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詩人泰戈爾
文/馬家駿
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今年在全世界紀念印度詩人泰戈爾誕生一百週年。
羅賓德羅那特·泰戈爾是世界著名的作家,是反對殖民主義、反對軍國主義和侵略戰爭的社會運動家。
1861年5月7日,泰戈爾出生在孟加拉的一個貴族家中,卻和父親的僱工過往甚密。他從祖國的山川土地,從民間歌曲中吸取了滋養。他在英國留學期間就非常厭惡帝國主義國家的生活;回國以後,又極力反對殖民主義的文化侵略和反動統治。 1905年,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在孟加拉掀起了民族自治運動,泰戈爾就是反殖民統治的運動的領導人。
泰戈爾是愛國主義者,他渴望印度擺脫帝國主義的枷鎖。在他的詩中,歌頌著祖國英雄的過去,召喚著印度人民的覺醒。他熱愛祖國、愛人類,痛恨壓迫和剝削,反對舊式教育對人的束縛,並且創辦了學校。
1930年,泰戈爾訪問了蘇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的自由幸福生活和他們的勞動熱情與建設成就,給了他深刻的印象。他說:「我所看到的這些太美妙了,與其他各國是不相同,有著根本的區別,他們在這裡喚醒了世界各國人民。」此後他的思想有了很大的進步。
泰戈爾在反對殖民戰爭和帝國主義掠奪的鬥爭中,從事了許多活動。當義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亞時,他寫了《非洲》一詩,並呼籲全世界保衛被壓迫的非洲人民。泰戈爾譴責英、法與希特勒簽訂的慕尼黑協定,譴責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戰爭。在他的《禮佛》一詩中,嚴厲地斥責了日本軍國主義者侵略中國的卑鄙無恥行徑。為了抗議英帝國主義對印度和南亞國家的殖民統治,他放棄了英國政府給他的「爵士」稱號。
泰戈爾是中國人民的朋友,1924年他曾經到中國訪問,帶來了印度人民真誠的友誼。他熱愛我國優秀的文化,對我國的絕句和律詩極為讚賞。 1941年他臨逝世前,在病榻上還關心中國人民反對日本侵略者的鬥爭。
泰戈爾一生寫了許多詩、小說、劇本等論著。他的代表作如《我的童年》、《戈拉》、《吉檀迦利》、《飛鳥集》、《新月集》、《園丁集》、《暗房之王》、《春之循環》等都有漢譯本。今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為了紀念這位世界文化名人,也將出版《泰戈爾選集》。
(刊於1961年5月7日《西安晚報》,
附有徐悲鴻素描《泰戈爾雕像》)
泰戈爾作品一瞥
羅賓德羅那特‧泰戈爾(1861-1941)是印度人民最崇拜最愛的詩人、音樂家、戲劇家。三十年前他曾訪問中國,那和今天由他的學生阿尼爾·庫馬爾·錢德拉率領的印度文化代表團到中國訪問演出一樣,了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和兩國人民的增進。
泰戈爾是一位皇帝用權力、老人用金錢、美人用微笑都不能僱用、收買和征服的詩人①。泰戈爾的作品是我們中國人民所熟悉的、所熱愛的。不論從他的詩、戲劇或兒童文學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出和理解到印度人民純潔而善良的性格,優美而崇高的思想感情。正像我們從拉尼·拉赫曼女士的舞蹈中所看到的一樣,正像我們從德巴布拉塔·畢斯瓦斯的歌聲裡所聽到的一樣。
印度人民熱愛和平,他們有著美好的理想。這些,在泰戈爾的作品中充分錶現了出來。即如在《偷睡眠者》②這一首詩中,泰戈爾不僅描繪了人民理想的寧靜而和平的生活景象,而且更突出地表現了詩人對那些像在陰暗深處的鬼魅一樣騷擾人民和平生活的敵人的仇恨:
媽媽把她的水罐挾在腰間,走到近村汲水去了。
這是正午的時候。孩子們遊戲的時間已經過去了;池中的鴨子沉默。
牧童躺在榕樹的蔭下睡著了。
白鶴莊重安靜地立在 Perry果實樹邊的泥澤裡。
就在這時候,偷睡眠者跑來從孩子的兩眼裡捉住睡眠,便飛去了。 ③
詩人要去找回那個魔鬼,在滴下泉水的黑洞裡張望,帶醉花林中的沉寂的樹影裡搜尋,向靜靜的蕭蕭竹林裡窺望,要抓住這個偷睡眠者,把她的雙翼縛得緊緊的,把她放在河邊。
印度人民以走過一段艱辛的道路,,談曾鬥爭過、希望過,我們從泰戈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那表現出來的人民熱愛民主、熱愛光明、反對束縛、歌頌友誼與生命的情感:
光明,我的光明,充滿世界的光明,吻著眼目的光明,甜沁心腑的光明!
啊,我的寶貝,光明在我生命的一角跳舞;我的寶貝,光明在勾撥我愛的心弦;天開了,大風狂奔笑聲響徹大地。
蝴蝶在光明海上展開翅膀。百合花與茉莉花在光波的浪花上翻湧。
我的寶貝,光明在每一朵雲彩上散映成金,它灑下無數的珠寶。
我的寶貝,快樂在樹葉間伸展,歡喜無邊。天河的堤岸淹沒了,歡樂的洪水四散奔流。 ④
在這首詩裡,我們像是看見了無數的流著汗水的農民、巾帔飄擺的婦女、赤膊的兒童、穿過黑夜的旅行者、吹著口笛的音樂家……他們解脫了苦難,從四面八方朝著歡樂,朝著光明來了,他們匯聚在一起跳舞、歌唱,他們的快樂使得大地草海歡呼搖動。震醒了一切生命;他們扭成了一股澎湃的力量。
泰戈爾是屬於印度人民的,是屬於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從他幼年聽舵手阿卜杜拉講故事起⑤,到他逝世之前在病榻上還不斷關懷和詢問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情況止,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著人類的自由;都在為印度人民解放運動、為反對戰爭保衛和平而努力、鬥爭;都在發揚著他作品中所展現的美好思想。
[註]
① 泰戈爾:《新月集·最後的買賣》,鄭振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版第63-64頁。
② 印度文化代表團的藝術家。
③ 同①第9頁。
④ 泰戈爾:《吉檀加利57》謝冰心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 年版第38頁。
⑤ 泰戈爾:《我的童年》金克木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版第6-8頁。
(1955年7月4日)
(註:本文作者已經授權本頭條)
(馬家駿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現為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陝西省外國文學學會名譽會長(原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原理事、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會原理事、陝西省高等學校戲曲研究會原會長、陝西詩詞學會原顧問、陝西省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原常務理事、陝西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個人、陝西省教書育人先進教師等,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
獨著有《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美學史的新階段》、《詩歌探藝》、《世界文學探究》等12種;與女兒馬曉翽二人合著《世界文學真髓》、《西洋戲劇史》等4種;編有《世界文學史》( 3卷)、《高爾基創作研究》等9種;編者有《歐美現代派文學30講》等4種;參編合著有《馬列文論百題》、《文化學研究方法》、《東方文學50講》、《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等40多種。
名列《中國作家大辭典》、《中華詩人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學者大辭典》、劍橋《國際傳記辭典》(英文第27版)、俄羅斯科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國外俄羅斯學專家名錄》(俄文版)、《陝西百年文藝經典》等40餘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