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皇帝向來是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後宮更是佳麗三千,春色無邊。但唐中宗李顯卻是個例外,他可以說是唐朝最沒有女人緣的皇帝,不但是一般的女人不喜歡他,就是最親的女人也要把他拋棄,母親不疼他,老婆不愛他,連女兒都要弄死他。李顯一生,做皇帝渾渾噩噩,當丈夫窩窩囊囊,怎麼就混得如此之慘呢。李顯人生的這個「慘」字,是怎麼寫出來的呢?
二度廢立
李顯是父親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個兒子,母親武則天名義上的第三個兒子,為什麼說是名義上的呢?因為他二哥李賢可能不是武則天親生的。李顯出生於顯慶元年(655)十一月初五,身為老三,他本來是沒機會當皇帝的。可是他的兩個哥哥命都不好,大哥李弘身體不行,年紀輕輕就死了。二哥李賢因為太出色,成為武則天女皇之路上的絆腳石,被武則天順理成章的做掉。
李顯就成為命運之神眷顧的那個人,永隆元年(680)八月,他被冊立為太子。三年後也就是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初四夜裡,唐高宗駕崩。十二月十一,李顯正式登基成為皇帝。
李顯即位之初,外朝有宰相裴炎控制著相權,宮裡有母親武則天掌握著實權,“政事鹹取決焉”,李顯是一句話也說不上。這不是他當初想像的樣子,當皇帝不該說什麼就是什麼嗎?不應該是乾剛獨斷嗎?李顯不是太笨,他知道問題的癥結所在,這就是沒自己的班級。以他的智慧,能想到的對策就是趕快把心腹培養起來,拉起一支隊伍和母親、裴炎對抗,奪回屬於皇帝的權力。
李顯覺得最可靠的應該就是老婆的娘家人,尤其是自己的老泰山。李顯的岳父韋玄貞本來只是普州(今天四川安岳縣一帶)參軍,因為女婿當了皇帝、女兒當了皇后,就坐上火箭被提拔為豫州刺史。這升遷速度已經夠快了,可李顯覺得還是太慢,他要馬上掌權,時間來不及,沒幾天又要讓韋玄貞再坐一次火箭,調到中央當門下省長官侍中。門下省是唐朝中央朝廷的核心政務部門,負責審查皇帝的命令是否正確,如果認為不妥,門下省長官侍中、副長官黃門侍郎可以直接宣布皇帝命令無效作廢。這還不算,李顯又要在火箭上多拉一個人,封奶媽的兒子當五品官。
李顯讓岳父當侍中,在武則天和裴炎看來,是赤裸裸的奪權行動。李顯剛說出這個想法,就被裴炎給頂了回去:皇上,有權不能任性,韋玄貞才當兩天刺史就要越級當侍中,這不符合大唐的官員選拔制度。李顯大怒:「我以天下與韋玄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別說一個侍中,朕就是將天下都給岳父又怎麼了。朕是皇帝,有權就要任性,要你管!李顯說得沒錯,在那個年代,有權是可以任性的,但關鍵是要看誰的權大,誰的拳頭硬。他太高估自己這個掛名皇帝的實力了。裴炎聽完李顯的話,扭頭就走,不再和皇帝理論,他知道,剛坐上皇位的李顯太把自己當根蔥,沒必要跟這樣的人費唾沫,直接下手就行。
不願和李顯多費口舌的裴炎,去找皇帝的老媽武則天告狀:太后啊,您兒子太能折騰了,照這樣下去您說話就不好使了。武則天很直接:那就廢了他吧。西元684年的二月初六,武則天和裴炎控制羽林軍禁軍部隊後,在乾元殿召開朝廷高級幹部大會,宣布廢掉李顯的皇位,貶為廬陵王。
李顯從皇帝寶座上被拉下來時大呼:朕到底犯了什麼錯,你們要這樣對朕。母親武則天一巴掌扇過去:「汝欲以天下與韋玄貞,何得無罪!」你個兔崽子敗家子,娶了媳婦忘了娘,都要把江山送給岳父了,還不知道犯了什麼錯嗎?
當然,這一切都是套路,都是藉口。皇帝無罪,在位其罪。只是因為李顯擋了武則天的道,才被廢掉皇位。李顯被廢後,先拘禁在均州(今天湖北十堰市),後來又關押到房州(今天湖北房縣)。這一關,就是十五年。十五年的圈禁歲月中,李顯幾乎無時無刻不處於擔驚受怕之中。從皇位上被踹下去的那天起,他就知道了母親的手段。每當聽到有朝廷欽差大臣到房州的消息,李顯都嚇得瑟瑟發抖,以為是來殺他的,那索性就自己給自己來個痛快吧,就想著抹脖子自殺。這時韋氏夫人就來寬慰他:“禍福無常,寧失一死,何劇如是”,我說夫君,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就算我們早晚都會有一死,那何必想著早死呢。好死不如賴活著,早死不如晚死,咱們活一天就賺一天。李顯這才稍微堅定了活下去的意志。十五年中,韋氏一直是李顯的精神支柱,他曾秘密承諾韋氏:“異時幸復見天日,當惟卿所欲,不相禁制”,老婆啊,萬一哪天咱們能有出頭之日,我再當上皇帝你當上皇后,那時這江山就是咱倆的,你想幹嘛就乾嘛,我任何事都不會阻攔,綠帽子都能戴。李顯沒有想到,正是他的這句承諾,把自己最終送上了不歸路。這是後話。
終於,十五年後,一代女皇武則天經過反覆考慮,在狄仁傑等重臣的反覆勸諫下,最後決定把江山還給李唐。聖曆元年(698)三月,武則天把李顯接回皇宮,隨後立為皇太子。但李顯的接班人地位並不穩固,晚年的武則天,腦子有點不清楚,誰也信不過,只對身邊的兩個男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倆信任有加。
長安四年(704)底,武則天報病危,身邊只有二張在伺候,不見宰相、不見兒子、不見太子。二張問題是這時朝廷政治鬥爭的焦點,在這種情況下,以宰相張柬之為首,桓彥範、崔玄暐、敬暉、袁恕己五個忠於李唐,竭力維護李顯接班人地位的大臣決定發動政變,為李顯順利接班保駕護航。桓彥範、敬暉在小黑屋向李顯匯報了政變計劃,李顯“許之”,表示同意,讓他們放手去乾。當初老娘你把兒子踹下來,也別怪今天兒子照葫蘆畫瓢,也給你來這麼一手。
但到關鍵時刻,李顯有點慫了。神龍元年(705)正月二十二夜裡,政變開始,張柬之等五人率五百羽林軍打衝鋒,派將軍李多祚、李湛和李顯的女婿王同皎等人到東宮接李顯,為政變軍站台助威,扛起政變合法性的大旗。如果沒有太子出面,這正義的政變就成反動的謀反了。
李多祚、李湛、王同皎到東宮後,招呼李顯:革命了,革命了,太子同去同去。李顯卻閉門不出,他害怕了,萬一不成功,以老娘的性格,只能讓他去成仁。李顯不出來扛旗,張柬之他們就被架在火上。
王同皎說話了:「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淇遭幽廢,人神同憤,二十三年矣。今天誘其衷,北門、南牙,同心協力,以誅兇豎,複李氏社稷,願殿下蹔至玄武門以副眾望”,我說太子殿下岳父老泰山啊,您還記得二十三年前嗎?當年您爹把天下交給您,您君臨天下壯志豪情,剛要挽起袖子甩開膀子乾事創業,是一點錯誤都沒犯啊,就無緣無故的被人給趕下台,人神共憤,舉國同悲,到現在都二十三年了。現在幸好有祖宗上天保佑,朝廷的正氣又回來了,槍桿子刀把子又掌握在咱們手中,官員們也都站到咱們這邊,大家都表示要同去參加革命,太子您不能就這麼痿了。現在革命形勢危急,還請殿下您為將士們扛起革命大旗,帶領我們進攻玄武門,剁了張昌宗、張易之這倆兔崽子,奪了皇位,恢復李唐天下。
李顯還是不敢上陣,拿出孝順母親當擋箭牌:“兇豎誠當夷滅,然上體不安,得無驚怛!諸公更為後圖”,我說哥幾個,張昌宗、張易之那倆混蛋是該剁掉,但他們此時此刻就在我媽床頭。我媽又生著病,病得很重,萬一驚著了她老人家怎麼辦。咱們不要搞得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還是從長計議。散了吧,先都散了吧。李湛急了:“諸將相不顧家放以徇社稷,殿下杯何欲納之鼎鑊乎!請殿下自出止之”,殿下,哥幾個都已經子彈上膛了,家都不要了,頭都別在褲腰上了,拎著頭跟著您幹革命,您不能說撤就撤,把我們往油鍋里扔。殿下您快出來,再不出來我們就撞門了。
李顯無奈,只得現身。王同皎一手把年過半百已經50歲的岳父抱上馬背,到玄武門與張柬之等人會合。拿下玄武門後,進入武則天居住的迎仙宮,抓住張昌宗、張易之,剁了個稀巴爛。然後李顯在張柬之他們的簇擁下,帶著一隊禁軍,來到武則天的寢殿長生殿,將已經風燭殘年的老太太,自己八十二歲的老娘保護或者包圍起來。
武則天受驚了,趕緊起身,問道:“亂者誰邪”,今天是誰謀反啊。你們要幹嘛,一個一個來,不要一起上,朕這把老骨頭受不了。張柬之回答:“張易之、昌宗謀反,臣等奉太子令誅之,恐有漏洩,故不敢以聞。稱兵宮禁,罪當萬死”,陛下,張昌宗、張易之密謀發動反朝廷政變,所幸您有個好兒子,太子李顯帶領我們粉碎了他們的陰謀,剁了這兩個壞小子,挽救了朝廷和國家。怕驚擾到您老人家,就沒事先報告,臣罪該死。
女皇當然知道是怎麼回事,還想翻牌,就沒理張柬之的茬,直接對李顯說:原來是你小子幹的好事啊,既然剁了兩個反朝廷分子,辛苦了,回東宮去吧。武則天的策略是先緩一緩,眼下保住皇位要緊,等喘過氣騰出手來再收拾這群混帳東西。
武則天心眼轉得快,張柬之他們也不笨。桓玄範趕緊上前:「太子安得更歸!昔天皇以愛子托陛下,今年齒已長,久居東宮,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誅賊臣。當初您老公,天皇高宗李治把太子託付給您,讓您這個當媽的好好輔佐兒子當皇帝。誰知道您後來竟然幹出那樣的事,雖然您的吃相很難看,但都過去了,我們也不算舊帳了。現在太子都五十歲的人了,早已經長大成人,老是住在東宮不接班也不是個事。朝廷國家軍隊都是當年太宗高宗一手創立的,大家的心都在李家,所以太子才能振臂一呼,我們都同去同去。今天事情都到這個份上,您就從了得了,把印把子交出來,讓太子接班吧。
刀都架在脖子上,武則天不想退位也不行。天一亮,正月二十三,武則天下詔讓太子監國,大赦天下。張柬之等人派出十個欽差大臣,奔赴全國各地穩住局勢。第二天,正月二十四,武則天宣布傳位給太子。二十五,李顯正式登基,第二次當皇帝。下發詔書,平反冤假錯案,為當年被酷吏陷害的忠於李唐的忠臣恢復名譽。加封弟弟相王李旦為安國相王,升任太尉;加封妹妹太平公主為鎮國太平公主,皇族子孫全部恢復政治待遇,願意當官的逐級提拔重用。
二月初四,李顯恢復大唐的國號,一切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製度全部恢復成老爹唐高宗李治在位時的樣子,首都從洛陽遷回長安,把洛陽的神都名字改回為東都。經過武周王朝十四年的橫插一槓,大唐王朝終於王者歸來。
老娘武則天退了位,兒子李顯上了位。但武則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等武家人在這次政變中幾乎毫髮無傷,勢力還在,那李顯要怎麼處理和武家人的關係呢?當年在房州,李顯給患難老婆韋氏許下的想幹嘛就幹嘛的承諾,會兌現嗎?兌現的後果有多嚴重呢?把大唐王朝從懸崖邊拉回來的張柬之等五位功臣,最後的命運又是如何呢?
昏聵無能
神龍元年政變成功後,張柬之等人有些被勝利沖昏頭腦,忘記一鼓作氣徹底清洗掉朝廷中的武家勢力。當時政變集團的成員之一薛季昶勸張柬之、敬暉斬草除根,將武家人連根拔起,殺個乾乾淨淨。張柬之、敬暉二人氣定神閒:“大事已定,彼猶機上肉耳,夫何能為!所誅已多,不可複益也”,武三思他們都已經是案板上的肉,一個也跑不了,不急不急,況且殺人太多了,也不好對天下交代。薛季昶長嘆一聲,「吾不知死所矣」!
後來在唐玄宗時候大放異彩的劉幽求,也勸桓彥範和敬暉:“武三思尚存,公輩終無葬地;若不早圖,噬臍無及”,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留著武三思這個禍害,你們最後會死無葬身之地的。還不趕緊動手,等著人家給你們打棺材送終啊,桓彥範和敬暉也不聽。
張柬之等人“所以不誅諸武者”,不乘勝追擊誅殺武三思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欲使上自誅之,以張天子之威耳”,想把武三思等人留著給皇帝練練手,讓皇帝殺幾個人,壯膽,立立威。豈不知,當年「時稱勇烈」的英王李顯,在經過母親武則天十多年的凌虐後,已經變成了懦弱的中宗李顯。
「五王政變」中宗反正後,張柬之他們這邊動作比烏龜還慢,武三思卻是快馬加鞭,抓緊時間,迅速採取動作把中宗拉到自己這邊。武三思和中宗本來就是兒女親家,他的兒子武崇訓娶了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更重要的是,武三思也搭上了上官婉兒這條線。
上官婉兒是武則天欽定案犯上官儀的孫女。當初唐高宗因事與武則天生嫌隙,遭武則天廢黜的原太子李忠舊臣上官儀,趁機勸高宗廢掉武則天,並為高宗起草廢後詔書。不料事機不密,武則天大鬧後宮。高宗武後重歸於好,上官儀成替罪羔羊被殺,還在襁褓之中的婉兒「隨母配入掖庭」。
婉兒長大後,“辯慧善屬文,明習吏事,則天愛之”,從欽犯後代逆天改命為女皇心腹,“百司表奏,多令參決”。婉兒有次“忤旨”,依律當誅,武則天“惜其才不殺,但鶏其面而已”。中宗復位後,婉兒“專掌制命,深被信任”,負責朝廷詔書文諫,進而成為中宗嬪妃,先後受封婕妤、昭容。
婉兒對中宗的影響力很大,當時唐朝剛從武則天「武周革命」大開殺戒的歷史陰影中走出,人心不定。婉兒勸中宗“廣置昭文學士,盛引當朝詞學之臣,數賜遊宴,賦詩唱和”,通過大興文治安定朝局。宴飲之上,婉兒一人同時為中宗、韋皇后和安樂、長寧公主四人捉刀代筆,「數首並作,辭甚絢麗,時人鹹諷誦之」。
武三思搭上官婉兒的手段就是給中宗戴綠帽子,和上官婉兒通姦。二人勾搭成姦後,婉兒覺得武三思不錯,就推薦給了韋皇后。 「上遂與三思圖議政事,張柬之等皆受制於三思矣”,武三思把韋皇后、上官婉兒全部抓在手中,就等於抓住了中宗。這兩個女人整天在中宗那吹枕邊風,說武三思如何會來事,昏聵的中宗也就把武三思當成了自己人。
有種觀點認為,中宗讓韋皇后介入前朝政治垂簾聽政,重新啟用武三思,是為了引入外戚勢力對抗張柬之等五人的相權,平衡五人的震主之高功,以重振皇權。類似當年唐高宗讓武則天參與政治,重用許敬宗、李義府等新貴,對抗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畢竟韋皇后是當時中宗唯一可以依靠信任的人;而武三思是五王政變的直接利益受損者,且在朝廷中擁有廣泛的人脈力量和盤根錯節的關係網絡,其勢力足以對抗五王;中宗可在五王與武三思之間居中掌控,坐收漁翁之利。即使中宗這些舉措有向父皇高宗致敬以捍衛皇權的可能,但問題的關鍵在於,當年高宗是能夠絕對掌控武則天和許敬宗、李義府等人,而韋皇后的野心和武三思的跋扈,是懦弱的中宗無法制約的。
膽大包天的武三思和韋皇后通姦後,不但不趕緊離開後宮以避嫌疑,有時甚至還和韋皇后在中宗的龍床上玩一種叫雙陸的賭博遊戲,中宗就坐在一邊給他們點籌碼計算輸贏點數。由此可見中宗和武三思的感情有多深厚。等到醒過神來,張柬之等人趕緊勸中宗做掉武三思,可中宗的心早已被武家人抓走,反而任憑武三思去收拾張柬之。
神龍元年(705)五月,雙方決戰。五月十五,敬暉等人上聯名狀,要求清除武家人的勢力。第二天,五月十六,武三思反擊,透過李顯下詔,封張柬之為漢陽王,敬暐為平陽王,桓彥範為扶陽王,袁恕己為南陽王、崔玄暐為博陵王。五人同日封王,表面上是風光無限,實際上卻是明昇暗降,被撤銷宰相和實際職務,只有個王爵的虛銜。七月,張柬之見大勢已去,告老還鄉。之後,敬暐、桓彥範、袁恕己、崔玄暐也被貶到地方,趕出長安。
貶黜五王后,武三思“令百官復修則天之政,不附武氏者斥之,為五王所逐者復之,大權盡歸三思矣”,朝堂之上一片烏煙瘴氣,連不問世事的隱逸之人都看不下去了。神龍二年(706)四月左右,隱士韋月將“上書告武三思潛通宮掖,必為逆亂”,實名舉報武三思與後宮嬪妃長期保持不正當關係,包藏禍心,將來一定會發生謀反之事。
中宗頭頂綠帽子,只要沒人說,他也不以為意,現在韋月將竟然把事實說了出來,亮出了皇帝頭上皇冠的顏色有多麼環保。這下可捅破了天。中宗“大怒,命斬之”,臉上掛不住了,下令不准審問,立刻將韋月將給剁了,免得從他嘴裡再蹦出什麼么蛾子。解決不了老婆與他人通姦問題的中宗,解決提出問題的人的能力還是有的,這也是中國古代官府處理問題的慣用手法。
中宗的命令剛下,時任黃門侍郎宋璟馬上將詔書頂回去,“奏請推按”,要求交由大理寺審問後再依律定罪。接到宋璟的奏疏,“上益怒,不及整巾,屣履出側門”,中宗的怒氣更加沖天,連頭巾都來不及整好,鞋跟都沒提上去,就拖拉著鞋,一路小跑去向宋璟咆哮,“朕謂已斬,乃猶未邪”,朕已經下令砍下韋月將的人頭,怎麼還磨磨蹭蹭沒有動手?你竟然還要求審問,這種事怎能審呢。萬一再審出什麼東西來,讓朕這張老臉往哪放,皇家顏面何在,這不是讓天下人看我老李家的笑話嗎!
說罷中宗“命趨斬之”,下令立即行刑。宋璟繼續爭辯,“人言中宮私於三思,陛下不問而誅之,臣恐天下必有竊議”,您親家公武三思和您老婆韋皇后那點事,天下人都知道,私下議論紛紛,就您不知道,真不清楚您到底是真不知道,還是裝不知道;現在韋月將把這事給明明白白捅了出來,陛下您不加審問就要殺人,這不是越描越黑嗎!
宋璟“固請按之”,堅持要求將韋月將移交大理寺審訊發落。 “上不許”,中宗還是不允許。宋璟火了,“必欲斬月將,請先斬臣!不然,臣終不敢奉詔”,陛下您如果非要砍韋月將,那麼就先把臣的腦袋剁了。要不然,臣寧可頭斷血流,也不在這詔書上簽字。依唐代行政法律制度規定,皇帝的詔書不經侍中、黃門侍郎簽字,不能生效執行。中宗在發怒,宋璟在發火,君臣倆看誰擰過誰。
中宗、宋璟僵持不下之際,大理寺長官大理卿尹思貞出面了,轉換個思路繼續鬥爭。 “思貞以發生之月,固執奏以為不可行刑”,尹思貞提出,就算皇帝您非要殺人,現在也不是時候,當下正是春夏之時,萬物生長時節,根據咱們大唐法律,不能在春夏殺人,這有違天時法度。的確,依照唐律規定,除了惡逆和奴婢謀殺主人等罪行,其他罪犯從立春到秋分時節,都不能執行死刑。
在尹思貞和宋璟等人的再三勸阻下,“上怒少解”,中宗的雷霆之威暫時收了回去,“竟有敕決杖配流嶺南”,將韋月將由死刑改為杖刑,打一頓後流放廣東嶺南。韋月將暫時解除了生命危險,但武三思仍然抓住此事不放,“令所司因此非法害之”,指示其他部門暗下殺手法外殺人。尹思貞收到風後,“又固爭之”,要再次進宮請求中宗徹查此事。時任唐代中央最高監察部門,同時也是司法部門之一的御史台長官禦史大夫李承嘉“希三思旨”,堅決落實武三思的指示精神,“託以他事,不許思貞入朝廷” ,藉口其他事情彈劾尹思貞,不准他面聖見駕。
尹思貞“不得謁”,見不到中宗,只有當面抨擊李承嘉:“公為天子執法”,李承嘉你身為朝廷大員司法大臣,手握憲章,替天子執掌法度,卻為了拍武三思的馬屁,竟然肆意踐踏朝廷憲章法律。你們把忠良一個個除掉,是為了將來更方便的圖謀不軌造反叛亂嗎?李承嘉被批得臉紅耳赤、體無完膚,惱羞成怒,再次彈劾尹思貞,將其貶到青州(今天山東省青州市一帶)任刺史。
只可惜,混亂的朝綱之下,尹思貞即使罷官也無法保住韋月將的性命,只是暫且推遲了受死之日而已。就在當年秋分的第二天,“過秋分一日,平曉”,太陽剛露出一點紅臉,天剛濛濛亮,廣州都督周仁軌“斬之”,就把韋月將拖出牢房斬首。 「有敕舍之而不及」,中宗的赦免詔書快馬加鞭也來不及刀下留人。無能的中宗不但無法保護韋月將,連五王也無法照顧周全。中宗雖然將五王先貶任地方刺史,再貶司馬,但還不想幹斬盡殺絕的事,畢竟當初他是靠著張柬之他們才重新上台。武三思看中宗下不了手,就動用了大殺器。
神龍二年(706)七月,武三思賊喊捉賊,“陰令人疏皇后穢行,榜於天津橋”,派人到東都洛陽天津橋張貼大字報,揭發韋皇后淫亂後宮,面首成堆,“請加廢黜”,要求廢掉其中宮之位。武三思佈置完此事,倒打一耙反倒誣告是張柬之等五人派人貼的大字報。 “上大怒”,中宗暴跳如雷,下令李承嘉徹查此事。
李承嘉是武三思的心腹,自然按照主子的心意捏造事實,向中宗匯報道“敬暉、桓彥範、張柬之、袁恕己、崔玄暐使人為之”,陛下您英明神武、聖明照、明察秋燭,這事果然是張柬之他們五個乾的;“雖雲廢後,實謀大逆,請族誅之”,而且臣進一步查明,他們表面上說的是廢皇后,實際上卻是造謠生事,營造輿論,要謀反做掉陛下,臣請將張柬之五人滿門抄斬,誅殺九族!
在授意李承嘉上奏的同時,武三思還讓兒媳婦安樂公主“譖之於內”,進宮去父皇那添點油;指揮禦史台侍禦史鄭愔“言之於外”,在朝堂上繼續加把柴。中宗痛下決心決定殺人,“敕大理結其罪”,下詔讓大理寺結案定罪,以法律的名義誅殺張柬之等五人。
詔書下到大理寺後,大理寺大理丞(從六品上)李朝隱立馬提出反對意見,“以暉等所犯,不經推窮,未可即正刑名”,認為此事一未經調查,真相未明;二未經審判,於法無據,不能論罪定型。繼尹思貞之後擔任大理卿的裴談作為大理寺長官,直接將李朝隱的意見打了回去,代表大理寺作出裁斷,“暉等宜據製書處斬籍沒,不應更加推鞫”,究竟你李朝隱是長官還是我裴談是長官,是你懂法還是我懂法,皇帝的命令比法大,知道不。皇帝都下令殺了,你還要查明什麼真相。敬暉等人的事,不需要再調查審判了,不僅要殺還要抄家。 “朝隱由是忤旨”,因為此事,李朝隱一下子栽了。
中宗得知李朝隱一個小小的大理丞竟敢頂撞上司,對抗皇命,“令貶嶺南惡處”,下令將其貶到嶺南煙瘴之地,接接地氣體驗生活改造思想。有道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中書省長官中書令李嶠聽說李朝隱之事後,決定拉兄弟一把,上奏中宗,“朝隱素稱清正,斷獄亦甚當事”,李朝隱這個人歷來清正廉潔,剛直不阿,所以這次說話辦事有些過於固執。他在大理寺審理案件也沒出過什麼大錯,執法向來公正公平,一直是朝廷宣傳的模範法官典型。 “一朝遠徙嶺表,恐天下疑其罪”,現在將他貶到嶺南那麼遠的地方,倒顯得朝廷的氣量太小,容不下提出不同意見的大臣。聽完李嶠的勸解,中宗“意解”,怒氣消了一些,“出為聞喜令”,重新下詔給李朝隱挪個地,下放到聞喜縣(今天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一帶)當縣令。
經過李朝隱的拼死進諫,中宗暫且摁下清洗五王的雷霆之怒。中書舍人崔湜向武三思言道,“暉等異日北歸,終為後患,不如遣使矯制殺之”,勸武三思假傳聖旨誅殺五王。武三思問誰可辦此事,崔湜推薦五王的仇人周利貞。
週利貞磨刀霍霍去殺人,先在路上遇見桓彥範。仇人見面分外眼紅,周利貞用削尖的竹子做成竹刺,將桓彥範放在竹刺上拖來拖去,身上的肉被竹刺一片片地撕下,骨頭都露出來,然後亂棍打死。抓住敬暉後,周利貞用刀子將敬暉身上的肉一片片地割下來,活活剮死。最後抓到袁恕己,逼他喝下毒藥野葛汁,這種毒汁喝下去就如同鐵鉤鉤住喉嚨一樣。袁恕己喝了幾大升,卻沒有死,疼得在地上爬來爬去,雙手抓地,指甲全部抓掉,最後被周利貞亂棍打死。只有張柬之和崔玄暐,在周利貞到來之前,已經去世,算是得了個善終。
周利貞送五王歸西,回長安復命,武三思提升他為禦史台副長官禦史中丞。武三思殺害五王后,權傾人主,放言“我不知代間何者謂之善人,何者謂之惡人;但於我善者則為善人,於我惡者則為惡人耳”,天下人皆側目!
張柬之等功臣被幹掉,中宗完全被武三思、韋皇后、安樂公主等人包圍了。這幾個人把朝政搞得混亂不堪,也把太子李重俊逼到了牆角上。
李重俊本來和老爹李顯一樣窩窩囊囊,被武三思耍得團團轉,甚至還參加了對張柬之等人的誣陷。但五王一死,武三思、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就把矛頭對準了他。李重俊不是韋皇后親生的,很不受待見。武三思怕將來李重俊上了台會清算自己。至於安樂公主和駙馬武崇訓,更是把李重俊當奴才一樣使喚,有時當著面就叫李重俊家奴。
李重俊怒了,再這樣下去他的太子地位遲早保不住。他雖然也幹過不少壞事,不是一個合格的接班人,但性格還算果斷,敢打敢幹,就決定用刀把子捍衛自己的前程。神龍二年(707)七月初六,李重俊帶領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和300多禁軍騎兵,發動政變。先去端武三思的老窩,在武家斬殺武三思、武崇訓父子。然後從肅章門打進皇城,嚷嚷著要活捉上官婉兒。
李重俊本意只是幹掉武三思父子、上官婉兒、韋皇后、安樂公主等人,不對父皇下手。但上官婉兒為保命就挑撥離間,對著中宗大叫:“觀其意欲先索婉兒,次索皇后,次及大家”,看太子的架勢,是先做掉我,然後就是皇后和皇上了。中宗聽後,趕緊帶著婉兒、皇后、公主上了玄武門,隨即調撥兩千多禁軍和京城衛戍部隊保衛玄武門太極殿。
玄武門是唐代宮廷政變的關鍵樞紐,誰拿下玄武門,誰就基本上鎖定勝局。李重俊應該是歷史沒學好,搞政變卻不學太爺爺李世民那一套,直搗玄武門;而是先打肅章門,結果在玄武門那攻不動了。更重要的是,皇帝這個政變合法性的大旗在對手那邊。
雙方先試探性進攻,交戰中,中宗的貼身保鑣太監楊思勗,一刀將李多祚的女婿、政變部隊的前鋒大將野呼利砍死,政變部隊士氣受挫。接著李顯在玄武門上衝跟著李重俊造反的禁軍喊話:“汝輩皆朕宿衛之士,何為從多祚反!苟能斬反者,勿患不富貴”,你們這些人吃我的喝我的,幹嘛要跟著李多祚幹造反這種死全家的事。朕念在你們昔日的功勞,現在給你們指條活路,只要能幹掉李多祚這群兔崽子,朕不但既往不咎,還保你們全家都富貴發財。那幫跟著李重俊、李多祚一起造反的人本來就是想富貴險中求,現在皇帝都許諾了富貴前程,還不趕緊抓住機會,馬上倒戈調轉矛頭,當場把李多祚的腦袋剁掉。
李重俊在一百多個死黨的保護下,向終南山跑路,逃到陝西戶縣的時候,被反水的死黨做掉。昏聵的中宗,竟然拿著兒子的頭顱,到武三思靈堂上祭。
這餅有毒
太子李重俊的這次政變做掉了武三思父子,可韋皇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沒傷著半根毫毛。安樂公主死了丈夫,很快又嫁給了武承嗣的兒子武延秀,反倒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除掉李重俊這個眼中釘,韋皇后、安樂公主更加恣意妄為,野心幾乎要逆天。
韋皇后的人生榜樣是婆婆武則天,她本來就是個不讓須眉爭強好勝的強女子,只是被武則天給壓制住了。她恨武則天把她圈禁到房州十幾年,但更佩服武則天能夠日月凌空成為一代女皇。既然婆婆可以,她這個媳婦為什麼不行?何況丈夫中宗李顯,比公公高宗李治不知差了幾個段位。再加上在房州時李顯對她“異時幸復見天日,當惟卿所欲,不相禁制”,想幹嘛就乾嘛的承諾,更加刺激了她的野心,她也要當一代女皇。每次中宗上朝,韋皇后也像當年的婆婆一樣,在中宗後面掛個簾子垂簾聽政。
上官婉兒看穿了韋皇后的野心,就為其出謀劃策,一切照著武則天的模子來。當年武則天為營造女人也可以當家、提高女性地位的輿論,提出子女為親生母親守孝,要和為父親守孝一樣也要守三年。現在韋皇后更進一步,要求子女給繼母后媽守孝,同樣要守三年,這樣天下所有有孩子的女人,都可以享受三年守孝的待遇。為收攬人心,韋皇后也對唐朝的男子工作制度和退休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以前是男子二十一就算成人要給國家承擔徭役,六十才能退休不再出義務工;現在改成二十三成人,五十九退休,等於提高了百姓的福利待遇。
景龍二年(708),韋皇后開始為自己宣傳造勢。二月二十七,皇宮裡傳出特大喜訊,皇后常穿的那條裙子上,竟然升騰起了五色祥雲。李顯趕緊讓人把這景象畫下來,傳閱給文武百官。韋皇后的黨羽,當時任門下省侍中的宰相韋巨源馬屁拍得啪啪響,要求向全國人民宣揚皇后感天動地的偉大精神,李顯批准。
想當女皇的不只韋皇后,還有安樂公主,這是個被父親寵壞了的女兒。安樂公主出生在李顯和韋皇后流放房州的路上,剛生下來時,路上沒有襁褓,李顯就脫下自己的衣服把小女兒裹起來,給她起的小名就叫李裹兒。因為這層緣故,李顯對安樂公主異常寵愛,要什麼給什麼。安樂公主仗父皇撐腰,干涉朝政,販賣官鬻爵,拿地批條子。許多中高級官員都是走了她的門路,拜碼頭交銀子才升官的,「宰相以下多出其門」。安樂公主有時甚至“自為制敕,掩其文,令上署之”,自己寫好詔書文件,用手蓋住內容,不讓父皇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只讓李顯去簽字。李顯“笑而從之,竟不視也”,也只是哈哈一笑,就把皇帝的大名籤上,大印蓋上,看也不看一眼女兒到底要幹什麼事。
就這樣,安樂公主還嫌讓父皇蓋章簽字太麻煩,不如自己來拿印把子筆桿子,竟提出非分之想,“自請為皇太女”,讓父皇冊封自己為皇太女接班人,中宗顯然還沒昏聵到要把皇位傳給女兒的程度,就沒有答應安樂公主的要求,但也沒有批評一句。
景龍二年(708)的時候,安樂公主看上了昆明池這塊地,要開發成私家園林。 “昆明池者,漢孝武所穿”,昆明池是漢武帝時開鑿的人工湖泊,“有蒲魚利,京師賴之”,長安城很多百姓都靠著這片湖水捕魚維持生計。李顯不同意,“上以百姓蒲魚所資,不許”,畢竟很多老百姓要靠在昆明池捕魚才能活下去。李顯雖然昏庸,但也懂得,要是連京城的百姓都沒飯吃,這大唐就真的要完了。考慮到這一層利害關係,李顯就勸女兒,“前代以來不以與人,此則不可”,這昆明池自古以來就是長安人民的公共財產,咱們不能搞私有化,撥拉進皇家的錢袋子。
安樂公主才不管這個,一言不合就不高興起來,「不悅,乃更奪民田作定昆池」。老爹你不給我百姓捕魚的昆明池,那我再從百姓手裡搶塊地,挖個比昆明池還大的園林,“延袤數裡,累石像華山,引水像天津”,面積廣闊,用假山堆成華山的樣子,園內水道縱橫,宛如天河。建成後取名“定昆池”,簡直是與昆明池打擂台對著乾,勢必要壓過昆明池一頭。
定昆池裝修完畢後,安樂公主請父皇去視察。你當初非不給我昆明池,我今天玩個大的給你看。景龍三年(709)八月二十一,“上幸定昆池”,李顯帶著文武百官赴昆明池一遊。遊覽之後照例是赴宴吃喝,“從官皆預宴賦詩”,隨從官員還要作詩一首以示留念。詩的內容不用想都能猜出來,幾乎每個大臣都是在讚美昆明池的如畫美景,這麼好的地留給那些老百姓種簡直是浪費,看看咱們敬愛的安樂公主多麼慧眼獨具,多會規劃設計,寥寥幾筆就創造出這麼大工程。如此才乾放到政治上也是綽綽有餘的,如果公主能更進一步那將是我大唐萬民莫大的福分。反正已經有武則天牝雞司晨的成例擺在前面,再來一次又何妨!不管這麼寫是否出自真心,不管將來萬一公主倒台會不會被抓住把柄,這些詩會不會被整進黑材料,先過了眼前這關再說。中宗安樂公主上樑不正,大臣們的下樑只能歪得不成體統。
韋皇后和安樂公主這樣大搞奢靡之風,錢從哪裡來?她們自有妙招,那就是賣官,只要花錢30萬,就可以從他們手中買到委任狀,不經過吏部就可以做官,這種官被稱為斜封官。幸虧李朝隱調回朝廷任職吏部後,利用官員考核的機會,開除掉1400多斜封官,這才勉強讓官場清淨一些,但也只是勉強而已。
景龍四年(710)五月十七,河南許昌一個叫燕欽融的基層幹部,對朝政實在看不下去,就上了個萬言書,抨擊皇后淫亂,禍亂朝政,安樂公主和馱馬武延秀,還有韋皇后黨羽宗楚客等人招權納賄,要將我大唐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李顯讓燕欽融當面對質,宗楚客卻當著皇帝的面,讓人抓住燕欽融的頭,往石頭上活活撞死。李顯雖然沒再追究此事,但已經不高興了。
中宗的表情被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看在眼裡。這倆夢想大過智商、理想超越能力的蠢貨,為了當女皇和皇太女,竟然把丈夫和父皇看成了絆腳石。要知道,身為皇帝的李顯才是她們的護身符。當年的武則天,正是靠著有高宗李治在前面頂著,才能在背後一步步掌控朝政日月凌空。韋皇后、安樂公主母女卻認為只要李顯駕崩,她們就能順利上位。豈不知,經過武則天女皇臨朝的正反兩方面教訓,大唐百官和百姓已經對再來一次女皇登基心有餘悸,形勢已經不允許再出現一個女皇。
可韋皇后和安樂公主非要大干快上,既然她們把李顯當成前進路上的最大障礙,那就做掉吧。韋皇后、安樂公主洗手做湯,讓人為李顯做了個餡餅,然後溫情脈脈的端上去。韋皇后說:夫君,吃吧。安樂公主說:吃吧,父皇,裡面給您加了味佐料,保您滿意。李顯一口下去,大叫一聲:這餅有毒。六月初二,李顯毒發身亡,終年55歲。
李顯一生,媽媽不疼,老婆不愛,女兒不孝,毀在最親的三個女人手上。他表面上是唐朝的中興之主,靠著他的第二次登基,因武則天改唐為周而走偏的歷史軌道,被拉回到李唐王朝的正軌。但剝去這一層光環去看本質,李顯卻是昏於治國、慵於齊家的無能之輩。那麼,韋皇后安樂公主毒死夫君父皇后,能順利走上當女皇、當皇太女的人生巔峰嗎?哥哥被毒死了,弟弟相王李旦和妹妹太平公主會如何為哥哥報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