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下的大明》誰說張若昀沒演技?這個「算呆子」可不簡單

2023-03-02張若昀

張若昀

一部《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再次一將張若昀推向了風口浪尖。被網友們戲稱「張無季」的他,因為「只管挖坑不管填坑」的那些熱門劇,而被網友們不斷拿出來說事。

像是2015年的《無心法師》、2016年的《法醫秦明》、2019年的《慶餘年》以及2021的《雪中悍刀行》。

幾乎每一部都張若昀的精彩表現,而讓一票粉絲敲碗祈求他出演第二部。

張若昀

或許因為名氣越來越大,或許是出於商業炒作。

無論如何,每當張若昀的新劇開播,都會有一番針對他個人針砭時評。

當然,對於任何一個公眾人物的客觀點評,是每個公眾人物該有覺悟與心理準備。

無論誇獎或批評,都該虛心聆聽並汲取其中可貴的養分。

張若昀

身為一個對張若昀從未接觸與了解的人,《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是我第一次認識或看到了由張若昀主演的作品。

當我看完第7集《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後,便對那些單純且毫無根據評論張若昀沒演技的評論,產生了一絲的反感。

因為這不是我看到的真相,也不是我所看到的全部。

張若昀

首先,一部電視劇的好與壞並不是由一個人或幾個人決定的。

這是一個集體創作的過程,整體水準的好壞,甚至可能會因為道具手中的一線而受到影響。

其次,劇中某位演員的演技如何,並不是一時一可以完全反映的。

人物的心理與行為,可能需要用跨越十幾集的長度來細細揣摩與品味。

張若昀

特別是一些習慣在連貫性故事中,經常使用插敘方式講述人物身世的電視劇。

一旦對某些閃回鏡頭沒有註意或遺忘,就很可能造成對某個角色理解上的巨大偏差。

正如「算呆子」這樣一個開篇即點明的人物設定,雖然很形象、也很符合那個時代對這一類的普遍認知。

但在大多數觀眾看來,如果錯誤地理解“呆子”,便會對這個角色乃至扮演者本身產生誤解。

張若昀

什麼是「算呆子」?

簡單來講,由張若昀飾演的帥家默就是一個只會算數、只懂算數的呆子。

除了算數,他幾乎一無是處。

無論是為人處事還是思想深度,都像一個十幾歲甚至更低的小孩。

甚至因為他成年人的外形,還可能讓人產生一種厭惡與噁心感。

因為他幾乎所有的行為,都已大大超越了那個時代對人們行為的要求與規範。

張若昀

可實際上真是這樣嗎?

對於帥家默這樣一個人的理解,我們或許該跳脫古代與劇情的框架來看。

以現代社會對這類的認知,其實帥家默可以算是個不折不扣的天才少年。

但他與在各方面都極為優秀的博學家不行,他無法成為像亞里斯多德、萊布尼茲、牛頓、達文西等等這樣的人。

張若昀

帥家默更像在某個領域擁有絕對能力的天才,像是愛因斯坦,張愛玲,史蒂芬‧霍金,莫札特等等這些人。

在這些人中,智商是他們異於常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他們異於常人的罪魁禍首。

與那些各方面極為平衡的博學家不同,因為某一方表現出過人的優勢,所以會在許多甚至所有方面失去很來支撐這樣的優勢。

張若昀

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博學家並不算是天才,而那些只在某一領域有突出表現的人,才能算是天才。

就像張若昀所飾演的帥家默,便是一個捨棄了人生中大部分東西,來成就算學能力的天才。

PS:寫到這裡,或許能對一些整天幻想自己孩子是天才或神童的家長一些提醒。

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天才的,而成為天才是有代價的,一些極為可怕與慘烈的代價。

張若昀

在一些針對人類大腦的研究中,幾乎可以證實人類是不可能擁有一個完美的「超級大腦」的。

所以當你要在某個領域成為強者、成為天才時,勢必要在其他方面做出讓步,而這些讓步很可能就是讓你痛苦一生的代價。

這些代價,就是天才的代價。

他們會不該笑時傻笑,會出做一些異於常人的反常舉動,甚至會因為神經系統失常而被送進精神病院。

而這,只是現代人才會有的福利與待遇。

張若昀

在現代科學的支持下,人們發現大多數能做過目不忘,智商方面還遠高於一般人的天才。

幾乎每一個都備受精神疾病的困擾,並因此產生感覺關聯紊亂,甚至導致自閉症的產生。

就像世界公認的天才愛因斯坦,雖然他有著讓人羨慕的160智商,也提出了許多至今都在被無人研究與解讀的相對論。

可是這樣一位天才,卻患有嚴重的語言障礙與讀寫障礙。

張若昀

天才與呆子只有一線之隔

“天才與瘋子比鄰,從天才到瘋子僅有一步之遙”,這句名言出自詩人約翰•德萊頓。

同時,身為世人公認的哲學大師亞里斯多德,也有與此類似的看法。

牛頓與康德都患有精神分裂症;拿破崙與凱撒有癲癇症;歌德與普希金則患有躁鬱症。

幾乎所有的天才,都不像是個正常的普通人。

張若昀

也因為如此,天才往往比一般人更脆弱。

當他們的精神狀態比一般人更脆弱時,天才的生活必然不會比一般人更幸福,甚至只會比一般人更悲慘。

也因為如此,他們的人生與人生的一切,都不會是美好與完美的。

就像「算呆子」張若昀,這個在算學上已完超越當時普通人數倍之多的天才,因為他的天才特性,所以他「不配」擁有普通人的平靜生活。

張若昀

身為科班出身的正規演員,張若昀的演藝生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從2004年參演首部電視劇《海的誓言》算起,至今張若昀已經在演戲的道路上摸爬滾打了19年。

如果以帥家默的評判水準來說,張若昀鐵定算不上演員領域的天才。

但至少他在努力詮釋與理解他所扮演的每一個角色。

張若昀

如今的張若昀因為《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在演技上受到了許多人的質疑與批評。

即便是在此劇還未開播之前,就已經有了對他在劇中表現的定論式評價。

但當劇情進展到第7之後,當劇中這個「算呆子」慢慢立住了自己的人設之後。

從筆者內心來說,張若昀在塑造帥家默這個角色上,是成功的、不辱使命的。

張若昀

也許80後的張若昀不是演員中的天才,也許80後的張若昀不是歷經滄桑的老戲骨。

但作為一名演員,一名投入這個行業19年的演員來說,他幾乎完美地詮釋了我理解中的帥家默。

對我來說,《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中的帥家默,與原著中的帥嘉謨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

那個是懂得官場也懂得人情世故的普通軍戶,而這個卻是在精神上出現極大問題的自閉症患者。

張若昀

從那些帥家默對兒時的閃回記憶來看,這種自閉症傾向在他小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在大多數時候,他只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或是數位的世界)。

這也是為什麼小時候的帥家默,會將算籌當作自己的玩具隨身攜帶。

這也是為什麼小時候的帥家默,會完全沒有意識到身後的家正被大火吞噬。

張若昀

或許正是這樣一種對「算呆子」的解讀與理解,成就了今天由張若昀所飾演的帥家默。

他習慣性地會去啃食自己的手指甲,他會沒來由地一個人坐在那裡發呆。

他會容然沉浸在自己的數位世界中無法自拔,他對計算之外的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

甚至讓他對父母之死產生執念的,也是父親一再向他提及的四個數字。

張若昀

所以我才看到了一個幾乎沒有任何「演技」的張若昀,一個幾乎沒有人任何面部表情的帥家默。

但張若昀飾演的帥家默真就一點演技都沒有嗎?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在那種看似呆滯的眼神中,你能看到一個天才對自己唯一感覺興之事,所迸發出來的精神。

這種精神是一種普通人所不具有的光,一種官員和百姓都不會有的光,一種連程仁清看到錢時都不會發出來的光。

張若昀

當鏡頭給出帥家默瞪大雙眼卻面無表情的特寫時,並不是表面那看來的全無演技。

這是一種有意安排的視覺語言,當側臉呈現在觀眾面前時,當那雙圓睜的大眼看似無神時。

你會發現那隻眼角有傷的左眼,會在不經意間突然抖動。

這是一種精神上的顫抖,一種肢體上的不自覺,一種由心理而導致的不自覺。

張若昀

結果當前的劇情,你會發現在這樣一張沒有表情的臉上,實際上蘊含了許多內容在其中。

更甚者,這樣一種臉部細節上的抖動,並不是任何一個普通人隨意可以做到的。

除非你像天才一樣天生就有這種本事,大多數人還是需要經過一定的訓練或練習才能做到的。

特別是當眼睛睜大到那個程度後,眼下的腮部肌肉還能出這樣的抖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張若昀

寫在最後:

當然,許多人會對筆者如此讚賞張若昀嗤之以鼻,認為這只不過是一篇收了錢的公關文章。

如果真有這樣的好事,拜託各大公關公司早點來聯絡我,畢竟能有額外的收入自然是好事一件。

可從內心來說,我還是認為不只張若昀是有演技的,甚至劇中的所有人都是有演技的。

張若昀

身為一個完全不懂演戲的普通觀眾,我對演戲的認知只能從觀劇中得到。

在我的心中,沒有沒演技的演員,只有不會拍戲的劇組與邏輯錯誤的劇本。

每個演員都有屬於自己對劇中人物理解與詮釋,每個演員都不會想成為周星馳口中那條鹹魚。

我們可以不認可他們的努力,卻不該對他們的努力冷嘲熱諷。

張若昀

至少在我明白了「算呆子」這個詞的背後意義之後。

我對帥家默這個人物有了全新的理解與認知。

或許當我們對某個劇中人物或角色有偏見時,並不是因為飾演者的演技不夠或沒有。

而僅僅只是我們沒有真正理解或了解這個人物。

他是善、惡、聰明、糊塗、天才還是呆子?

或許都不該成為我們嘲笑演員的理由與藉口,畢竟他們不是演員中的天才。

張若昀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