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光照亮戲劇之路-追思導演藝術家張瑋先生

2023-07-20張瑋

(1926年11月——2023年7月)

張瑋,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評劇院原副院長、總導演。 1944年參加工作,194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藝術成就

1979年《吹鼓手告狀》獲全國優秀劇目二等獎

1980年《野馬》獲北京市新劇目評比演出二等獎

1982年《成兆才》獲北京市新劇目評比演出二等獎

1982年《喜神》獲北京市新創劇目導演獎

1985年《高山下的花環》獲1983年-1984年度新創劇目優秀導演獎

1985年《高山下的花環》獲全國戲曲觀摩演出一等獎,導演一等獎

1992年《黑頭與四大名蛋》獲全國文華優秀導演獎

1993年《黑頭與四大名蛋》獲北京市1991年-1992年度新創劇目評比演出一等獎,優秀導演獎

1995年《情戀萬家》獲北京市新創劇目調演導演獎

所獲榮譽

獲1984年北京市勞模稱號

獲市婦聯1985年榮譽證書

1985年入選勞模光榮冊

獲北京市先進文化工作者稱號

獲北京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導演藝術家張瑋,從事戲劇工作始於1939年,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藝術家、教育家。一生執導過一百多齣劇目,導演作品「傳統戲」、「新編歷史劇」、「現代戲」三並舉,尤其在現代戲方面成就卓著,是評劇現代戲的探索者和奠基人之一。最有影響力的作品有《朱痕記》《禦河橋》《金印記》《鍾離劍》《楊三姐告狀》《楊乃武與小白菜》《金沙江畔》《奪印》《向陽商店》《高山下的花環》《阮文追》《黑頭與四大名蛋》等。

1946年,新疆迪化女子專修學校二年級沒畢業的她,就跟著當地自發組織的共產同盟社時任組織部長王督重「闖蕩」解放區,一路顛簸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去延安參軍,得知去往延安困難,在與延安取得聯繫後,就地安頓參軍上學,就此開啟了張瑋的軍旅大學生涯。

坐落在馬廠的教堂大學-晉冀魯豫北方大學是張瑋夢開始的地方。進入大學,組織上找張瑋談話,張瑋表示自己願意搞教育,但大學早與延安方面商議好,根據革命需要以每個人的特長進行專業劃分,就這樣通過入學考試張瑋成了一名藝術學院戲劇系的學生。在大學透過古今中西合併的業務薰陶,養成了張瑋等學生的文藝觀,為今後的藝術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石。

張瑋等一批革命大學生,邊學習邊演出(參加革命),演給劉鄧大軍看,黨的生日時演到邊區部隊中,演過的劇目有《兄弟參軍》、新歌劇《王貴與李香香》和《赤葉河》等。

畢業後她第一個申請要上前線到劉鄧大軍的文工團,但組織卻將她和老同學馮霞留了下來,繼續培養。在等待培養的過程中太原前線開戰,需要文工團鼓舞士氣,二人義不容辭火速加入華北聯大第一文工團,文工團裡還有大家熟悉的王崑、郭蘭英等人。在前線搞了很多小戲,結識了孫維世、夏淳這樣的好導演。解放軍一路作戰,文工團一路演出,1948年在今日北京的長辛店,由導演吳堅、葉揚帶領文工團編排的秧歌、腰鼓開道,解放軍順利挺進北平城。

進城的華北大學成立了藝術部,在北京、天津招收愛好戲劇的學生辦起了速成戲劇班,張瑋和她的同學們便擔任起輔導員的工作。這段期間她做的最有成就的事是參演了由華北大學三部演出的新中國第一個大歌舞節目《勝利大歌舞》,成功在第一屆全國政協招待會上演出。

時間來到1950年5月中央戲劇學院成立,張瑋進入歌劇團正式成為了一名歌劇學員,此時的張瑋同王崑演出了歌劇《白毛女》,張瑋飾演二嬸。革命需​​要多面手,身為專業演員學習的內容就更多了,聲樂上學習專業的歌劇演唱方法,身段上學習德國舞和戲曲表演技巧,“趟馬”、“翻身”、“劈叉”都不在話下,期間更有高人指點,大師歐陽予倩親授《白蛇傳∙斷橋》一折戲。在業務日漸進的基礎上,學院讓張瑋排演了新歌劇《好軍屬》。到了春節演出時節,他們帶著這齣新歌劇來到了人聲鼎沸的演出聖地-天橋。就是在這裡,張瑋初識新鳳霞,與她上下半場的演出組成一齣戲,也是在這裡張瑋被新鳳霞的藝術深深吸引。從此愛上了博大精深的戲曲,中央戲劇學院的教學是比較注重民族化的,學習期間京劇、評劇、梆子,在北京盛行的劇種她看了不少。

在接觸了更多藝術洗禮後,性格要強的張瑋更加鑽研自身業務,思想上急於進步,不顧老師和醫生的勸阻,刻苦練習發聲,但導致聲帶小結無法再繼續歌劇演員職業,經於組織探討後,服從組織安排改行學習導演。

張瑋先生與張庚先生在家中

1953年從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畢業的她跟隨張庚等一批研究員來到了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藝術研究院前身)在藝術室任職,研習導演。同年與胡沙、馮霞、李肖三位同志到了評劇團(中國評劇院前身)工作。四位導演進入劇團在胡沙的提議下,1953年評劇團就建立了導演組。導演組與時任團長薛恩厚同志交流,探討出了評劇要建立完備的行當,由半班戲、三小戲向全班戲邁進的發展方向,正是這一階段的明確路線成了後來評劇壯大的指路明燈。

這段時期,幾位導演經過學習成長,劇團也開始為四位導演安排具體工作。團裡決定排一齣重點戲《秦香蓮》,張瑋被分配在《秦香蓮》劇組裡了。參加《秦香蓮》劇組是張瑋邁入戲曲導演之門的第一步,《秦香蓮》成功立在舞台上,也為她今後戲曲導演之路奠定了基礎。

張瑋先生與中國評劇場原院長胡沙一起為新鳳霞、張德福、趙麗蓉說戲(左起:胡沙、趙麗蓉、張德福、新鳳霞、張瑋)

張瑋先生為李憶蘭、張德福戲劇(左起:張德福、李憶蘭、張瑋)

初入評劇團的兩年,張瑋也參與了由錫劇劇本改編的現代戲《走上新路》,移植的川劇《禦河橋》的創排工作。兩年間除了排戲還有一段再次回到中戲參加列斯里導演培訓班的學習經歷,使張瑋終身受益。在學習班裡張瑋跑過多次龍套,與席寶昆演過《西廂記∙拒婚》的折子戲、古裝戲《武則天》中的上官婉兒,還有話劇《大雷雨》、喜劇《肥缺》等。正是這段學習加實踐的不俗經歷,張瑋悟出了兩個道理:要做好導演首先要與演員建立共同語言,尤其是戲曲導演,這也是她在戲曲工作中與演員教學相長的成果。其次,身為好的演員基本功一定要過硬。這些都為她今後的導演工作埋下了種子。

從中戲學成歸來,劇團正發生重大變化。 1955年初,劇團改為劇院,中國評審劇院正式成立。建院方針是「以演現代戲為主的國家級示範性劇院,同時上演新編歷史劇和經過整理的優秀傳統戲」。擁有了日漸完善、成熟的演員隊伍,秉承「三並舉」的建院方針,劇院做了很多工作。張瑋排演了評劇史上的首部反映歷史題材的戲《鍾離劍》,在獲取經驗後又排演了《孫龐鬥智》和《無雙傳》等。在傳統戲整理改編方面1957年的一齣《楊三姐告狀》與張瑋結下了30餘年的不解情緣。一齣《楊三姐告狀》前後排演三次,橫跨近30年,戲越磨越精,張瑋也伴隨著精品懂得了戲曲、懂得了傳統,進一步了解了評劇的藝術特色,從一個新文藝工作者融入傳統文化、戲曲藝術之中。

張瑋先生在大眾劇院的後台(左起:馬泰、喜彩春、張瑋)

整理加工了傳統戲,大家又將目光投射到了現代戲的排演中。薛恩厚、胡沙、張瑋等人大量閱讀小說,在1959年建國十週年時選定小說《金沙江畔》進行舞台創作。這段期間的創作,主創們自覺深入生活,貼近人民,高琛、安西、何孝充、胡沙等人創作反映百姓生活的劇本,席寶昆、李肖、張瑋這些導演給排戲。這時期連續上演了一些劇目,《愛甩辮子的姑娘》是張瑋獨立創作的第一部戲,與其他導演一起合作的《向陽商店》《奪印》《阮文追》,也都是導的比較成功的劇目。

張瑋先生深入基層,體驗生活

從40年代參加革命學習戲劇到60年代參加實際工作已經獨當一面的張瑋,20餘年間的厚積薄發,為改革開放後導演事業騰飛的她積蓄了無限能量。

80年代後的評劇場是飛躍的時代,擁有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才,改革開放的浪潮激發了整個群體奮鬥的熱情。始終堅守在評劇導演戰線的張瑋迎來了她導演生涯的高光歲月。提及張瑋導演的作品,在全國戲曲調演中榮獲13項大獎的《高山下的花環》,文華大獎的《黑頭與四大名蛋》都是可圈可點的佳作。

張瑋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了適合自己的排戲方法,她說排戲像是給大家講故事,自己先把構思好,然後聚集演員、音樂、舞美等主創,把自己構思的故事,希望這個戲是什麼風格、節奏、動作,哪裡應該有幾段好唱都講出來,大家根據這個導演編織的骨架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進行補充,她覺得這種排戲方法很奏效,效果相當好。

全國政協原主席李瑞環接見評劇白派音配像領導小組成員(左五為張瑋先生)

完成了《黑頭與四大名蛋》的創作,張瑋又接觸了90年代剛興起的新事物,戲曲音配像,《秦香蓮》《玉堂春》等戲的音配像工作都是在她的主持下完成的,這也為白派藝術的傳承與弘揚也做出了積極貢獻。此項工作後張瑋也到了離休的年紀。退居二線的她沒有停下奉獻的腳步,主要的工作是連續多年承擔了梅花獎和文華獎的評審任務。面對每位參評的演員她都認真閱讀他們的成長歷程,仔細琢磨演員的長短特點,一一記錄下來,再細心點播給每一個人。直到2016年90歲的老人,摔傷了腿才停止外部活動。再調養好身體後,鮐背高齡的老者又一次參與新時代的奮鬥。

中國文聯原黨組書記、副主席高佔祥(中)與張瑋先生、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王景明(左一)在一起

張瑋先生(左一)與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喜彩蓮(中)在一起

近年來中國評劇院重新加工整理的一些劇目很多都是張瑋曾經導演的作品,對於這些作品老人家實實在在的指出了好處也談了遺留的缺憾,對重新創作給予了最中肯的建議和最溫暖的期許。 2019年劇院舉辦的國家藝術基金《楊三姐告狀》表演人才培訓班,張瑋以93歲的年紀第一個開講,《楊三姐告狀》的歷史與歷程4個多小時的講座一氣呵成。她說她要講給大家聽,要讓更多的人知道歷史,熱愛評劇,要看著評劇興旺的存續。

張瑋先生在國家藝術基金資助計畫《楊三姐告狀》表演人才訓練班進行講座

從事了一輩子的戲劇,排了大半輩子的戲,張瑋有自己的代表作,有自己的藝術風格,有一身成功經驗,但接觸她的人都知道,聽她說的最多的就是感謝和學習。感謝領導的正確指導,可愛演員的親密合作,創作團隊的無私包容,是他們幫助她成長,她非常懷念。

她的藝術之路是一條跟黨走的路,她常說自己是戰斗在評劇前線的一名老兵,她不是個聰明能幹的人,但是個好學肯幹的人,只能盡全力去做。一輩子做事不後悔,做好了就總結,做不好不糾結,人總要向前看。

張瑋先生是德藝雙馨的藝術家,是深受人民群眾愛戴的藝術家,先生的一生偉業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與精神財富,是吾輩後生學習之楷模。中國評劇院將繼續傳承與弘揚先生精神,為繁榮評劇事業,振興評劇發展,戮力同心、奮楫篤行。

此去經年,灑淚作別,先生千古、懿德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