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懷簡介(郭永懷:不惜身體成焦屍,也要為國守資料)

2022-11-14郭永懷

(說歷史的女人-第1198期)

1968年12月5日早6時許,北京西郊機場附近的玉米田傳來一聲巨響,巨大的火球和滾滾黑煙沖天而起,一架伊爾14小型飛機墜地爆炸。

郭永懷

救援的解放軍戰士們隨即趕到,事故現場慘不忍睹,十三具燒焦的屍體支離破碎、散落一地,後經搶救,只有一名重傷者生還。

令人不解的是,在那些燒焦的屍體中,有兩具屍體緊緊抱在一起,人們試圖將他們分開,但是由於屍體碳化嚴重,二人的肢體彼此絞合、纏繞在一起,戰士們不得不掰斷形同焦炭的四肢,當屍體被分開後,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幾十秒的沉寂之後,不知是誰爆發第一聲撕心裂肺的哭聲,隨即所有人跪地嚎啕大哭,哭聲響徹機場上空。

消息傳到中南海,週總理聽到報告竟也失聲痛哭,之後許久沒說一句話。燒焦的屍體到底是誰?兩具緊緊相抱的屍體分開後到底發現了什麼?竟讓一國總理如此震慟?讓我們重溫這段已被世人淡忘的歷史。

(一)來自中國的農民孩子,讓洋教授刮目相看

60年代還沒有DNA鑑定技術,人們從那兩具抱在一起的屍體中,憑著脖頸背後一撮沒有徹底燒焦的白發,認出其中一人就是享譽世界、與錢學森齊名的我國「兩彈一星」元勳科學家郭永懷。

郭永懷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出生於山東榮成滕家鎮一個農民家庭,郭永懷從小抱定求學報國之路,他從青島大學附中第一個公費中學生走起,經南開大學預科,再到北京大學物理系,這一路走來的艱苦歷程,對於郭永懷這樣一個農村孩子來說,是多麼的不可想像。

1938年,郭永懷考取了美國庚子賠款留學基金,以5門課超過350分的成績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錄取。入學後,他僅用半年時間就拿下了碩士學位,讓數學系主任J. L. Synge教授感慨無限:“想不到中國有這樣出色的人才,是我一生中很少遇到的優秀青年學者。”

1941年5月,郭永懷進入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師從「航空之父」流體力學大師馮‧卡門(von Karman)研習空氣動力學。在這裡,他遇到了之後影響他一生的大師兄錢學森。

錢學森雖比郭永懷小2歲,但社會閱歷豐富,性情直爽,為人處事也很外場。而郭永懷為人靦腆,書生氣十足,凡事不愛出頭。錢學森進入師門比郭永懷早,便從此無論在學術上,還是在生活上,都以大師兄的身份給予小師弟郭永懷無微不至的關照,二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二)敢對美國說“NO”,自焚文稿、歸國報效

到了50年代,郭永懷已是康乃爾大學航空院的三大柱石之一,在美國科學界名氣很大,他創造性地開闢了一種全新的計算方法,錢學森把這種方法命名為“PLK法」。

1953年8月,中美繼簽署北韓停戰協定後在日內瓦舉行大使級會談。經過中國政府的努力,美國政府被迫把禁止中國學者出境的禁令取消,但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設置種種障礙。

有一天,錢學森來到康乃爾大學,找到小師弟郭永懷,抱怨美國拒絕他的回國簽證。郭永懷溫和地安慰錢學森再等等,其實在郭永懷的心中,早有一個回國夢了,因為在他的骨子裡,永遠刻著三個字「中國人」。

郭永懷研究的學科經常接觸一些機密資料,美國方面讓他填寫一張表,上面有一項內容便是「如果發生戰爭,是否願意為美國服兵役」?如果不同意便會失去涉密資格,郭永懷斷然表示自己是中國人,沒有義務為美國服兵役,毫不猶豫地在表格上填了「NO」。

1955年,錢學森終於突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隨即馬上召喚大洋彼岸的郭永懷,信中寫道:「小師弟快來快來!這裡才是科學家的樂園……快來快來!帶人來! ! !有點熱…”

在錢學森的召喚下,郭永懷心潮澎湃、歸心似箭,但是美國當局是不會輕易放他走的,他和妻子李佩都受到莫名其妙的詢問,家附近經常有陌生人出沒。

1956年,郭永懷夫婦的回國簽證再次被拒,理由是他沒有公佈一篇頗具價值的科學論文。

面對美國當局的無理阻撓,一向溫和的郭永懷被激怒了,他當眾把自己尚未發表的論文手稿一頁一頁扔進了炭火堆,在場所有人都驚呆了,郭永懷此舉是為了不給移民局再找不讓他回國的藉口,夫人李佩也感到無比惋惜,郭永懷卻說:“沒關係,知識都在科學家的腦袋中,他們拿不走。”

1956年秋,郭永懷夫婦衝破重重阻撓,終於回到了祖國,並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切接見。

郭永懷

回國後,郭永懷在錢學森任所長的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擔任副所長,錢學森個性爽朗,郭永懷文靜細膩,他們的合作剛柔並濟,得心應手。

(三)從「門外漢」到「兩彈一星」元勳

1959年6月,蘇聯單方面撕毀協議,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數學模型和技術資料,撤走所有技術資料和專家,使剛起步的中國核子研發陷入絕境。

1960年3月的某一天,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突然上門來找郭永懷,兩人足足長談了三個多小時,之後異常興奮。

原來,黨中央責成錢三強組建我國獨立自主的原子彈研發班底,錢學森把郭永懷強力推薦給錢三強,讓他承擔自主研發原子彈的力學保障工作。錢學森可以說是力排眾議推薦郭永懷的,因為郭永懷的專業和原子能不對口,對於原子彈來說,簡直就是個門外漢。但郭永懷在美國時就是國際著名的力學專家,尤其在空氣動力學領域有著極高的地位。

透過這次拜訪,錢三強信心倍增,更使他確信郭永懷的空氣動力學對原子彈的影響至關重要。隨即,郭永懷的名字和中國原子彈永遠聯在了一起,由105名專家學者組成的的核科研隊伍中,郭永懷受命擔任九院副院長,負責原子彈的理論探索和研製工作,他和實驗物理學家王淦昌,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一起,組成了中國核武研究最初的三大柱石。

1963年,到了原子彈研製的關鍵時刻,郭永懷隨隊前往海拔3800多米的青海基地,這裡氣侯變化無常,冬季最低氣溫零下40度,加上缺氧和物資匱乏,許多研究人員因營養不良出現浮腫,50歲的郭永懷也顯得特別蒼老,滿頭白髮。

原子彈的外表需要炸藥來引爆,爆轟物理實驗是突破原子彈技術的重要一環。為了取得滿意的爆炸模型,郭永懷帶領隊員反覆試驗,甚至不顧危險,親自攪拌炸藥。他提出「兩路並進、最後擇優」的辦法,為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確定了最佳方案,這種方案後來被中國第一代武器研發普遍應用。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射成功。當蘑菇雲凌空升起,全體工作人員一片沸騰、歡呼雀躍,郭永懷卻暈倒在試驗現場,他實在太累了。

同志們把他抬到簡易的行軍床上,等他甦醒之後,郭永懷卻沒有過分地欣喜若狂,而是表現得極其冷靜,他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早已鎖定下一個科研目標:「我國第一顆飛彈熱核武發射試驗」。

(四)飛機失事,國人淚奔、總理痛哭

1968年12月4日,已在青海基地整整奮戰兩個月的郭永懷,在今日的飛彈熱核武發射試射中取得突破性進展。他興奮不已,馬上要把試驗資料送到北京。同事們勸他:“晚上不安全,還是明天走吧。”郭永懷笑笑說:“晚上更好哇,睡一覺就到家了。”

當時的青海沒有機場,需趕到蘭州才有,待到蘭州登上飛機的時候,已經是半夜時分了。

1968年12月5日晨6時許,飛機進入北京上空,開始降低高度,但在離地面400多米的時候,飛機突然失去平衡,開始猛然墜落,最後一頭扎進西郊機場附近的玉米地裡,隨即爆炸起火。

就在飛機墜毀爆炸的短短十幾秒的瞬間裡,郭永懷竟與警衛牟方東緊緊抱在一起,又是什麼原因?是因為緊張害怕嗎?讓我們回到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郭永懷

隨著刺耳的「咔嚓」聲,人們掰開纏在一起的四肢,終於把兩具燒成焦炭的屍體分開了,隨即,所有在場的人都張著嘴巴呆立在那裡,時間彷彿定格,空氣彷彿凝固,他們驚訝的發現,兩具屍體的胸部中間,竟然夾著一個皮質公文包,雖然有些燒焦,但在兩個相擁的身體保護下依然基本完整。打開皮包,人們看到了感天動地的一幕:一份熱核飛彈試射資料檔案完好無損、赫然在目。不知是誰爆發一聲撕心裂肺的哭聲,隨即所有人跪地嚎啕大哭。

(五)共和國不會忘記、他的名字與寰宇同行

噩耗傳進中南海,週總理聞報痛哭失聲。消息傳進中科院,大師兄錢學森更是悲痛欲絕,哭聲震徹研究所辦公大樓。人們在痛失科學家的同時,無不為這兩位英雄用血肉之軀保護國防機密的壯舉所震撼。

郭永懷保護下來的資料資料彌足珍貴,在他犧牲後的第20天,1968年12月25日,我國第一顆熱核飛彈試射成功。就在當天,黨中央授予郭永懷「中華人民共和國烈士」稱號,是兩彈一星23位勳中唯一的烈士。

郭永懷把畢生精力傾注在國防科研上,幾乎成了對日常生活絕緣的人,生活極其樸素,以至於1988年,中科院力學研究所在院內為郭永懷製作漢白玉塑像時,竟然找不到他的一張正面照片,塑像是雕刻師根據郭永懷學生們的描述完成的。

塑像落成後,郭永懷的夫人李佩將他的骨灰從八寶山遷出,埋葬在塑像下,同時也將警衛牟方東烈士的骨灰葬在塑像下,兩位共和國烈士從此長眠一處。

郭永懷

2017年1月12日,被譽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關村的明燈」、「年輕的老年人」、「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的李佩先生逝世,依據她的遺願,2017年清明節,與丈夫郭永懷骨灰合葬在一起。

2018年7月,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國際社會發佈公告:編號為212796號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郭永懷星」;編號為212797的小行星被命名為「李佩星」。從此,郭永懷與李佩,這對為中國科學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伉儷,被永遠鐫刻在人類文明的里程碑上,與日月相輝、與寰宇同行。

文章的最後,筆者不得不提及一下與郭永懷一起保護核武數據的牟方東烈士,出於保密原則,有關牟方東的履歷、身世,我們知之甚少,身為警衛員的牟方東犧牲時只是個20出頭的小伙子,生死之間以身救護“國之大器”,如此中國軍人,真壯士也!

(文/說歷史的女人張問)

參考資料:《兩彈元勳郭永懷遭遇空難 焦屍緊抱核武資料》、《兩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大教授郭永懷伉儷的姓名命名》等。

(此處已新增圈子卡片,請至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