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北京逝世。百萬群眾淚灑十里長街,送別為國家與人民一生鞠躬盡瘁的總理。
週總理曾說:“我們這輩子和這一個時代的人多付出一點代價,是為後代更好地享受社會主義幸福。”
他也確實用自己的一生實踐了這句話。
這一生,他都是堅定的共產黨人,夙夜匪懈,勤勤懇懇。他將自己稱為“總服務員”,永遠在“和時間賽跑”,經常一天工作超過12小時,有時甚至在16小時以上。他的無私奉獻裡,沒有一句空話。
但這些關於週總理的小故事,你可能不知道。
半路「棄坑」的武俠小說作者
「寂靜荒郊,茫茫曠野。時則晨星隱隱,曉霧沉沉。幾處煙雲,一灣流水……」
2022年1月,一本名為《巾幗英雄》的武俠小說走紅。這本小說刊載於1914年,但被作者“棄坑”,沒有結束。而小說走紅的原因在於,這位「棄坑」的作者「飛飛」正是周恩來,這本小說是他16歲時的作品。
熟悉這篇小說的周恩來紀念館副館長施春生表示,1914年寫這篇小說時,周恩來尚在讀中學,而那時的中國正處於「風雨飄搖」的時期。
施春生說,《巾幗英雄》這部小說寫的是一位俠女“青兒”,從小說中,可以看出周恩來的英雄情結,在中國人民飽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歷史關頭,他內心非常憂憤,希望中國強大起來,希望有「英雄」能夠站出來,拯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幫助伸張正義。
但比起小說,當時處於危亡關頭的祖國更牽動周恩來的心。有網友說:“作者前去拯救中華民族了。”
而我們現在的生活,想來就是他最好的作品。
「工作調動是不是
因為我周某人的關係? 」
中新社原副社長、周恩來侄女周秉德在一次回憶中說,自己曾不止一次被周總理嚴肅地問“調動是不是因為他週某人的關係”:一次是“從學校畢業後,我成為了一位鄉村教師,後來調到區委臨時機構工作」;另一次則發生在19年後,從貴州到北京的調動。
因為週總理絕不允許因其關係而走捷徑的行為。
不僅如此,還有一個畫面讓周秉德至今仍印象深刻。 「有一天早晨,剛結束一夜工作的伯父看到我在花園裡看書,便嚴肅地問我,『秉德,你怎麼能一個人在那兒看書?你沒看到那麼多戰士在打掃院子嗎?” 「從此,我更加認識到,自己作為總理的親屬,與戰士們是平等的,沒有任何特殊化。」週秉德說。
為了堵住後門,周恩來也為親屬制定了後來流傳甚廣的十條家規,即:晚輩不准丟下工作專程來看望他;來者一律住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不得用招待券;不准請客送禮;不准動用公家的汽車;凡個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別人代辦;生活要艱苦樸素;不要說出與總理的關係,不要炫耀自己;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
什麼事,
讓他再三向下屬道歉檢討?
週總理也有過「冤枉」人的時候,他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1949年3月的某一天,毛澤東和其他黨中央領導人將在西苑機場檢閱部隊,並接見各界代表和民主人士。
快到中午了,周恩來還沒找到負責西苑機場警衛的揚帆了解狀況,午餐後看到他時就批評了他。其實,揚帆是去檢查其他安全保衛工作的部署情況了,但揚帆並沒有為自己辯解。
當天下午,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人按計畫到香山住地。揚帆乘車負責在前面開路,由於擔心道路上有敵特埋設的地雷,他就讓司機把車開得快一些,同後面的車拉開距離。沒想到其他司機沒有領會其意,都加速緊跟在後。
車隊到達香山後,周恩來叫住揚帆說這一路上道窄車快路況不熟,責問他怎麼帶的車。一天之內兩次被周恩來批評,揚帆感到很委屈,一連幾天悶悶不樂。
周恩來得知事情的原委後,很是自責,表示一定要向揚帆道歉作檢討。一天晚上,周恩來特意找到揚帆,說自己犯了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的錯誤錯怪了他,懇言請揚帆對他批評幫助。
揚帆連忙說是自己做得不好,領導怎麼能跟自己做檢討?周恩來則誠懇地說,上級可以批評下級,下級也可以批評上級,政治上一律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和藹可親?
不,他更認真「可怕」!
週總理的「認真」是出了名的。不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部長們都曾回憶說,最怕周恩來總理的「認真」。
有一次,一位部長報告工作時多次使用“大概”“可能”“差不多”等模糊字眼,週總理嚴厲的批評頓時讓他下不來台:“你簽了字,問你情況答不上來,就是官僚主義!
而事實上,週總理的“認真”不僅體現在跟部長們“摳字眼”,這兩個字是貫穿他一生的“關鍵字”。
因為認真,絕不肯搞特殊化為親屬“開後門”,侄子週爾輝一輩子留在了老家;因為認真,不佔公家半分“便宜”,在照相館獲贈的照片非要自己付錢;因為認真,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後還一定要親自核算相關數據;因為認真,病重時簽字也不忘註明精確的時間…
連結:和藹可親的周總理為什麼會讓部長們「害怕」?
抗戰初期的周恩來。圖片來源:新華圖片
50多年革命生涯,26年總理任期,周恩來不曾有一刻鬆懈,更不曾有一刻忘卻初心。殫精竭慮,功勳卓著。
青年時,
周恩來寫下寄語:
「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
他一生為國為民,
卻在被病痛折磨時說:
「以後不要再叫我總理,叫恩來就好。
我現在沒有為人民、為國家
作貢獻的能力了。 」
去世時,
他沒有子女和遺產,
卻有十里長街群眾流淚送別…
這些,
我們都將永遠銘記。
緬懷!致敬!
來源:中國新聞網綜合央視新聞
專欄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李林蔚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