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華個人資料簡介(當年姜昆張羅李文華的拜師 為何侯門和馬家軍裡的很多人都沒去?)

2022-10-22李文華

兩年前,蕭陶寫過李文華,但寫得不夠全面,最近得空寫了這一篇,寫過的內容盡量不重複。此文較長,看完後大約需要八到十分鐘。

李文華

李文華長得著急,早就有人叫他李大爺

{不}01{/否}

李文華生於北京。小的時候,他念過兩年私墊,後來進了一所免學費的教會學校,又念了兩年的書。十三歲那年,他輟學務工,到一家飯店當勤雜工。半年後,他跟四叔學乾噴漆。四叔到天津開噴漆廠後,李文華也跟了過去,三年後才回北京。憑著一技之長,李文華進入興平機械廠。

李文華自幼喜歡相聲。上教會學校的時候,他常去隆福寺一帶看相聲藝人撂地。天津時,一有空他就去「三不管」聽相聲。回京後,他成了啟明茶社的常客。

馬季也去啟明茶社。根據馬季回憶,十一二歲時他就跟班上的同學吳長坤去啟明茶社聽相聲。吳長坤人小輩大,常寶霆、常寶華都叫吳長坤「小舅」。馬季在啟明茶社聽相聲不用花錢,李文華可就不同了,好在他有工作有收入。

李文華

李文華的工會會員證

解放後,興平機械廠改叫547廠。這家工廠可不是小廠,廠區面積有十幾平方公里。廠裡成立業餘文工團,對外叫做“第五俱樂部”,李文華被延攬進去,成為文藝骨幹。除了唱快板外,李文華還說相聲。為了說好相聲,他慕名去找相聲名家王長友,接受過王長友的輔導。這裡蕭陶多說一句。王長友是王文林的父親,李金鬥的師爺。

1956年,李文華參加全國職工業餘曲藝匯演,可巧的是馬季也參加了那年的曲藝匯演。馬季被侯寶林看中,很快就調進廣播說唱團。李文華沒有馬季幸運,比完賽繼續回廠上班,擔任工會幹事。

四年後,李文華再次參加全國職工業餘曲藝匯演,並被時任廣播說唱團副團長的王力葉看中。王力葉讓馬季去打聽李文華的情況,馬季告訴王力葉:「團長,這個人我認識,五六年全國匯演,他也參加了。」王力葉覺得李文華適合幹專業,決定把李文華調進團裡,可廠裡卻不肯放人。王力葉就派馬季去做工作,馬季現身說法,又在廠裡搞文藝演出,廠長這才做出讓步。

李文華

李文華曾是逗噠演員

在《追憶郭啟儒》一文中,王力葉寫道:「1962年,李文華調來說唱團,擬接替已62歲的郭老為侯先生捧嘩兒。」原王力葉調李文華進團是要讓李文華接替郭啟儒。不過,團裡並沒正式宣布,只是說李文華跟著郭啟儒學習捧詠。郭啟儒毫無保留地傳幫帶,但李文華卻沒能成為侯寶林的搭檔,接替郭啟儒的是郭全寶。

{不}02{/否}

1976年,姜昆被馬季看中,調進廣播說唱團,一同調進來的還有趙炎。趙炎也是兵團知青,但進團前已經招工進城,他的工作單位在河北廊坊,是石油部管道局的下屬企業。

起初,兩位新人在一起搭檔。一年多後,趙炎被馬季要走了,姜昆改跟黃凱搭檔。黃凱是山東快書演員黃楓的長子,後來因演小品走紅的黃宏是黃楓的三子。黃凱屬於借調人員,由於人事關係辦不進來,沒多久就回哈爾濱了。黃凱走後,姜昆「走了單」。他想起已開舞台多年的李文華。此時,李文華改做行政工作,擔任辦公室主任。

姜昆推開了李文華辦公室的大門,說明來意。李文華問姜昆:「你徵求過馬季同志的意見嗎?」姜昆說:「徵求過了,馬老師連說了幾個『好啊』。」李文華說:「只要領導決定了,我沒意見。只要讓我說相聲,和誰都行。您太愛相聲了》一文寫道:「沒有拒絕,答應了,讓我緊張的心情放鬆了;沒有熱情,也沒有表現出濃烈的興趣,又讓我挺失望的;尤其是'和誰都行'這幾個字,好像還讓我的自尊心受了點損害。

李文華

李文華幾乎捧遍了團裡的逗噠演員

其實,李文華說「和誰都行」應該並非針對姜昆。進團之後,除了跟郝愛民合作過一段時間外,李文華的搭檔並不固定。他給團裡的許多逗樂演員捧過嘩,還跟侯寶林合作過一次,人送外號「遊擊隊員」。

搭檔有了,接下來姜昆就得用作品來證明自己沒找錯搭檔。有一天,姜昆去照相館照相,跟攝影師聊天,受到啟發,回去後寫出《如此照相》的初稿。這段相聲針砭時弊,諷刺極端形式主義。在這之前,楊振華和王志濤的《特殊的生活》,常寶華和常貴田的《帽子工廠》,反應十分強烈,在全國掀起一股相聲熱。姜昆想盡快把《如此照相》排練出來,上台演出,更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得到觀眾的認可。

{不}03{/否}

姜昆把李文華拉到河北宣化某部隊駐地,排練《如此照相》。排練的第一天,李文華就潑了姜昆一盆涼水。他對姜昆說:「姜昆,不是我嫌你稿子寫得不好,你是年輕演員,你不能讓人一開始就覺得你喜歡拿老演員開玩笑,這對樹立你的形像不好。」原來姜昆的稿子裡有這麼兩句台詞:

甲:您像電影演員. . .

乙:王成?

甲:松井。

乙:小日本啊?

姜昆虛心接受李文華的批評,把這兩句台詞改掉了。他們一邊排練一邊修改,改來改去,總覺得「底」不完美。底就是相聲的結尾,必須得有一個整段相聲裡最響亮的大包袱。李文華安慰姜昆:“別灰心,演演再說。”

李文華

李文華正聚精會神地跟姜昆一起改稿子

有一天,李文華在小餐廳吃早點,來了兩個人。他們就住在附近,一個說:「嘿,剛炸出來的油條就是香。」另一個說:「我每天早晨刷牙的時候,在窗戶那兒一看這兒,從油鍋裡往外夾油條就把我的餓勁兒勾上來了。改完之後,他倆去徵求馬季的意見,馬季說:「油條是早晨吃的,現在吃晚飯了,改成蒸包子吧。」他倆一想也對,就把油條改成了包子。

《如此照相》的結尾是:姜昆做了一個舉目遠望的動作讓李文華猜,但答案不是“放眼全球”“高瞻遠矚”,而是“我瞧瞧對過的包子賣完了沒有”。

{不}04{/否}

《如此照相》在北京的首次正式演出是在首都體育館。央視體育節目主持人宋世雄後來回憶說,姜昆和李文華表演時首體的頂棚差點被掀了。由此可見,現場有多火熱。 《如此照相》很快就風靡全國,成為最受歡迎的相聲之一。當年,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相聲專題片《笑》,特地邀請姜昆和李文華表演這段相聲。第二年,《如此照相》榮獲全國曲藝優秀節目第一名。這段相聲便成為姜昆和李文華的代表作。

在接下來的五年時間裡,姜昆和李文華又一起表演了四十多段新創作的相聲,包括《詩歌與愛情》《祖爺爺的煩惱》《想入非非》《男女有別》《我與乘客》《打針》等。

姜昆和李文華,一少一老,一帥一憨,一個熱情奔放,一個蔫嘩冷相,一個是風華正茂的相聲新秀,一個是老當益壯的老藝術家,捧嘩和諧,相得益彰,相互補台,配合默契,形成「頑童戲老叟」的表演風格,為億萬觀眾所認可。

李文華

李文華和姜昆都躋身全國十大笑星之列

1985年底,由吉林省曲協、電台、電視台等五家單位聯合主辦,以專家評选和觀眾投票相結合的方式,評選出十位當時正活躍在相聲舞台上的中、青年演員,稱為“十大笑星」。姜昆和李文華則名列第二、三名。姜昆後來說,沒有李文華就沒有他姜昆。其實,他倆是相互成就。如果沒有薑昆,李文華可能就徹底改行了。

在《李文華​​,您太愛相聲了》一文中,姜昆寫道:「我倆合作以後,李文華老師對我幫助很大,我怕他跑了,還專門鄭重其事地找李老師談過話,我說,'李老師,領導要是再調您,您可別說服從分配啦,您就說,姜昆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姜昆'。過:「他(指姜昆-蕭陶注,下同)越來越像我姑爺啦」。可巧的是姜昆的妻子也姓李。

{不}05{/否}

1984年6月,姜昆和李文華隨廣播說唱團組織的演出隊伍赴港演出,受到香港同胞的熱烈歡迎。去之前,李文華嗓子就已經出問題了,但他帶病堅持演出。回京之後,在馬季的催促下,李文華到醫院檢查,被查出聲帶鱗狀細胞癌,俗稱喉癌。

馬季得知後,主動去找醫院領導人和大夫,懇求他們想辦法保住李文華的聲帶,但保守治療並沒能讓李文華的病情有所好轉。 1986年4月15日,為了防止癌細胞進一步擴散,李文華不得不接受手術治療,切除聲帶。此時,姜昆已接替馬季,擔任饒舌團團長。手術治療方案確定後,姜昆大哭了一場。他知道對李文華來說,手術意味著什麼,也明白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麼。

李文華

李文華臨時跟馬季搭檔

聲帶切除後,李文華開始學習用食道發聲,從打嗝練起,再慢慢地往外蹦字,從攢一口氣說一個字到攢一口氣說三個字。經過反覆苦練,他終於可以跟別人進行簡單的語言溝通。

見李文華恢復得不錯,姜昆想替李文華辦一件大事。他精選了28段跟李文華表演過的相聲,採用音配像的方式重新錄像,以彌補只有錄音沒有錄影的遺憾。錄影前,李文華很激動,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掉。他對姜昆說:“十年了,我沒想到又站在你身邊說相聲,跟做夢一樣。”

12年後,李文華年事已高,臥病在床,姜昆又替李文華辦了另外一件大事。這一回李文華就更加激動,徹夜難眠。為了對付醫生,李文華也想出了一個絕招。

{不}06{/否}

2008年11月11日,北京京廣商務中心大廳里高朋滿座,多數都是相聲界的同行,其中有常寶華、馬志明、蘇文茂、李伯祥、姜昆、常貴田、李立山、李金鬥、李增瑞、劉洪沂、劉際和宋德全等相聲名家。久未露面的李文華拖著病體,也坐在主席台下,坐在他旁邊的是時任中國曲協主席劉蘭芳。這次活動就是為李文華舉辦的,確認李文華是馬三立的徒弟,可巧的是這一天正好是馬三立去世後的第2100天。

李文華

李文華發言要學習馬老師為人做藝的精神

姜昆後來回憶說:「李文華老師這輩子有個願望,特別想拜馬三立為師。當時他在協和醫院住院。李文華說了一句話,除了馬三立,我誰也不拜,但是馬三立老師已經走了。 ,您過去跟他說沒說過?當時就想我們籌備一個會議,我們承認李文華老師成為馬三立的入室弟子。

拜師活動的前一天,姜昆打電話給醫院。姜昆後來回憶說:「我說明天我們舉行一個儀式,就一個小時,醫生說不行,說他的病情現在算危重時期。我沒想到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們9點鐘開會,8點鐘的時候李文華老師就來了。

李文華

李文華向馬志明致意

馬志明是馬三立的長子。事後,他回憶說:「前年(指2006年)姜昆給我打電話,說老頭(指李文華)身體差點了,但是這陣兒有一個願望,把當年要拜馬三爺這事兒能不能圓一下,公之於眾。

僅憑一個證明人和一封信(即前面說到的李文華拿給姜昆看的那封信)就認定馬三立跟李文華的師徒關係,怎麼看都有點草率,但當時李文華的生命已經進入倒數計時,只能特事特辦。咱們是人情社會,這就是情。

{不}07{/否}

有人或許會問,從1982年到2008年,中間間隔了26年,李文華為何一直沒拜馬三立?對此,馬志明道出原委。他說:「他(指李文華)挺崇拜我爸爸的藝術,老頭(指馬三立)對他人品特別贊成,這個人是個君子,也要收,可是當時有一些個權威人士不同意,找到我們家來就不讓拜。

至於「一些個權威人士」指的是誰,馬志明沒明說,但肯定不是一個人。不過,相聲界能真正稱得上是權威人士的並不多。

侯寶林是相聲界的權威人士。侯寶林在世時,應該不會同意李文華拜馬三立為師。要是拜了馬三立,李文華就成侯寶林的師弟了。但在侯寶林心目中,李文華就是個晚輩,不能跟自己平起平坐。

馬季也是相聲界的權威人士。馬季在世時,也應該不會同意李文華拜馬三立。李文華能調進廣播饒舌團,有馬季的功勞;李文華能跟姜昆搭檔,是馬季批准的。要是拜了馬三立,李文華就成馬季的師叔了,馬季應該無法接受。

李文華

左起:李文華、姜昆、馬三立、馬季

當然,這些都是基於邏輯層面的判斷。這裡還有一個細節。這場拜師活動雖然嘉賓雲集,但侯門子弟和馬家軍,去的人並不太多,一向喜歡湊熱鬧的侯耀華也沒去。或許是巧合,或許不是。這裡蕭陶多說一句。李增瑞去了,他是馬季的徒弟,但又是李文華的干兒子。

權威人士反對李文華拜馬三立,他們較真較的是一個「理」字。情跟理,如果二選一,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即便是同一個人,不同時期也會有不同的選擇。姜昆選擇了情,因為他不忍心看到李文華帶著遺憾離開人世。這樣的選擇看似不太講理,卻很得人心。這應該就是姜昆的高明之處。

由於李文華堅持只拜馬三立,姜昆替李文華解決師承問題就得講究時機,早了阻力太大,辦不成,晚了就沒意義了。還好天隨人願,李文華終於等到了拜師的那一天。 2009年5月9日,即拜師後的第179天李文華離開人世,但他不再是海青。海青是指沒有師承的相聲演員,海青的名字上不了相聲家譜。

{不}08{/否}

1983年,京津兩地相聲同行在北京開座談會。會上,蘇文茂說,希望上了年紀、輩兒大的老先生不要再收年齡很小的徒弟了,不然等於給輩兒小但歲數大的人找了個小叔小姑。侯寶林非常認同,表示完全支持蘇文茂的意見。

散會後,常貴田問侯寶林:“那您收XX是怎麼回事?”侯寶林說:“XX是學生,不是徒弟。”這段對話引自於常貴田所著的《五“獨”俱全》。常貴田沒說某某是誰,但從時間上看應該是韓寧。韓寧真要成為侯寶林的徒弟,就跟蘇文茂、常貴田平輩,可韓寧比蘇文茂小30歲,比常貴田小17歲。常貴田又問:“學生和徒弟有區別嗎?”侯寶林答:“當然有啊,不擺知,不舉行儀式,只是輔導輔導,那就是學生。”

根據侯寶林的說法,在2008年11月11日之前,李文華最多算馬三立的學生,不能算徒弟,因為沒擺知,也沒有舉行儀式,但馬志明卻不這麼認為。他說:「如果算拜師,應當從1982年算。」一般來說,拜師的時間是不能往前捯的。真要可以追溯,那就徹底亂套了。再說,在寫給李文華的信裡,馬三立說得很明確,李文華就是他的學生。

李文華

相聲界有明白人,就有糊塗蛋

但有一點馬志明說得正確。他說:「如果他(指李文華)要拜師,應該我爸爸的徒弟代收師弟,跟我沒關係,我跟我爸爸是父子,但沒有師承,我代表不了我爸爸收徒弟,我是一個證明人。

李則唐是李文華的兒子。有媒體記者曾引述李則唐的話說:「今天的拜師儀式其實就是馬志明替父親收徒弟。」這句話流傳甚廣,很多人都信以為真。

李文華

閻笑儒是馬三立的大徒弟,早已過世

依照相聲界的規矩,兒子不能代父收徒,但師父過世後,徒弟可以代拉師弟,一般由大徒弟代拉。如果不算姜寶林,馬三立一共有15位徒弟,當時健在的有四位。

常寶華入門雖然沒尹笑聲早,但尹笑聲沒到場。再說,尹笑聲不是馬三立的大徒弟,由尹笑聲代拉,還是由常寶華代拉,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常寶華當著眾人的面說了一句“我的老師(馬三立)也是李文華的老師”,代拉就算完成。李文華的拜師活動屬於新事新辦,沒有磕頭,也沒有引保代三師。事實上,當時已經找不到三位跟馬三立平輩的老先生了。

結束語

李文華大器晚成,在藝術人生的高光時刻因病離開了舞台,手術後又從頭開始學說話,並長期跟病魔做鬥爭。老天爺給了李文華太多的磨難。但上帝又是公平的,給了李文華一個好搭檔,好夥伴。要是沒有薑昆,李文華生前一定圓不了拜師夢。

魯迅曾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李文華能有姜昆這樣的知己,乃不幸中之大幸,因為並非人人都能遇到這樣的知己。李文華很知足。臨終前,他說:“我知足,我賺了。”

(蕭陶原創。圖片來自網絡,註明的除外。嚴禁轉載,盜用者必受追究!)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