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莫內簡介(印象主義藝術大師-莫內)

2022-10-22莫內

莫內

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廣。莫內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內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除此之外,莫內對於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他用許多相同主題的畫作來實驗色彩與光完美的表達。莫內曾長期探索光色與空氣的表現效果,常在不同的時間與光線下,對同一對像作多幅的描繪,從自然的光色變幻中抒發瞬間的感覺。

莫內

《睡蓮》

莫內

《黃色與淡紫色睡蓮》

莫內

《阿讓特伊莫奈花園裡的卡美伊·莫奈與孩子》

莫內

《坐在沙發上發呆的莫內夫人(卡美伊)》

莫奈生於巴黎,但他父親與人在海邊小城阿弗爾開設了一家雜貨店,所以莫內在那裡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莫內自小就厭惡學校,於是他常以各種人物的漫畫像來打發時光,到他15歲時,這些隨意的漫畫像已譽滿小城了。這引起了當地一個叫布丹的畫家的注意,雖然少年莫奈傲氣十足,但布丹還是主動告誡他要學習“用油畫和素描來畫油畫風景”,去表現自然的本來面目。布丹是一位受巴比松畫家影響的優秀的風景油畫家,布丹的告誡和他用筆瀟灑的作品給莫奈以深刻影響。當莫內1859年來到巴黎時,才真正認識到自己的無知,但布丹「研究自然」的告誡又使他拒絕進學院學習,而是流連於青年畫家、博物館和自然之間,偶爾去某個私人學校畫些人體。 1862年在父親的壓迫下才進了格萊爾的畫室,在此結識了巴齊依、雷諾阿和西斯萊。他們在莫內的影響下也開始走出畫室,最後都成為印象派的重要成員。

莫內藝術風格

莫內

《印象‧日出》

莫內

《草地上的午餐》

莫內

《小船上的白衣女子》

莫內和印象派的其他成員的追求所依據的中心思想仍是庫爾貝的現實主義。在室外明媚的光線下黑色消失了,而只剩下各種各樣的色彩。但莫內很快發現其實這些色彩並不是恆定不變的,它仍在光和空氣密度的作用下而發生各種變化,甚至形體也是如此。莫內在他著名的《印象·日出》一畫中開始表現出了這種研究的結果——一切形體與色彩都被籠罩於早晨朦朧的大氣之中而失去了它們明確的特性。

莫內

《撐著太陽傘的女子》

但這還不能使莫內滿意,他要畫出光的具體的變化,而且要讓色彩變得明亮起來。於是他開始研究水,研究水的反光,他把這些反光畫得堅實而凝重。於是我們第一次看到,反光在繪畫作品中開始發揮作用,因為在莫內的作品中,反光已不再是像以往那樣用以表現形體而是成了與受光同樣重要的整天構成的一部分。這點十分重要,因為對反光的強調打亂了傳統繪畫的秩序感,相互平等的色彩並列要求觀者用自己的眼睛在一定的距離上主動去調和畫面,對形體進行新的組合,這使觀眾成了繪畫創作中的一個正面因素。

莫內

《卡美伊(綠衣女子)》

因此,對畫面形的破壞使得藝術本身的問題變得純粹而突出起來,而觀眾的參與又為畫面增加了新的維度。正是有了莫內(或印象派)的探索才使西方繪畫走向了20世紀的野獸派和立體派,它成為我們理解野獸派和立體派的橋樑。但我們同時必須認識到,莫內和印象派的這種發展仍是基於庫爾貝的現實主義的真實觀,只不過印象主義的真實觀已發生了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它更接近於自然的真實。

莫內

《午餐》

莫內

《日本橋(蓮花池)》

莫奈油畫代表作欣賞

正是對這種新的真實觀的不懈追求和探索,使莫內越來越迷戀對空氣和光的研究。他企圖以自己的畫筆在同一地點的同一主題上捕捉空氣與光的不同變化以達到真實再現自然的目的,這就產生了他的《聖拉扎爾火車站》、《草垛》、《盧昂大教堂》​​和《睡蓮》等著名的系列風景油畫作品。

莫內

《陽光下的聖拉札爾火車站》

1877年,莫內在第4屆印象派畫展上展出了一組共7幅表現最新的都市題材的油畫作品:《聖拉扎爾火車站》,其中有些是從月台上,有些是從軌道間畫的。以新的手法表現新的題材,使他的這些作品一出現便令人耳目一新。雷諾阿的朋友喬治·裡維埃驚訝地發現莫奈“把這個單調、枯燥的題材表現的變化多端”,生動自然,這主要是通過色彩的處理得到的。在《聖拉札爾火車站》中,莫內敏銳地意識到火車和大玻璃頂棚這些新時代產物的意義。不過題材對莫內甚至所有的印象派畫家來說都不具有特別的意義,因為題材只是達到他們各自目的的手段而已。莫內在此關心的只是一種感覺,即火車的蒸氣以及它與周圍環境所產生的色彩關係。我們看到,莫內在此再次利用了光與空氣之間的色彩關係來表現它們對形體所造成的分解,尤其他把一般人認為無色彩關係的火車蒸汽畫得透明而充滿色彩和光感。畫面整個處於冷光之中,統一中而有豐富的色彩變化,機車噴出的煙升向冬季的天空,形成藍、紫和紫紅色的和諧,從而使整個畫面顯得富麗而美妙。

莫內

《草垛》

莫內

《盧昂大教堂》

《草垛》和《盧昂大教堂》​​更體現了莫內企圖真實捕捉現實的願望。他在同一地點同時展開數張畫布,每塊畫布只在同一時間畫上10—15分鐘,每天同一時刻在相同的光線下工作,直到完成。這樣每一組畫就像一個完整的樂章一樣構成一個整體。 《草垛》從1890年到1891年共畫了24幅,《盧昂大教堂》​​在1893年畫了20幅。這些作品完全成了色彩的交響,物體的結構都消失在這種交響之中。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強調了顏色近乎純色彩的同時並置,已使畫面變成了色點之間的閃爍。不過,只有到了新印象主義時,純色點的並置才更純粹起來。

莫內

莫內

莫內

莫內

《睡蓮》

莫內晚年的鉅作《睡蓮》從1898年起直到1926年去世時不知畫了多少。 1890年起,莫奈作品的銷售情況開始有了改善。於是,他於1893年買下了巴黎附近的吉佛尼村的一塊地,開鑿成一個池塘花園。對光線和色彩的關注使他一直想畫睡蓮佈滿水面而又呈現出波光粼艷、色彩變幻的視覺效果,於是他開始了這個系列的創作。在這個系列中,睡蓮與水和光線之間微妙而豐富的變化成為他表現光與色的最好的媒介。尤其莫內在晚年眼睛患了嚴重的白內障(印象派的視察方法最傷眼睛),這雖使他不能看清顏色,只憑感覺用色,但也因此而使畫面更為抽象。另一方面,這種抽像也來自莫內的一種創作動機,即他1909年就已產生的一個裝飾計劃:「使四面牆成為一個整體,形成水天一色、連綿不斷的感覺。在那裡,人勞動後可以神經放鬆,寧靜的水面將使人們好似處於鮮花開放的水塘之中,成為其深思默想的清淨之地。 ,而著重於氣氛與抒情。 《藍色睡蓮》近乎是夜晚所作,水面與睡蓮的色彩融為一體,與構圖的無線延展性一起構成一個平面、抽象的世界,使觀者似乎身處其中。顏料層層疊加,具有了觸摸感,與水平面之間形成前後關係。這種表現方法對以後的抽象性繪畫深有啟發。 《睡蓮》系列作品標誌著莫內一生藝術追求的最後實現。

莫內作品欣賞

莫內

《陽光下的國會大廈》

莫內

《聖·阿德列塞花園》

莫內

《阿讓特伊葡萄園》

莫內

《冰霜》

莫內

《巴黎世博會(旗幟飄揚的街區)》

莫內

《韋特伊山丘》

莫內

《阿讓特伊街道雪景》

莫內

《挪威雪中的紅房子》

莫內

《花園裡的卡美伊·莫奈》

莫內

《甜瓜、桃子、葡萄與盤子》

莫內

《菊花》

莫內

《傍晚時的睡蓮池塘》

莫內

《塞納河上的吉維爾尼》

莫內

《聖·西米翁的農場積雪覆蓋的道路和馬車》

莫內

《西敏寺下面的泰晤士河》

莫內

《窗口的卡美伊莫內》

莫內

《睡蓮池塘與橋》

莫內

《戈迪拜爾夫人》

莫內

(藝術新青年微信公眾號:yishuxinqing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