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一生,他是個武將。

2024-12-08辛棄疾

勇冠三軍當去病,文武雙全唯棄疾。棄疾似去病,奈何宋皇非漢武,霍去病曾說,匈奴未滅,何以為家?辛棄疾也曾道,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霍去病一戰封侯,再戰封神。飲馬瀚海封狼居胥,辛棄疾卻只能鐵馬冰河入夢來。醉裡挑燈看劍,夢迴秦淮江軍營。可憐白髮生,可謂卿懷冠軍心,君乏漢武志。我們都知道辛棄疾是詞中之龍,與蘇軾並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卻都忘了他畢生的夢想是成為像霍去病一樣的英雄。但事與願違,才是他一生故事的底色。

辛棄疾

1140年,一個小男孩出生於山東濟南。因祖父及其欽慕西漢的名將霍去病,為其取名為辛棄疾,希望他能像漢代名將霍去病一樣,馳騁疆場,保家衛國,成為赫赫有名的將軍。每逢閒暇之餘,祖父會帶著他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在祖父的影響下,辛棄疾自小文武兼修,熟讀兵法韜略,並立下恢復中原、興復宋室的志向。

辛棄疾

1154年,14歲的辛棄疾以科考之名前往金國首都燕京,勘察燕山地形,繪製地圖,收集金軍情報,為日後反擊金軍做準備。

1161年,完顏亮帶領百萬大軍南下侵宋,後方空虛,不堪金人壓迫的北方漢人紛紛起義,濟南壯士耿京被推舉為山東、河北義軍統領,自稱天平軍節度使。

21歲的辛棄疾散盡家財,招來2000兵馬投靠耿京。辛棄疾因為能書善文,在軍中擔任長書記,主管文書,當時和辛棄疾一起投軍的還有一個叫做義端的和尚,曾是辛棄疾的拜把子兄弟,因為受不了當義軍的苦,便偷了辛棄疾保管的帥印,準備投奔金軍。辛棄疾得知此事後,策馬揚鞭,連夜騎馬捉拿異端,奔襲三天后才追上。嫉惡如仇的辛棄疾知道好友賣主求榮後,手起刀落,將其斬於馬下,面不改色,揚長而去。

1162年,完顏亮在採石敗給虞允文,退往揚州,金兵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被部下刺殺。耿京覺得這是前後夾擊金兵的大好時機,派辛棄疾南下聯絡宋軍。辛棄疾完成使命後,隨即北返,途中聽說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他不但沒有掉頭南下,反而帶領50名輕騎,以雷霆萬鈞之勢,以5萬之眾的金軍大營中活捉的張安國,將其押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這一戰,辛棄疾名聲大震,朝野聞名,但遺憾的是,這既是英雄的起點,卻也是英雄的巔峰。正當所有人都以為像辛棄疾這樣的人才,注定要得以重用拜將封侯時,朝廷卻將他任命為江陰簽判,做了一個負責起草公文的文官。因為辛棄疾作為一位從淪陷區南下的“歸政人”,注定要受到南宋君臣的猜疑、排擠乃至誣陷和迫害。

1165年秋冬,辛棄疾察覺到孝宗有北伐的想法,他從審視察情、觀釁自治等方面寫了一篇富有戰略意義的長文《美芹十論》,呈遞給宋孝宗,結果石沉大海,不知所踪。此後,他一直在官場兜兜轉轉,13年內調任14次,卻多是文職。他上戰場殺敵的理想始終沒有得以實現,到最後幾遭主和派彈劾,不得不罷官歸隱。但儘管得不到重用,他每到一處任職還是會兢兢業業,力圖有所作為。任滁州知州時,在不到半年時間裡,他就讓滁州煥然一新。任江西提點刑獄時,不到三個月,他就平定茶寇之患。任湖南轉運副使時,他創建飛虎軍,成為當時最好的敢死部隊。由此看來,無論是帶兵打仗,還是治理民生,亦或武文弄墨,辛棄疾都能信手拈來。

1181年冬,41歲的辛棄疾被彈劾罷官,歸隱江西上饒,自號產軒居士。放下刀劍,拿起筆墨,或寄情於山水,或感嘆韶華軼事,或抒發壯志難酬,或追夢熱血少年,詩詞成為了他唯一的精神寄託。

辛棄疾

1192年春,已在黛湖閒居十年之久的辛棄疾又被重新啟用,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在這裡,他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弊政,並推行「經界」之法,也開始了擴軍練軍。但他這一系列舉措又招來了既得利益者們的反對和憤世嫉俗,不到一年,被以所謂「殘酷貪饕」的罪名罷免其所有官職。 52歲的辛棄疾回到江西鄉下,又開始了退役生涯,但在辛棄疾的心中,北定中原的熱血卻始終從未熄滅,就連做夢都是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彷彿自己還是那個當年意氣風發的少年郎。

1203年,宰相韓侂冑籌劃北伐,需要啟用一些主張抗金的元老重臣意造聲勢,64歲高齡的辛棄疾再度被啟用。辛棄疾接到詔令後,他興高采烈地跑去覲見宋寧宗,慷慨激昂,大發豪言。這一刻,他像極了那個25歲時剛來到南宋的血氣方剛的少年,勇敢無畏,充滿熱血和膽氣。然而,朝廷並不是真正信任和倚重他,而只是採其人望為北伐裝點門面,將他派往鎮江擔任知府,且在任上才一年多就被貶職。韓侂冑等人不做準備就急於用兵,讓他感到十分憂慮卻毫無辦法。他的這些思想情緒都集中反映在了他登鎮江北固亭而作的千古名篇中,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43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詞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1207年,68歲的辛棄疾病入膏肓,大仇不復,大恥不雪,平生志願百無一酬。他掙扎著想起身想再摘劍而不能,只好運出最後一口氣,大喊兩聲:殺敵殺敵,然後戛然氣絕,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回望他那傳奇且曲折的一生,或許是一場緩慢的下落,英雄一般的出場。他有能力,有手段,有野心,有抱負,但南宋的朝廷撐不起一個有骨氣的靈魂。屠龍少年最悲哀的故事結局,其實並非是成為惡龍,而是泯然眾人,像水一樣消失於水中。少年時,辛棄疾一直覺得自己一定會走上戰場,成為一位偉大的將領,但他沒能想到,真正使他聞名於世、流芳千古的卻是他的文采詞章。而這皆是由於朝廷主和苟安所致,才讓那個鐵甲烈馬、威風凜凜的辛棄疾,無奈的與弓刀長劍、金戈鐵馬、旌旗畫角有緣無份。他的一生,除了年少時的壯志滿懷,其餘大部分時間裡都在等待,像一位枕戈待旦的將軍,隨時等候皇帝和前線的召喚。可惜等了40年也終沒能如願。如果有得選,他一定不想成為什麼詩聖文豪,而是願在沙場做一個馳騁萬里的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