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作者:趙心放
據傳有位詩人某天到公園散步,在條僅容一人通行的小路上,和一位批評家相遇。批評家說“我不會給蠢貨讓路。”詩人邊笑著退到路口邊說“我恰好相反。”
一次簡短的對話,展現詩人的機智與胸懷。這位詩人是德國古典文學的著名代表,世界文學領域的一位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歌德。
(一)神童不走父親規劃的路
歌德出生於一個具有高智商的富豪人家。父親是法律博士,母親是市長的女兒。父親對歌德的教育從小就非常嚴格。除了自己親自施教,也特別為他聘請了家庭教師。加上歌德天生聰明伶俐,勤奮好學,不到八歲就學習了德語、拉丁語、義大利語、希臘語和法語。學習之餘,他也閱讀父親的兩千多冊文學藏書。 《浮士德博士的故事》、《伊索寓言》、《魯濱孫漂流記》、《荷馬史詩》等名著他都看過了。 13歲時就寫出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14歲時就打算參加田園詩協會。同時他也喜歡看歌劇。
父親希望他有豐富的知識和廣泛的嗜好,從事法學專業工作。 「擁有豐富的知識和廣泛的愛好」他無疑是做到了,但父親為其規劃走的人生道路他卻「掉鍊子」。中學畢業先後進入兩所大學攻讀法學專業,他都沒有興趣上課,他把絕大多數時間都給了文學和哲學。悉心研究莎士比亞,熟讀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等人的著作。
畢業後,靠著父親的關係,歌德成了法蘭克福陪審法院的律師。但他對工作心不在焉,把心思用在了寫詩上面去了。父親十分著急,為了提高他的業務水平,就聯繫他到韋茨拉爾的高等法院實習進修。他報到後不去上班,跟一群閒人整天打遊戲玩。實習進修期滿回去時,他帶來的法律書還放在箱子裡的。回到法蘭克福他繼續從事律師工作,由於工作不安心,專業基礎知識不牢固,幹起活來磕磕碰碰的,四多多時間只承辦了20多件簡單的訴訟案子。他感到窮途末路,只好結束了自己的律師生涯。
(二)在魏瑪公國顯身手
魏瑪是德國一個很小的城市。 1547年起,魏瑪成為薩克森-魏瑪公國的京城。它不僅是德國文化藝術的心臟,也是德意志現代史榮辱滄桑的象徵。
26歲時,歌德認識了魏瑪公國公爵。公爵對事業不順感情受挫十分沮喪的歌德欣賞有加。看重歌德才華的公爵耐心開導他一番,邀請他到魏瑪,擔任樞密院的參事。到魏瑪任職後,他經受住了因出身於市民家庭受到許多貴族的質疑和攻擊,勤勤懇懇,盡心盡力,在改善行政管理和築路、採礦和整頓財政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績,最終站穩了腳步。
對歌德而言,魏瑪是個十分重要的地方。他在這裡不僅度過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時光,寫出一生中幾乎最重要的作品,還結識了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朋友席勒。
歌德與席勒結為摯友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第一次見面是在頒獎大會上。那時歌德30歲,魏瑪公國的大臣,陪公爵去頒獎。席勒20歲,軍事學院的學生,是得獎者之一。席勒是歌德的粉絲,看《少年維特之煩惱》入了迷。愛屋及烏喲,為了欣賞《少年維特之煩惱》作者的風采,叫了很多遍才上台去領獎。 15年後的一次報告會上,兩人比較熟識了,席勒應邀到歌德家中做客半個月,他們透過促膝交談,兩人誌趣相投並引為知己,決定合作辦雜誌,建立和管理劇院,共同為發展德國文學藝術貢獻力量。
1805年初,兩人同時病倒了。歌德患的是腎臟病,被陣陣絞痛折磨得徹夜難眠。席勒罹患嚴重的肺病,他支撐著病體去探望歌德。兩人互相激勵戰勝病魔,重回健康。最後歌德熬了過來,席勒卻沒有。當歌德得知席勒逝世的消息後,哭得說不出話來。他在日記中寫道 :我失去了一個朋友,同時也失去了半個生命。
(三)多情才子高產作家
歌德是文壇上有名的多情才子,17歲開始初戀,直至暮年,愛戀過好幾個女性。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段感情經驗 ,都能促使他創作出詩歌或劇作。不朽傑作《少年維特之煩惱》就是因愛情而產生的。
《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女主角夏綠蒂,她是談及歌德的感情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她的原型是使館秘書克斯特納的未婚妻。這對未婚夫妻都很尊敬和理解歌德,並勸他正確處理愛情。但深深愛著夏綠蒂的歌德已經無法自拔。
在友誼和愛情交織的矛盾中,他最終選擇了離開。後來歌德以這次經歷為藍本,創作出了《少年維特之煩惱》。小說在歐洲引起了轟動,德國甚至出現了「維特熱」。許多青年穿著和維特一樣的服裝,模仿維特的言行舉止,有的甚至模仿維特開槍結束自己的生命。
《浮士德》從1768年開始創作,到1808年出版第一部,再到1832年出版最後一部,斷斷續續經歷了64年。最後一部出版完不久,歌德就過世了。
《浮士德》是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的長篇詩作,本人小時候就讀過《浮士德博士的故事》,在大學期間就萌發出寫《浮士德》的念頭。
在這部作品中,浮士德博學多才,在魔鬼的幫助下創造了許多奇蹟,但是他也被魔鬼所控制,最後天使用愛火將魔鬼打敗,浮士德獲得自由。整部詩劇有12111行,內容非常宏大,藝術性十分卓越,是歌德畢生思想與藝術探索的結晶。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雜文學會理事、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理事。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轉發並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