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簡介及代表作品(分享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高適的經典詩作)

2023-01-17高適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滄州渤海縣(今河北省景縣)。唐朝時期大臣、邊塞詩人,安東都護高侃孫。

天寶八年(749年),進士及第,授封丘縣尉。投靠河西節度使哥舒翰,擔任掌書記。拜左拾遺,轉監察禦史,輔佐哥舒翰把守滄關。天寶十五年(756年),護送唐玄宗進入成都,擢諫議大夫。出任淮南節度使,討伐永王李璘叛亂。討伐安史叛軍,解救睢陽之圍,歷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劍南東川節度使。廣德二年(764年),入為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冊封渤海縣侯。

高適

永泰元年(765年),去世,享年六十二歲,追贈禮部尚書,諡號為忠。身為著名邊塞詩人,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高適的詩對邊塞詩派的有著重要的作用。寫邊塞,蒼茫而不淒涼,賦送別,荒渺而不淒切,皆脫前人窠臼,開一代詩風,其詩又以厚重深沉著稱,擅長古風,所寫邊塞詩在冰寒之中包含著熱力,在荒涼之中蘊涵活力,是邊塞詩派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高適

高適詩朗誦.mp311:12

來自張娟講故事啦

燕歌行

《燕歌行》是唐代詩人高適的作品。自唐開元十八年(730)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邊境。開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薊門。開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徵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願。可見他對東北邊塞軍事,下過一番研究工夫。開元二十一年後,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經略邊事,初有戰功。但二十四年,張讓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開元二十六年,幽州將趙堪、白真陀羅矯張守珪之命,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後敗。高適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後的兩次戰敗,感慨很深,因作此詩。

高適

此詩主要是揭露主將驕逸輕敵,不卹士卒,致使戰事落敗。全篇大致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寫出師。其中前四句說戰塵起於東北,將軍奉命徵討,天子特賜光彩,已見得寵而驕,為後文輕敵伏筆;後四句接寫出征陣容。旌旗如雲,鼓角齊鳴,一路上浩浩蕩蕩,大模大樣開赴戰地,為失利時狼狽情景作反襯。第二段八句寫戰鬥經過。其中前四句寫戰初敵人來勢兇猛,唐軍傷亡慘重,後四句說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圍。第三段八句寫徵人,思婦兩地相望,重會無期。末段四句,兩句寫戰士在生還無望的處境下,已決心以身殉國;兩句詩人感慨,對戰士的悲慘命運深寄同情。全詩氣勢暢達,筆力矯健,氣氛悲壯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高適

作品原文: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禦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徵戍之事,因而和焉。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有個隨從禦史大夫張守珪出塞回來的人,寫了《燕歌行》詩一首給我看。我感慨於邊疆戰守的事,因而寫了這首《燕歌行》應和他。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唐朝東北邊境戰事又起,將軍離家前去徵討賊寇。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戰士們本來在戰場上就所向無敵,皇帝特別給他們豐厚的賞賜。

摐(chuāng)金伐鼓下榆關,旌(jīng)旆(pèi)逶(wēi)襤褸(yí)碣(jié)石間。

軍隊擂擊金鼓,浩浩蕩蕩開出山海關外,旌旗連綿不斷飄揚在碣石山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校尉緊急傳羽書,飛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單於舉獵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山河荒蕪多蕭條,滿目淒涼到邊土,胡人騎兵來勢兇猛,如風雨交加。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戰士在前線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將軍們依然逍遙自在的在營帳中觀賞美人的歌舞!

高適

大漠窮秋塞草腓(féi),孤城落日鬥兵稀。

深秋季節,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時分,邊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常輕敵 一作:恆輕敵)

主將身受朝廷的恩寵厚遇常輕敵,戰士筋疲力盡仍難解關山之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身披鐵甲的徵夫,不知道守衛邊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婦自丈夫被徵走後,應該一直在悲痛啼哭吧。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思婦獨守故鄉悲苦地牽腸掛肚,徵夫在邊疆遙望家園空自回頭。

邊庭飄颮(yáo)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 (飄颻 一作:飄搖;無所一作:更何)

邊塞戰場動盪不安哪裡能夠輕易歸來,絕遠之地盡蒼茫更加荒涼不毛。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

早午晚殺氣騰騰戰雲密布,整夜只聽到巡更的刁鬥聲聲悲傷。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戰士們互相觀看,雪亮的戰刀上染滿了斑斑血跡;堅守節操,為國捐軀,豈是為了個人的名利功勳?

君不見沙場徵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你沒看見拼殺在沙場戰鬥多慘苦,現在還在思念有勇有謀的李將軍。

高適

別董大二首

《別董大二首》是唐代詩人高適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是詩人與董大久別重逢,經過短暫的聚會以後,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

這兩首送別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六載(747年),送別的對象董大的身份尚無法確定。敦煌寫本《唐詩選》殘卷題為《別董令望》,此董令望不可考。有學者認為,董大就是當時著名的琴師董庭蘭。天寶六年春,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天寶六年冬,高適與董庭蘭會於睢陽(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寫了《別董大二首》。

第一首詩勾勒了送別時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現了詩人當時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既表露出作者對友人遠行的依依惜別之情,也展現出詩人豪邁豁達的胸襟;第二首詩寫老朋友相逢連買酒的錢都沒有,自是窮困不堪,但詩人沒有因此沮喪、沉淪,而是想到要奮翮高飛,其慷慨豪放之氣自不可掩。全詩語言質樸,格調豪邁。

高適

作品原文:

其一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千里黃雲遮天蔽日,天氣陰沉,北風送走雁群又吹來紛揚大雪。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天下還有誰不認識你呢?

高適

其二

六翮(hé)飄颮(yáo)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就像鳥兒四處奔波無果只能自傷自憐,離開京洛已經十多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大丈夫貧賤誰又心甘情願,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錢。

高適

薊門行五首

《薊門行五首》是唐代詩人高適的團體詩作品。這組詩是作者邊塞詩的代表作,分別從老卒、食用、敵軍、勇卒、戰亂五個角度,全面生動地反映了緊張、慘烈的邊塞生活,對士卒的悲慘遭遇寄以深切的同情,歌頌了士兵們的勇敢善戰,同時表達了詩人對邊境安全的深切憂慮。

高適

作品原文:

其一

薊(jì)門逢古老,獨立思氛氳(yūn)。

一身既零丁,頭鬢白紛紛。

勳庸今已矣,不識霍將軍。

其二

漢家能用武,開拓窮異域。

戍(luán)卒厭糠(kāng)核,降胡飽衣食。

關亭試一試,吾欲淚沾臆(yì)。

其三

邊城十一月,雨雪亂霏(fēi)霏。

元戎號令嚴,人馬亦輕肥。

羌(qiāng)胡無盡日,徵戰幾時歸。

高適

其四

幽州多騎射,結發重橫行。

一朝事將軍,出入有聲名。

紛紛獵秋草,相向角弓鳴。

其五

黯(àn)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

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

古樹滿空塞,黃雲愁殺人。

高適

塞上聽吹笛

此詩是高適在西北邊塞地區從軍時寫的,當時他在哥舒翰幕府。高適曾多次到過邊關,他兩次出塞,去過遼陽,到過河西,對邊塞生活有著較深的體驗。

這首詩透過豐富奇妙的想像,描繪了一幅優美動人的塞外春光圖,反映了邊塞生活中恬靜祥和的一面。全詩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在虛實交錯、時空穿梭之間,把戰士思鄉之情與戍邊之誌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一幅奇麗寥廓、委婉動人的畫卷。此詩作為邊塞詩,而帶有幾分田園詩的風味。

高適

作品原文: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西北邊塞,冰雪消融,戰士牧馬歸來。入夜明月清朗,哨所裡戰士吹起悠揚的羌笛。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試問飽含離情的《梅花曲》飄向何處?它彷彿像梅花一樣隨風落滿了關山。

高適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低沙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是唐代詩人高適的作品。此詩是詩人為送兩位被貶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勸慰鼓勵之意。一詩同贈兩人,內容銖兩悉稱。詩除了首尾合起來總寫外,中間兩聯雙雙分寫,不偏祜。頷聯上句寫巫峽風光,以古民謠典故來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峽中荒涼之地;下句寫衡陽,暗示王少府去長沙,並希望他能多寄書函。頸聯上句寫長沙青楓江的帆船,是再寫王少府;下句寫白帝城,遠在古原始森林的巴東,是再寫李少府。雙雙交錯進行,結構嚴密,情感交織。最後兩句,是勸藉兩人盡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還。全詩情感不悲觀,也不消極。

高適

作品原文: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諦居。

這次離別不知你們心緒何如,停下馬來飲酒餞別詢問被貶的去處。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信。

巫峽猿猴悲啼令人傷心淚下,到達衡陽後讓大雁多為我捎來幾封書信。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秋日青楓江上孤帆遠遠飄去,白帝城邊古木參天、枝葉扶疏。

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躌躇。

當今正逢盛世,朝廷是會普降恩澤的,我們只是暫時的分離,不要煩惱悲傷。

高適

金城北樓

《金城北樓》是唐代詩人高適所作的七言律詩。

這首詩是唐天寶十一載(752年)秋冬之際,高適離開長安,赴任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幕中掌書記的途中,經金城時所作。登上北城樓,西望晴空萬裡,大好河山錦繡,詩人心中不禁波瀾起伏,思緒萬千。先前一直仕途平平的高適,此番是懷著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出塞的,因此這首詩在寫景之餘融入了詩人諸多關於自己和國家未來的思考。

首聯勾畫了秋天夜晚金城及其周圍山川的壯麗森嚴景象。頷聯描寫了邊疆淒清的生活場景。後兩聯由寫景而抒情,或借用典故,或直接發問,,寫了作者對廣大戍邊戰士的同情和力求早日平息戰亂、安定邊土的願望。全詩風格具有明快蒼勁的特色,情感表達頗為含蓄,後人多譽其有「興象」。

高適

作品原文:

北樓西望滿晴空,積水連勝畫中。

在北樓上往西望去,滿眼是晴朗的天空,浩浩的流水依傍著連綿的山峰,那秀麗的景色勝過圖畫。

湍上急流聲若箭,城頭殘月勢如弓。

湍瀨之上,急奔的水流好像離弦之箭的破空聲;高掛在城頭上上空的一彎月亮形同一張懸掛的彎弓。

垂竿已羨慕(pán)溪老,體道猶思塞上翁。

垂下釣竿我不由十分羨慕姜太公的際遇,當我深刻地領會到人事變化的規律時,又不由深深思念起塞上那位通達世事的老翁。

為問邊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無窮。

想知道邊陲地帶到底還發生了什麼事,但知道如今迴盪在那邊陲上空的還是一片羌笛的哀怨之聲。

高適

封丘作

《封丘作》是唐代詩人高適的作品。

高適出身寒門,年輕時鬱鬱不得志。貧困潦倒、浪跡草野的生涯,曾使他對民間的疾苦有了深刻了解,從而使他對下層勞動人民產生一定的同情心。天寶八載(749年),高適將近五十歲時,才因宋州刺史張九皋的推薦,中「有道科」。中第後,卻只得了個封丘縣尉的小官,大失所望。 《封丘作》一詩是詩人任封丘縣尉時所作,創作時間在天寶九載(750年)秋高適在封丘任上送兵到薊北至天寶十載(751年)春天返回期間。

此詩是詩人發自肺腑的自白,揭示了他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和出仕之後又強烈希望歸隱的衷曲。全詩先自述本性不羈靡於物,隨即言及擔任小吏的無奈與悲哀,最後追述先賢勝事表達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之意。言辭間憂戚而不絕望,強言放達之中飽含對民間疾苦的眷眷關注之心。結構上連貫嚴整,層次分明,散句與偶句間互為用,頗具跌宕迴旋之妙。

高適

作品原文:

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我本來是在孟渚的野外打漁砍柴的人,一生是十分悠閒的。

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

我這樣的人只可在草莽之間狂放高歌,哪堪身居卑職,經歷塵世擾攘。

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

只覺得小鎮沒有什麼可做的,身在公門卻什麼事都有期限。

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tà)黎庶令人悲。

那些下拜迎接大官長上的繁文縟節已經令我心力交瘁,奉命驅策百姓更讓我感到悲哀。

歸來向家問妻子,舉家盡笑今如此。

回到家中向家人徵詢意見,全家苦笑著說,現在竟然是這樣。

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盡付東流水。

生計還是應該以耕田為主,世事人情都交付給那東流而去的江河之水吧。

夢想舊山安在哉,為銜君命且遲回。

我夢中都在想念的故鄉在哪裡呢,因為奉了君王之命暫時欲去又未去。

乃知梅福徒為爾,轉憶陶潛歸去。

我現在才知道梅福當年辭官隱居讀書只是為了這個,我又想起陶淵明曾經棄官歸田而創作的《歸去來辭》。

高適

聽張立本女吟

《聽張立本女吟》是一首唐詩。此詩透過歌女情態的生動描繪,創造出一種清雅空靈的意境。首句寫妝束,顯其高貴;次句寫行態,見其脫俗;三句寫動作,以敲竹擊節逗出下文;四句“清歌一曲”點題,並以“月如霜”渲染環境氛圍,構成對清歌一曲內涵的體味。全詩環境、歌境、心境融通一體,在描寫與感受的妙合中生成詩境整體,境界清幽,餘韻綿長。

高適

作品原文:

危冠廣袖楚宮妝,獨步閒庭逐夜涼。

少女戴著高高的帽子,拂動著寬廣的衣袖,打扮成南方貴族婦女的模樣,夜晚獨自在涼爽寂靜的庭院中漫步。

自把玉釵(chāi)敲砌(qì)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自己拿著玉釵敲台階下的竹子,打出拍子,一曲清越的歌聲之後,月色顯得十分皎潔。

高適

人日寄杜二拾遺

此詩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高適和杜甫早在唐玄宗開元末年就成了意氣相投的朋友,又同樣落魄不偶。安史亂起,高適在玄宗、肅宗面前參預重要謀略,被賞識,境遇比杜甫好得多,曾任淮南節度使,平定永王璘的叛亂。由於“負氣敢言”,遭到內臣李輔國等的諫毀,被解除兵權,留守東京。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出為彭州刺史。同年年底,杜甫流離失所,到達成都,高適立刻從彭州寄詩問訊。上元年(760),高適改任蜀州(治所在四川崇慶)刺史,杜甫從成都趕去探望。這時,高適年將六十,杜甫也將五十,他鄉遇故知,他們自然高興,除見面敘舊外,更常寄詩慰問。到了上元二年人日這天,高適寫下這詩,寄到成都草堂。

此詩表達了作者對故友杜甫的思念之情。首四句寄慰杜甫,「思故鄉」既是言杜,亦是自謂,二人故鄉同為當時正在戰亂的中原,這一「思」便將二人情感更加緊密地聯結起來;次四句寫自身,既「無所預」又「復千慮”,表白憂國情懷,“空相憶”、“知何處”,則添一層無奈與落寞之感;末四句進而將自己庸碌自適與友人飄泊四方比照,逗出“愧」意,回應篇首,寫足題意。全詩以渾樸自然的語言,抑揚頓挫的音調,傳達了起伏的感情。

高適

作品原文: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人日這天,我寫一首詩給杜甫到成都草堂,我在這裡懷念你,懷念我們共同的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春天到來,柳葉萌芽,梅花盛開,本該令人愉悅,但飄泊異地的遊子卻被撩動了鄉愁。

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 (遠藩 一作:南蕃)

當時國家多難,幹戈未息,以高適的文才武略,本應參與朝廷大政,建樹功業,可是偏偏遠離京國,身在南蕃。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正承百憂慮而來,身當亂世,作客他鄉,今年此時,已是相思不見,明年又在何處,難以預料。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生活雖困頓,卻也閒散自適,不可能知道此時竟辜負了隨身的書劍,老於宦途風塵之中。

龍鐘還忝(tiǎn)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這是說自己老邁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國家多事而無所作為,內心有愧於到處飄泊流離失所的友人。

高適

哭單父梁九少府

《哭單父梁九少府》是唐代詩人高適創作的五言古詩。

梁洽於開元二十二年(734)登進士第,兩三年後死於山東單父縣尉任上,死時僅三十幾歲。他與高適曾同遊長江兩岸,友情深篤,所以高適聽到他死亡的消息後,便寫下了這首悼亡詩。

詩的開頭四句言詩人睹物思人,次六句追憶與亡友生前的情誼,以下幾句敘述亡友生平之事。這首詩透過對亡友梁九少府一生落拓不遇、不幸早夭的敘述,和對彼此生前深厚交誼的回憶,表達了詩人對亡友極為沉痛哀悼的感情。這篇哭亡友之作,在往事的敘述中間有悲傷的嘆息,悲腸九轉,一唱三嘆,寫得沉痛深摯,語言雖然質樸淺顯,然內涵醇厚。

高適

作品原文:

開簧(qiè)淚沾臆(yì),見君前日書。

打開書箱見你生前書信,不由使我熱淚灑在胸前。

夜台今寂寞,猶是子雲居。

置身墳墓該多麼孤獨,門庭蕭條依然留在世問。

疇昔貪靈奇,登臨賦山水。

想那當日你我蒐奇獵勝,登山臨水吟詠多少詩篇。

同舟南浦下,望月西江里。

南浦之下同把輕舟盪起,西江之上共把明月賞玩。

契闊多離別,綢繆到生死。

天南地北你我多次遠別,從生到死彼此情意纏綿。

九原即何處,萬事皆如此。

你的墳墓如今竟在何處,人間萬事不過如此這般。

晉山徒嵯(cuó)峨,斯人已冥冥。

高高晉山仍聳立世上,我的故友卻已葬身九泉。

常時祿且薄,歿(mò)後家復貧。

為友生前常官微祿薄,為友死後家計貧窮不堪。

妻子在遠道,弟兄無一人!

妻子兒女相隔多麼遙遠,更無一個弟兄在你身邊。

十上多苦辛,一官常自嘩(shěn)。

多次上書歷盡艱難苦辛,身居微職常自笑自慚。

青雲將可致,白日忽先盡。

青雲之路本已即將登上,誰料白日忽然落下西山。

唯有身後名,空留無遠近。

如今只剩身後一點清名,空在世上遠處近處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