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武簡介個人檔案(王耀武)

2023-01-17王耀武

王耀武

王耀武將軍:第十名將。第74軍長。 1937年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 1938年參加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戰役。 1939年參加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 1941年指揮74軍參加上高會戰,重創日寇,被譽為抗日鐵軍。後來參加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 1945年指揮了國軍抗戰中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王耀武年年對日作戰,幾乎是無役不予,而且戰績頗佳。

王耀武(1904年~1968年)字佐民,漢族,山東泰安人。抗日戰爭名將,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黃埔三期生。

棄工從軍

王耀武,1904年出生於山東省泰安縣上王莊(今岱岳區夏張鎮上王莊)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

父親與長兄早逝,在母親培養之下成人。 9歲時,入本村私塾讀書,拜張寶亭先生為師,讀的是「四書」、「五經」。 19歲時,家境敗落,不得不輟學謀生,投親到天津,在天津租界裡一家煙草公司充當乾雜活的工人。後南下上海,到馬玉山糖果公司當了店員。

1924年冬,黃埔軍校在廣州招生,便前往廣州投考。 1924年11月,正式被錄取為黃埔軍校第三期學員。在軍校學習期間,他嚴遵校訓、勤奮學習,贏得了學生隊總隊長嚴重對他的青睞。

展露頭角

1925年9月,軍閥陳炯明佔領潮州、汕頭,計畫進犯廣州。國民革命軍於10月1日開始第二次東徵。這次東徵,以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和學生軍的教導團為主力,並動用了黃埔三期的學生。王耀武還未畢業就參加了第二次東徵,作戰勇敢,表現突出。

1926年1月,王耀武於黃埔軍校畢業,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一師三團四連任少尉排長。由於他作戰勇敢、帶兵得法,不久就晉升為上尉連長。

王耀武參加第二次東徵取勝之後,部隊駐在潮州、汕頭一帶休整,後來又進駐福州。王耀武任憲兵營第一連連長。在福州期間,得到福州地方法院鄭推事的欣賞,王耀武便娶了鄭宜芝(別名鄭宜蘭)為妻。

1928年春,王耀武奉命參加第二次北伐,作戰對象為張宗昌、孫傳芳的軍閥部隊。日本庇護張宗昌,出兵幹預,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三慘案」。蔣介石怕引發中日戰爭,下令繞道北進。當北伐軍奉命撤離濟南時,王耀武有意留在城垣配合李延年團死守濟南。

中原大戰,王耀武在此戰中屢建戰功,於是,1930年9月升至團長 。

圍剿紅軍

1932年,王耀武所在的32旅奉命參加第四次圍剿,被紅軍圍在宜黃。時任旅長柏天民準備撤退,王耀武力勸堅守。王耀武所部堅守宜黃,苦苦獨撐24天而城池不破 。戰後被任命為補充一旅旅長,少將軍階。

1934年,他率補充第一旅,打敗了方志敏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 。 1934年11月,王耀武率補充一旅和紅十軍團、紅七軍團在皖南譚家橋遭遇。在譚家橋戰鬥中,紅十九師師長尋淮洲犧牲,紅二十一師師長胡天陶被俘,戰鬥最後以紅軍主動撤退而結束。戰後,王耀武升任五十一師師長。

抗戰時期

淞滬抗戰

1937年七、七事變後,王耀武率五十一師從漢中前往上海,參加淞滬抗戰。戰後五十一師與五十八師合編成立七十四軍,以俞濟時為軍長。之後七十四軍成為國民黨抗日勁旅,王耀武成為七十四軍的一員主將。

南京保衛戰

1937年12月初,王耀武率五十一師參加南京保衛戰,奉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的命令,負責淳化鎮、牛首山一帶的防禦。此役從12月7日開始到13日結束,中國軍隊頑強抵抗日軍6天,終因武器懸殊而撤退。

蘭封會戰

1938年5月,王耀武率五十一師參加蘭封會戰,與日軍土肥原之第二師團激戰於河南三義寨附近,重創日軍。

萬家嶺戰役

1938年7月,王耀武率部參加萬家嶺戰役。五十一師協同國軍其它部隊與日軍激戰數週,傷斃日軍4000餘人,取得萬家嶺戰役的勝利。戰後王耀武升任七十四軍副軍長仍兼五十一師師長。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6月,王耀武升任七十四軍軍長。 9月,王耀武率七十四軍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奉命攔截向長沙進犯的兩個師團的日軍,激戰於贛北重鎮高安。王耀武運用反包圍的戰術,經過3天激戰,收復高安城。

上高會戰

1941年春,王耀武率部參加了江西上高會戰。 3月15日,日軍合擊上高縣城,王耀武令五十七、五十八兩師進入第一線。在爭奪雞公嶺戰鬥中,擊斃日軍1000餘人。 24日,在白茅山戰鬥中,王耀武指揮預備隊先後發動7次衝鋒,斃敵2000餘人。 25日,七十四軍全線出擊,錦河南岸日軍肅清。 26日,中國軍隊形成包圍圈,將日軍包圍在直徑不滿5公里的包圍圈內。 27日,日軍在飛機的掩護下突圍,七十四軍猛追不放。日軍投擲毒氣彈,使七十四軍第一線官兵中毒很多,但七十四軍官兵仍然猛追不放。 28日,五十八師進至長嶺一線,與日軍展開激烈戰鬥。至中午,五十一師趕到,襲擊日軍右側。五十七師形成對官橋鎮的包圍,日軍-退守官橋鎮內,五十八師乘勝衝鋒,與日軍展開巷戰,激戰至下午,官橋鎮收復,殲敵600餘人,日軍第三十四師團少將指揮官岩永被打死。 31日,中國軍隊克復陷入日軍半月之久的高安鎮。

浙贛會戰

1942年4月,王耀武率部參加浙贛會戰,在衢州、江山一帶與日軍展開激戰,延緩了日軍西犯的企圖。

鄂西戰役

1943年4月,王耀武率部參加鄂西戰役,七十四軍經石門對湘北松滋縣日軍側背攻擊,並截斷日軍交通線。此次戰役結束後,王耀武升任第二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仍兼七十四軍軍長。

常德會戰

1943年11月,日軍糾集7個師團約10萬人進攻常德,王耀武率七十四軍參加常德會戰。王耀武率主力在常德東北地區與日軍激戰,讓五十七師師長餘程萬率部堅守常德城。餘程萬師彈盡糧絕時,退出縣內城。後王耀武率五十一師反擊,在其它部隊的配合下,經過6天激戰,收復常德城。 1944年2月,王耀武升任二十四軍總司令,下轄第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九、一OO軍。

雪峰山戰役

1945年4月,國民黨陸軍第四方面軍司令官王耀武親自指揮湘西雪峰山戰役。日軍以坂西一良中將為指揮,糾集6個師團的兵力,約10餘萬人,沿湘黔公路向芷江進犯。王耀武率十八軍、七十三軍、七十四軍、一OO軍及湖南省吳奇偉所率保安部隊共約30萬兵力迎擊日軍。戰役歷時近兩個月,日軍多次進攻都被擊退,後來中國軍隊從防禦轉入進攻,日軍潰不成軍。戰役結束後,計傷斃敵28174人,俘敵軍官17人,士兵230人,戰馬347匹,火砲24門,機槍100挺,步槍1300餘支,其他戰利品20餘噸。正是這一戰役的成功,不久他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成員,當時他年僅40歲。

參加內戰

入主山東

在抗勝利後,王耀武主魯,著手製定並實施了《山東省政府施政綱領》。 1946年初冬,王耀武攜全副美式裝備,打通了膠濟、津浦兩線。國民黨在山東省的軍事力量一時大增。

萊蕪戰役

1947年2月,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省臨沂以南至萊蕪地區對國民黨軍發動了萊蕪戰役。粟裕放棄臨沂,誘使李仙洲冒進。王耀武發覺李仙洲軍團有危險,馬上下令軍隊開始撤退。但陳誠直接命令李仙洲堵住膠濟路一線,致使李仙洲軍團全軍覆沒。

孟良崮戰役

1947年5月,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在滄蒙山區發動了孟良崮戰役。在決戰階段,王耀武泣不成聲,眼看著張靈甫身死孟良崮。張靈甫是黃埔軍校四期畢業生,是蔣介石的得意門生,也是王耀武的愛將。王耀武親自主持召開了“山東省戡亂殉國黨政軍民追悼大會”,並親自主持編制了《追悼大會紀念冊》,而且親為紀念冊撰寫了題為“紀念戡敵殉國的革命先烈”的“代序”,還寫了「祭文」。戰役後,王耀武飛到南京,請求蔣介石放棄濟南,退守二線防禦,但這項建議未被採納。

濟南戰役

1948年9月,華東野戰軍在粟裕的統一指揮下,發動了濟南戰役,以14萬人組成攻城集團,以18萬人組成打援集團,經過8晝夜的激烈攻堅作戰,攻占下濟南。在濟南堅守的關鍵時刻,吳化文臨陣起義,斷送了王耀武最後的一點希望。王耀武化妝後突圍出城,行至壽光境內被俘,自此開始了戰俘生涯。

晚年生活

王耀武在北京功德林監獄改造時,開始思想有顧慮。毛主席要羅瑞卿轉告王耀武說:「你功是功,過是過。你的抗日功勞我們共產黨人是會永遠記得的,只要你安心改造,你很快就會回到人民中間的。」1959年2月,王耀武成為第一批被特赦的戰犯之一。

特赦後,王耀武被安排為全國政協文史專員。 1964年冬,被特邀為全國政協委員。

1966年冬,王耀武經人介紹與北京82中教師吳伯倫結婚。

文革開始後,王耀武因「反動」經歷被時常批鬥。 1968年,王耀武因病逝世於北京人民醫院,享年64歲。 1980年7月29日,有關部門為他與溥儀、廖耀湘3人補開了追思會,置骨灰於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