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提到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
故事中的匡衡家境貧寒,為了能有更多的時間讀書,偷偷在牆上鑿洞,匡衡的舉止一直被大家視為典範。
不過,很多家長並不知道,匡衡後來卻成了大貪官。
我們一起走進鑿壁偷光的匡衡的故事。
幼年貧窮好學
匡衡是東海郡承縣人,家中世代務農,父親又外出當兵了,只有母親和他相依為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匡衡從小就非常懂事。匡衡為了減輕母親的壓力,就去給人放豬了。
雖說匡衡出身差,但他勤奮好學。在鄰裡的幫助下,他認識了很多字,也愛上了閱讀。不過,因為家境貧寒,匡衡只能藉書讀。每次沒書看的時候,他就會去臨摹和背誦碑文。
一次偶然機會,他認識了文英。文英的父親文不識是當地藏書最多的人,文不識對聰明好學的匡衡很欣賞,不僅教他知識,還借了許多書給他。但匡衡白天太忙沒時間,為了省錢,晚上他很少點油燈,這讓匡衡很苦惱。不過有一天,他發現牆上有個洞,而鄰居家的光正好能透過小洞照進來,於是他便偷偷的把這個洞鑿大了,藉著洞裡照過來的光看書。
走上仕途之路
後來,匡衡又拜當地大儒為師,在他的悉心教導下,逐漸對《詩經》有了十分獨特透徹的理解,並因此而大有名氣。當時在儒生群體中流傳著一句話,叫做「無說《詩》,匡鼎來;匡語《詩》,解人頤。」意思是匡衡對《詩經》的解讀很透徹,聽他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
因為匡衡對《詩經》理解實在過於透徹,名氣實在太大,所以得到了經學家們一直推崇,太子太傅蕭望之、少府梁丘賀等一再向朝廷推薦匡衡,而時為太子的劉奭(漢元帝)也對他深有好感。所以,等到劉奭即位稱帝後,便即刻任用匡衡為郎中,不久又遷為博士、給事中。
漢元帝因為喜愛研究《詩經》,曾多次親自聽匡衡講解《詩經》,並跟他探討其中的要義,對他的才學十分讚賞。而匡衡每次上書言事時,都會藉助儒家經典進行闡釋,內容合乎法義,由此更加被元帝信任、賞識。匡衡因為得到皇帝的器重,在數年時間裡不斷升官,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光祿勳、禦史大夫等職,最後在建昭三年(前36年)官至丞相,封樂安侯。
不久後,他被封為了丞相,事業達到了真正的頂峰。
貪污後貶為庶人
不過,自從匡衡當了丞相後,他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
他先是放任宦官石顯為非作歹,然後在新帝繼位後,又彈劾了石顯以表忠心。
他這一行為,遭到了王尊等大臣的舉報。不過,新帝礙於匡衡之前的貢獻,並沒有懲罰他。
其次,當年匡衡被奉為樂安侯時,土地丈量的官員因測量失誤,多圈了許多地給匡衡。匡衡知道這事後,直接將錯就錯,一直非法佔有這些土地。另外,匡衡的兒子也逞著父親的兇,酒後殺人。
匡衡的一樁樁罪證,被大臣們直接翻了個底朝天,失去新帝信任和寵愛的他最終被沒收了封地,貶為了廬人,回到家鄉後孤獨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