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來自河北唐山的張姓知識青年和妻子來到了陝西渭南下鄉插隊,他們16歲的孩子也跟著一起來到陝西生活。 1976年,這個年輕人進城到西安,成了裝卸工人。
因為有大城市的生活經歷,他心高氣傲,不甘心在機械的身體勞動中度過青春,因此一直想要改變命運。適逢1977年恢復高考,這個小夥成了陝西第一個報名的人,他立志要去北京,就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高考成績出來後,每次發榜這個小伙的名字都排第一,導致當時西安盛傳:“南郊有個搬運工太牛了,每次都考第一。”
素材圖
1978年,這個小夥如願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後,更加艱苦努力。在他大二的時候,這個小夥參與拍攝了中視的第一部單集電視劇《有一個青年》,在劇中擔任男主角,引起了強烈反響,從此正式進入了演藝圈。 1982年,他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天津電視台演員劇團。
1983年,他參演了電影《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等。 4年後,這個小夥赴英國皇家電影學院留學,並於1997年加入了英國國籍。 1998年,他參與拍攝清裝宮廷劇《還珠格格》並飾演“皇阿瑪”,讓全國觀眾都記住了張鐵林這個名字。
另外,張鐵林最令人記憶深刻的就是扮演「皇帝專業戶」。張鐵林演過的皇帝,還真不少,《還珠格格》裡的干隆,《布衣天子》裡也是乾隆,《滿漢全席》裡的康熙,甚至是玉皇大帝,他也幹過。
素材圖
不過在戲外,張鐵林對自己的認知也很清晰,他曾說到過:」演皇帝真是一件很奇妙的體驗,在戲裡,我可以說一不二,享受萬人崇拜,但是只要戲一結束,你就變成了一個很普通的人而已。
因為有在陝西插隊和生活的經歷,張鐵林對陝西方言駕輕就熟。此外,他還常說,自己可以三天不吃飯,但絕對不能兩天不吃麵,是個如假包換的「陝西胃」。
另外,身為張鐵林的搭檔,張國立也與陝西渭南有著深厚的淵源。
多年前,有一部知名節目在陝西渭南錄製皮影戲,其中特意邀請了張國立作為嘉賓。在節目錄製期間,張國立道地的陝西口音,著實讓現場的群眾大吃一驚!也在一瞬間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在很多人看來,張國立是道道的北京人,但是他為什麼會說一口流利的陝西話呢?
素材圖
為了解開這個疑惑,我特意查了一下張國立的履歷,原來作為鐵路子弟的張國立在8歲時就隨父母生活在渭南這個鐵路工程家屬院,長達8年之久,一直到16歲,其小學、中學(渭南鐵中)均在渭南就讀,因此,陝西方言渭南話,自然駕輕就熟…
張國立曾經說,我在渭南度過了最好的青春歲月。
他自己還透露說,他對渭南的小吃水晶餅也是特別喜愛,到現在都喜歡吃陝西的水晶餅。陝西鄉黨苗圃常常回家或是她媽媽從陝西來到北京,一定要給我帶水晶餅,我每次當寶貝的一樣。
素材圖
後來張國立離開了渭南,但他始終對渭南充滿了炙熱的感情。他回憶說,離開陝西以後,我還回過兩次渭南。兩次回家探親都是回渭南,一直到我母親離開渭南以後。所以在我的感覺裡頭,陝西也是我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