趣的是,遊本昌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了《濟公傳》。
雖然皈依了佛門拜了師,但遊本昌的學業並沒有終止,還是像別的小孩一樣上學放學。
當時,有一位很有名的評書在當地講《濟公傳》,遊本昌每天放學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聽人講故事,那時候的遊本昌年紀小小卻每天都往茶館跑,那個勁而就跟別的小孩一放學就往網咖跑一樣。
光聽了不夠,遊本昌還會把內容背下來,回家之後再為父母表演。
漸漸地,遊本昌對錶演很有興趣,透過各種動作和表情以及台詞,就能還原一段故事。
在遊本昌心中,一顆熱愛表演的芽正在心裡悄悄萌發。
1948年,遊本昌十五歲了,當初「活不過十三歲」的預言不攻自破,於是遊本昌還了俗。
這樣一個有著大好未來的年輕人,不該困於青燈佛經前。
高中畢業後,因為對錶演很感興趣,在南京市文聯的推薦下,遊本昌便進入了南京文工團。
一年之後,遊本昌又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成為了上戲的第一屆學生。
四年的科班學習,讓遊本昌對演戲有了新的認識,也決心在業界做出一番成績。
從上戲畢業之後,遊本昌被分配到了中央實踐話劇院。
02
遊本昌覺得他的詮釋之路正向他招手,他內心期待著自己美好的未來。
可惜現實卻總是冷冰冰的,雖然遊本昌的專業課成績是第一名,但他的外型卻沒有優勢,
儘管長相清秀,但個頭卻又瘦又小。
當時話劇院裡有很多實力非常強的同屆生,還有一些已經成名的,相較之下,遊本昌毫不起眼,演主角根本輪不著他。
所以遊本昌並不是一個一畢業就有大角色演的幸運兒,畢業開啟了他幾十年的「跑龍套」之路。
在之後的二十多年裡,遊本昌一直待在劇團裡,飾演一些不重要的、幾乎叫不上名來的小角色。
但遊本昌從不懈怠任何一個角色,每個角色在開演之前,他都會認真吃透,這已經成為了他演戲的宗旨。
當時劇團正在排經典悲劇劇目《大雷雨》,遊本昌得到了一個僕人的角色。
這個角色沒有名字和表演空間,所有的戲份就只有短短的一段,那就是遊本昌飾演的這個僕人,從舞台這頭走到舞台的另一頭,然後表演就結束了。
對別人來說,這個角色壓根沒有一絲必要去研究。
但是對於遊本昌來說,就算沒有台詞,沒有多的戲份,他還是下了功夫。
為了這麼短短的片段,遊本昌將《大雷雨》劇本的其他十幾個翻譯版本都看了個遍,只為了更理解和貼近這個故事裡各個角色,之後又為了了解這個故事背後的時代背景,遊本昌將時期的小說也看了個遍,連那個時期的油畫作品也不放過。
就這樣,一個一閃而過的角色,遊本昌用了比主角還要多的刻苦,將角色研究得無比透徹。
這種一絲不苟的表演態度,貫穿了遊本昌幾十年龍套生涯所飾演過的七十九個小角色。
1981年,電影《阿Q正傳》正在挑選演員,遊本昌躍躍欲試,想要獲得這個角色。
但他內心裡又有很多擔憂,一是毛遂自薦有些難為情,二是雖然自己有了很多表演經驗,但卻都是小角色,而且自己也還沒演過電影。
就在遊本昌百般猶豫時,已經有人搶了先,這個人不是別人,是自己的徒弟嚴順開,遊本昌一時追悔莫及。
03
八十年代時期,有一種新的表演形式出現了,那就是--默劇。
這種舶來的喜劇形式,一開始很少有人知道,所以這門藝術也就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的土壤。
偶然中,遊本昌了解到了啞劇這門表演,在沒有台詞的情況下,以風趣幽默的動作表演將觀眾逗笑。
因為十分有興趣,遊本昌到處搜羅相關資料,讀遍了所有市面上能買到的跟「默劇」有關係的書。
作為觀眾看劇,大多數人都不會選擇將一部劇翻來覆去看,當演員為了表演,卻會一遍又一遍地排練。
在摸清了啞劇之後,遊本昌就開始了反覆練習,怎麼才能將笑料做到最足,他一邊演一邊琢磨和修改。
三年後終於有了一個比較完備的作品。
於是,在上海一家醫院做公益演出時,遊本昌就首次嘗試了演啞劇。
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妙趣橫生的小節目,但背後是遊本昌三年不分晝夜的努力。
這場在醫院的首演反應非常不錯,於是遊本昌大膽找到劇院,表示想在這裡表演默劇。
劇院的人擔憂地說,沒有聲音的演出難道還能比有聲音的更受歡迎?但沒想到的是,劇院一公佈票務訊息,所有的票不到兩小時就全部賣光了。
而且正是這幾場默劇表演,讓遊本昌登上了春晚的舞台。
因為就在遊本昌表演的過程中,殊不知台下的某個人正是春晚的總導演。
這位導演看到了默劇這種新的表演形式在觀眾中很受歡迎,而且他自己看完遊本昌的表演也覺得很有意思。
於是,1984年,遊本昌以默劇節目《淋浴》出現在了春晚舞台上,讓全國觀眾認識了「遊本昌」這個名字。
雖然節目的反應不如預期,但這次春晚的亮相,讓遊本昌獲得了賞識他的機會。
04
春晚結束後,突然有人聯絡遊本昌,是《濟公》的導演張弋,說邀請他來演出「濟公」。
遊本昌早年也接觸過跟濟公相關的文藝作品,所以他接下了這個角色。
此時的遊本昌,已經五十二歲,終於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主角。
一個小角色遊本昌都要下功夫研究,出演主角那就更是努力了。在進組拍攝前,遊本昌就開始研讀跟濟公有關的資料。
當時,對於濟公的人物形象還並不是很明確,於是遊本昌從外形到服飾,再到扮相都挨個研究。
在拍攝過程中,遊本昌也積極地與導演編劇討論,不斷調整細節和自己的表演,後來才為觀眾貢獻出了八五版的濟公。
數十年的歷練,讓遊本昌對待表演的態度是嚴肅而端正的。
拍攝時,有一場戲是濟公是拿著豬肘大快朵頤的樣子,但當時室外拍攝溫度非常高,道具早就鑷掉了。
但遊本昌毫無怨言,導演一喊開拍,就對著豬肘一頓啃,吃得香極了。
等到這段戲完成,遊本昌才將嘴裡的肉吐了出來。
這樣的敬業精神,是當今的娛樂圈中沒有幾個演員能做到的。
《濟公》一播出,就在全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遊本昌一炮而紅,這離不開那七十九個角色打下的堅實基礎。
但這樣的榮耀對於一個五十多歲的老人來說終究有些太晚了。
05
《濟公》之後的遊本昌依舊保持著自己的藝術要求,從不因片酬去接一些自己不喜歡的劇本,始終保持著低調,潛心創作好作品。
2009年,遊本昌宣布正式出家,可以說,他的一生都在與佛結緣。
為了能將話劇《弘一法師》搬上舞台,遊本昌變賣了自己的家產成立劇團,而這部作品也沒有辜負當時已經八十歲的遊本昌,話劇《弘一法師》甚至火到了國外。
如今的遊本昌已經是八十七歲高齡,但精神頭看起來相當好,仍然活躍在觀眾視野中,偶爾在一些電影中出演角色,觀眾一看到他就覺得親切感十足。
遊本昌年紀雖大但網路卻玩得轉,個人網站上的粉絲高達千萬。
遊本昌經常在網路上更新一些日常視頻,向網友們講述自己的狀況,還親切地稱年輕人為“娃娃”,而他自己則是那個“濟公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