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簡介與生平事蹟(每天了解一位歷史名人-張之洞)

2023-01-20張之洞

張之洞

張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達、香濤(一說號香濤),時任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

張之洞於鹹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時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並多次署理兩江總督。八國聯軍入侵時,張之洞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隔年(1909年)病卒,贈太保,諫文襄。有《張文襄公全集》傳世。

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來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後世將其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政治上,他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砲廠等。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校前身) 、湖北農務學堂(今華中農業大學前身)、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

人物評價:

清廷上諭稱讚張之洞:①公忠國,廉政無私。 ②提倡新政,利國便民。

晚清維新派代表人物譚嗣同說:“今之袞袞諸公,尤能力顧大局,不分畛域,又能通權達變,講求實濟者,要惟香帥一人。”

《申報》:固卓乎近數十年漢大臣中不可多得之人才,抑亦光緒朝三十四年有數之人物也。

美國著名學者威廉‧艾爾斯評論說:在張之洞的一生中,中國教育的形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對此,他的努力具有決定性意義。

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評價: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

軼事典故:

興居無時

張之洞的作息與一般人不同,每天下午二時睡覺,晚上十時起床辦公。大理寺卿徐致祥參彈劾張之洞辜負恩負職,「興居不節,號令無時」。後來粵督李瀚章奏稱:「譽之則曰夙夜在公,勤勞罔懈。毀之者則曰興居不節,號令無時。既未誤事,此等小節無足深論」。張之萬在寫信給張之京時說:「香濤(張之洞)飲食起居,無往不謬。性又喜畜貓,臥室中常有數十頭,每親自飼之食。貓有時遺矢於書上,輒自取手帕拭淨,不以為穢。

張梁妙聯

清朝後期,梁啟超到廣州拜見兩廣總督張之洞。當時,張之洞在清政府中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梁啟超銳意改良,想力挽清王朝頹勢,對張之洞寄予極大的希望。梁啟超到廣州後,張之洞差人將一上聯送於梁啟超。聯文是:「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無禮稱愚弟。」這上聯狂傲無禮,且拒人千里之外。梁啟超氣度不凡,坦然對了下聯,請來人回送給張之洞:「行千里路,讀萬卷書!俠士有志傲王侯。」對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據,文字高雅,氣勢懾人。張之洞一看,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後來,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名氣更大,傲氣更盛。一次,梁啟超到江夏拜訪他,張之洞又出聯求對:「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上聯既包含四水(指古江、河、淮、濟四水),長江排首位,又總括春夏秋冬四季,而夏是排第二。接著,提出了「誰是第一,誰是第二?」這樣難以回答的問題。

才思敏捷的梁啟超,略加思索,巧妙地答出下聯:「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後。」張之洞吟讀再三,不禁嘆息道:「此書生真乃天下奇才也!」梁啟超所對的下聯非比尋常。他以自己的身分「儒家」拆開,古代儒、佛、道三教中,以儒為首,在天、地、人三才中,則以人才居末位。梁啟超以「何敢在先,何敢在後」巧對「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其含意深遠,既挫了對方的傲氣,又不失賓主之禮,難怪張之洞為之嘆服不已。

與載灃

張之洞與載灃不和。一說,張之洞病重時,攝政王載灃親臨探視。張之洞畢竟是四朝老臣,臨死之時還是念念不忘天下安危,提出要善撫民眾。攝政王載灃揚揚得意道:「不怕,有兵在。」張之洞從此再無一語有關國計民生的大計獻於攝政王大人之前。載灃走後,有人向問張之洞詢問攝政王說了什麼,張之洞說是「亡國之音」。當晚,張之洞在哀嘆「國運盡矣」聲中去世。

來源:歷史人物傳記故事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