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羅蘭簡介及代表作品(羅曼羅蘭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發表演講,讓我們明白了幸福的真諦)

2023-01-16羅曼羅蘭

羅曼羅蘭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曾在講台上進行了一番關於幸福的演講,從而令人們懂得了幸福的真諦。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羅曼羅蘭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羅曼羅蘭出生於1866年,卒於1944年,是法國克拉姆西人,也是法國19-20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批判家、音樂評論家,社會運動家,也是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是個偉大的人,他的偉大完全不限於其在文學上所取得的成就,更不是世人對其「用音樂寫小說」的高度評價,而是他對於喚醒民眾民主意識的覺醒,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羅曼羅蘭

羅曼羅蘭是一位鬥士,一位執筆為武器的鬥士,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為尋找光明而努力鬥爭。在戰爭期間,羅曼羅蘭積極投身於各項進步活動,為民主人士發聲,更是堅定的聲援西班牙人民,要堅決與法西斯侵略者作鬥爭,為人類的進步事業推波助瀾。

羅曼羅蘭一生的作品極多,從前期頗具歷史背景的《革命戲劇集》、《群狼》、《丹東》、《七月十四日》,到後來展望人類民主願景的《約翰·克利斯朵夫》、《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等,都反映出了他對戰爭的極度反感,更映射出其偉大高貴的品質。

羅曼羅蘭

羅曼羅蘭一生最偉大的作品,究竟是哪一部呢?答案就是《約翰‧克利斯朵夫》。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羅曼羅蘭於1912年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的大致內容是,主角在童年的時候,就已經展現出了極強的音樂天賦,至青年時代,他開始醉心音樂,並對權貴產生了厭惡鄙視的情緒,直至成年之後,他才得到了事業上的追求與成功、最後達到精神寧靜的崇高境界。

羅曼羅蘭用犀利的筆觸,借助主角的視角,描繪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同時也對上層權貴階級給予了辛辣的諷刺和批判。也正是這部具有現實意義的小說,最終令其獲得了19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羅曼羅蘭

在得獎典禮之上,羅曼羅蘭感觸頗深,也發出了不少肺腑之言,令在場的觀眾無不感受到了深深的觸動。羅曼羅蘭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完全幸福的,我們平時所謂的幸福,無非就是在於認清一個人的限度而安於這個限度。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其實幸福是沒有具體定義的,而是要視情況而定,它不是客觀的具體數值,而是主觀情感的判斷與檢視。羅曼羅蘭認為,如果你將一塊破麵包丟給流浪漢,飢腸轆轆的他一定會感到幸福,可是你將一百萬英鎊送給富豪,富豪也會對此不屑一顧,感受不到任何的幸福,故此,幸福是因人而異的。

羅曼羅蘭

什麼是幸福?對於一個只知道安於現狀的人而言,幸福是一種得過且過的態度,是一種難得糊塗的灑脫,只有躲在自己溫暖的天地裡,才算是幸福。對於善於進取者而言,幸福就是不斷的進步,是衝破層層阻礙的快感,更是激流勇進時的酣暢淋漓。兩種幸福都可以被稱作是幸福,故此而言,幸福是不同的,也是遍地存在的。

羅曼羅蘭

羅曼羅蘭是窮小子出身,一生經歷坎坷,但萬幸的是,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這是與他努力奮鬥分不開的。由此而言,他應該是屬於後者。

參考資料:《藝術》 趙鐵軍著 河南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