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陳薇簡介(不畏風雨,攜手團隊,為守護每個生命拼盡全力)

2022-11-23陳薇

攀登者

■朱金平 張振威

2020年9月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此隆重舉行。習近平頒發勳章給「共和國勳章」和「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得主。

頒獎時,陳薇一身戎裝,走上前鄭重地行了個軍禮。習近平總書記高興地說:“你為軍隊立了功!”

身為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陳薇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演繹著一名女軍人的英雄交響曲。

在疫情肆虐的黑夜中,她就是一道閃亮的光。

「既然這是我的選擇,是國家和軍隊的需要,對一個軍人來說就沒有什麼害怕不害怕的」

那是一個令人惶恐不安的春天。 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開始傳播蔓延,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一時間人們談「非」色變。

危難關頭,解放軍迅速出擊。小湯山「非典」定點醫院火速建成後,人們最期待的是找到病毒的來源,盡快發展出有效藥物。

誰來挑頭擔當此任?陳薇。接到命令,她立即率領團隊奔赴小湯山,展開對「非典」病毒的追蹤及相關疫苗研發的戰鬥。

時間就是生命!她一頭栽進實驗室,用使命、激情與意志,同「非典」病毒展開爭分奪秒的戰鬥。

透過一次試驗,她用事實證實了自己研發的「重組人幹擾素ω噴霧劑」對「非典」有抑製作用。當年的4月28日,這個阻擊「非典」的藥物通過了國家有關部門的批准,獲準進入臨床。

消滅敵人先要保存自己,作為對抗「非典」戰場上的醫務工作者,首先必須防止被病毒感染。時不時待,陳薇又與全室工作人員連續奮戰20多個晝夜,生產出大量產品,送到小湯山醫院。當時,採用這種緊急噴霧劑進行防護的1.4萬名醫務工作者,無一人感染「非典」。

那一年,她37歲,風華正茂,已從軍整整12年。十年磨一劍,她從一個熱愛浪漫的文藝女青年成為勇敢走向軍事科研戰場的女軍人,一切並非偶然。

1988年,身為浙江大學化學工程專業的優秀畢業生,陳薇被免試推薦到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生物化工專業攻讀碩士學位。 3年學成後,她放棄到南方一家待遇優厚的著名生物醫學公司工作,攜筆從戎,成為一名軍事科學研究工作者、一個衝鋒在生物戰場上的戰士。

當初,陳薇的同學誰也沒想到這個時尚又文藝、曾夢想成為作家的聰慧女孩,會義無反顧地走向軍營。從穿上軍裝的那一天起,陳薇就深深明白,自己選擇了這條人生道路,就意味著選擇了國家和軍隊的需要,也意味著選擇了奉獻和犧牲。

從此,在生物研究領域的天地裡,陳薇把自己釘在冷板凳上,與寂寞為伍,與孤獨為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將青春和激情傾注在實驗室冰冷的試劑器材和枯燥的實驗操作中。

一個大年三十的晚上,陳薇正在實驗室工作。遠處的爆竹聲頻頻傳來,燦爛的焰火照亮了五彩繽紛的夜空,家家團圓過年的歡聲笑語對比眼前的清冷寂寞,陳薇突然無比想念家人,她忍不住抽空回了一趟近在咫尺的家。誰知返回實驗室一看,自己正在從事的一項細胞實驗發生意外,兩個月的試驗心血化為烏有。頓時,自責的淚水奔湧而下,她忍不住放聲大哭。從此,她不敢輕易離開實驗室,也很少在夜裡12點前回家。

孩子出生才一個月,她走進了實驗室。當年參加對抗「非典」時,她連續100多天沒能看看家人和孩子,心中充滿思念和愧疚。一天晚上,當4歲多的兒子在電視上看到陳薇的形象時,竟撲到螢幕上親了親好久未見的媽媽。在電話裡聽到這一幕時,陳薇禁不住潸然淚下。

年復一年,實驗室工作清苦寂寞,陳薇也有痛苦徬徨,但她始終沒有放棄。她邊工作邊深造,先後獲得了生物學和醫學博士學位,被破格提升為研究員,繼而又擔任了博士研究生導師,成為單位的業務骨幹。從此,她開始帶領一批軍隊科學研究工作者進行重大抗病毒工程技術的研究任務。

在與病毒鬥爭的戰場上,陳薇從未退縮畏懼,而是像奔赴戰場的勇士一樣,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當有人問陳薇害怕不害怕時,她淡然一笑,回答說:“既然這是我的選擇,是國家和軍隊的需要,對一個軍人來說就沒有什麼害怕不害怕的。”

「我是一個母親,一個女兒,一個妻子。我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同樣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健康」

小小的病毒,肉眼看不見,卻時時刻刻危害人類的生命與健康。它不分國界、不分民族,也不分種族,無孔不入。一波病毒被打敗了,另一波病毒又會在不經意間掀起狂濤巨浪。

2014年,一種被稱為「伊波拉」的病毒在西非大陸爆發,迅即蔓延至多個國家,並很快傳播到了歐洲和美洲,得病者致死率高達50%至90%,引發全球性恐慌。對於醫療資源非常不足的非洲來說,如果撲救不及時,後果難以預料。

時任軍事醫學科學院某研究所所長的陳薇臨危受命,毅然前往非洲一線,與伊波拉病毒決鬥。

鑑於這種病毒極強的傳染性,她已深刻認識到,“埃博拉離我們只有一個航班的距離”,救助非洲兄弟就是救助我們自己。

伊波拉的肆虐讓非洲許多地方成了人間地獄。一到非洲,陳薇就馬不停蹄地展開工作。為了做好臨床試驗,她來到塞拉利昂一家孤兒院。當發現這裡有48個孩子的父母親人全部被伊波拉病毒奪去了生命時,她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如果這種病毒繼續逞兇,就會有更多的家庭消失,會有更多的孩子成為孤兒。

陳薇也是一個孩子的母親,在孩子麵前,她的內心是柔軟的。她動情地對隊友說:“我是一個母親,一個女兒,一個妻子。我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同樣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健康。”

正是這樣的無私大愛激勵陳薇和她的團隊一次又一次攻堅克難,伊波拉疫苗最終研製成功。這讓深陷伊波拉病害的非洲人民看到了戰勝疫情的曙光,也保護了當地中國維和官兵的生命安全。

非洲媒體發表文章,稱讚陳薇是「伊波拉病毒的終結者」。熱情感恩的非洲友人,把她拋到空中慶賀。這一刻,她是幸福的、自豪的,因為她把自己的愛獻給了天下許許多多的孩子、挽救了千千萬萬個家庭。

因在對抗伊波拉病毒中的傑出貢獻,陳薇榮獲中央電視台評選的「2015年度中國十大科技創新人物」。

榮譽的背後,是默默無聞的付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陳薇介紹說:“我做基因工程炭疽疫苗做了10年,做重組伊波拉疫苗又是10年。一轉眼,20年就過去了。”

在一個接著一個的10年裡,陳薇和她的團隊居之無倦、行之以忠,以樸素而虔誠的姿態,在一次次戰勝病毒的戰鬥中朝著生物安全科研的高峰奮勇前進。

讓陳薇感到欣慰的是,受自己的影響,兒子上中學時,就主動申請到西非做志願者,長大後更是同母親一樣,選擇了微生物學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他表示,自己要像母親一樣“戰鬥”,將青春奉獻給祖國。

“除了勝利,別無選擇!”

這是「九州通衢」、經濟繁榮的武漢,常住人口超過1500萬。就在市民們準備歡度2020年新春佳節之際,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襲來。

武漢告急!湖北告急!解放軍和全國各地的醫療救援隊,從四面八方迅速向武漢集結。

疫情就是命令! 1月26日,正值農曆大年初二,在這樣一個閔家團圓共慶佳節的日子裡,陳薇卻受命出征,緊急帶領軍事醫學專家組奔赴武漢。他們圍繞病原傳播變異、快速檢測技術、疫苗抗體研製等課題,火速開展緊急科研攻關,第一時間與軍地相關單位建立起聯防、聯控、聯治、聯研工作機制。

在乘車往返醫院的路上,陳薇看到許多隔離在家的武漢市民透過玻璃窗,神情凝重地望著他們乘坐的軍車,望著前來拯救這座城市的醫務工作者。那充滿渴望的眼神,讓她頓感肩上的責任重大。

在陳薇的指揮下,一座負壓帳篷式移動實驗室在短短24小時內迅速搭建。在這個實驗室裡,她透過反覆試驗,使核酸檢測時間大大縮短。而核酸檢測,是有效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技術支撐。當時的武漢病毒核酸檢測需求量非常大,迫切需要提升日檢測量,這項成果發揮作用正當其時。

但此時的疫情仍在加劇,要從新冠病毒的淫威下救治病人,時間十分緊迫。陳薇知道,疫苗是對抗新冠肺炎最有力的科技武器。她率領團隊與後方科研基地聯合作戰,集中力量爭分奪秒進行腺病毒載體重組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她領銜的新冠疫苗研發團隊,被視為疫苗研發的「種子選手」。

陳薇帶領團隊,沒日沒夜、通宵達旦地做實驗。一次又一次的實驗,他們以心血和汗水澆灌著希望的生命。

與病毒狹路相逢,勝利最終屬於那些堅韌不拔、舍生忘死的攻關者。 2020年2月26日,在陳薇54歲生日那天,第一批疫苗終於下線。當她拿到第一支新冠病毒疫苗時,多日沒有伸展的眉頭有了笑意。然而,這只是成功的開始。

「我先試打,半小時後如果我沒事,你們再打。」陳薇一臉平靜地擼起袖子以身試藥,率先接種剛剛研製成功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的那一刻,大家緊張地屏住呼吸,以敬佩而又關切的目光見證著這莊嚴的一幕。完成接種後,還有30分鐘的觀察時間,鐘錶上每分每秒的轉動,都牽動在場所有人的心。終於,難熬的半小時過去了,她並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隨後,軍事醫學專家組其他6名成員也相繼完成接種。陳薇與隊友這次備受矚目的緊急接種試驗,為疫苗臨床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一手數據。 20天后,她的團隊開發的新冠病毒疫苗,成為國際上首個啟動臨床試驗的疫苗。

好消息相繼傳來。參加Ⅰ期臨床疫苗接種試驗的108位志願者,全部結束集中醫學觀察,健康狀況良好。 4月12日,該疫苗又成為當時全球率先進入Ⅱ期臨床試驗的新冠病毒疫苗,相關試驗結果隨後發表在了著名的國際學術期刊《柳葉刀》上。 8月11日,該疫苗獲得國家專利授權,成為國內首個進入臨床並獲得專利權的新冠疫苗。緊接著,這個疫苗進入Ⅲ期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

當陳薇的形象終於出現在電視螢幕上的時候,已經很久沒有見到她的老媽媽,突然發現原來一頭黑髮的女兒,頭髮竟然花白了。目睹這一幕,老人家不禁淚水漣漣…

談起新冠病毒疫苗科研攻關的艱辛,一向堅強的陳薇也不禁流下淚水:「難,實在是太難了!」但是,她又堅定地對領導和戰友們說:「除了勝利,別無選擇!

2020年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陳薇獲頒「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獎章。

2021年2月26日,由陳薇領軍研發的疫苗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附條件批准上市。在常人看來,她的任務已經完成,但自我滿足絕非她的性格。能不能讓老百姓對疫苗的安全感更強一些、使用更方便一些,疫苗產能可不可以再高一點,她坐在實驗室裡陷入了沉思。

又是不眠不休地探索,又是百折不撓地試驗。經過陳薇團隊日復一日的集體攻關,全球首款霧化吸入新冠疫苗在2021年8月初成功推出!使用這種疫苗,人們不必忍受肌肉注射帶來的不良反應,只需要透過霧化吸入,便可獲得黏膜免疫、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三重保護。這樣一來,不僅提高了民眾的接種意願,而且單次吸入劑量僅為肌肉注射劑量的1/5,相當大幅度地提高了疫苗產能,此外還解決了大批尖銳醫療廢物的處理問題,可謂是一舉多得。

陳薇的臉上再一次露出欣慰的笑容。這是一個攀登者在征服種種艱難險阻登上又一座山峰後露出的笑容,是一名軍人在險象環生的戰場上將戰旗插上高地後勝利的笑容。

「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學生,這是我作為導師的使命和職責」

一項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方隊的支撐。

身為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的一支團隊領銜科學家,陳薇不僅個人在病毒研究領域取得了出色的成就,而且注重用事業凝聚人心、用平台鍛造人才,邊研究抗病毒疫苗,邊培育中青年專家。

在陳薇的眼裡,她與她的團隊成員、與她的學生,不僅是生死與共的戰友,更是親密無間的家人。陳薇的學生和同事們對她有這樣的評價:「永遠誨人不倦,永遠鼓勵創新,總是及時把國內外最前沿的有關醫學理念和信息共享給大家……」為了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她總是盡可能地為學生搭建平台、拓展空間。

多年來,陳薇一直關心著青年科研人員的成長進步,透過所裡定期召開的“新思會”,了解他們的專業特點和優勢特長,對適合他們的發展方向進行精準指導,鼓勵他們大膽用自己的專業專長解決問題,傾力打造一個特別能戰鬥的科學研究團隊。

學生李芮樺說:“陳老師待我們年輕的科研人員像待自己的孩子,不僅記得住每個人所學的專業,還能準確地說出所有人畢業的學校。”

研究員張曉鵬是陳薇帶出的第一個碩士研究生,他至今仍記得自己十多年前剛進入實驗室,在陳薇的悉心指導下完成蛋白純化實驗的動人場景。他說:「導師的言傳身教,讓我走好了科研生涯的第一步。從那時起,『細緻、認真』幾個字,就刻在了我的骨子裡。」而張曉鵬也由於在此次對抗新冠疫情期間的突出表現,成為中央宣傳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聯合發布的12位「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中的一員。

遲象陽、董韻竹和張夢瑤三位女研究生,是陳薇團隊裡的「三朵金花」。 2020年初,她們隨陳薇一道前往武漢抗擊新冠疫情,在陳薇的鼓勵和感召下,她們拿出「拼命三娘」的精神,全力以赴參加到防疫工作中來。為了盡快完成核酸檢測,她們幾乎每天都泡在實驗室裡,習慣了找個地方“瞇一會”,習慣了“沾床就睡”……在陳薇的悉心指導下,遲象陽將自動化和微生物研究結合起來跨界攻關,主動受領搭建單細胞技術平台的任務,成功研發抗體基因平台,為後續緊急應變科研攻關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學生,這是我作為導師的使命和職責。」「我希望他們到各個領域發展,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這是陳薇發自肺腑的聲音。她總是毫無保留地指導自己的研究生,而她的學生們也用實際行動贏得了導師的認可,先後獲得多項國家和軍隊大獎。

從2003年對抗「非典」到2008年汶川抗震防疫與奧運安保,從2014年重組伊波拉病毒疫苗走進非洲到2020年研發出全球首個重組新冠病毒疫苗,陳薇和她的團隊不僅拿出了成效卓著的科技成果,更挽救了無數寶貴的生命。

這一切,源自陳薇對祖國和人民的忠誠與熱愛,源自於她對科研創新葆有最質樸與最澄澈的篤定。在攻克病毒的道路上她不畏風雨,攜手團隊,為守護每個生命拼盡全力…

身為軍人,只有兩種狀態,一個是打仗,一個是準備打仗。 「病毒是公共衛生最大的殺手,我們必須隨時準備!要佔領先機、贏得優勢,下先手棋、打主動仗。這是軍人應有的追求,是科研工作者分內的擔當!」這段獨白,是陳薇從軍以來篤定追求的真實寫照。她要讓自己的團隊在寂寞的歲月中,摒除一切雜念幹擾,迎接各種未知病毒的挑戰,並在每一次祖國、人民需要的時刻挺身而出,上演與死神賽跑的“生死時速”,做好人民生命健康的守護神。

資料來源: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