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東方衛視播出的2023電視劇品質盛典中,李雪琴用她的諧音梗式幽默完成了一場精彩的開場秀,將氣氛烘托得十分熱烈。
有網友評論道:“看她連主持人的活都能幹,真有種自己閨女出息了的感覺。”
如今的李雪琴能演、能說、能主持,一瞬間讓我們模糊了曾經她還只是個短片小部落客的記憶。
4年前,當她出現在大眾視野中時,長相普通的她,讓人印象深刻的記憶點似乎只有「北大學霸」這個標籤。
後來,隨著她一路走紅,收穫了一批欣賞她的粉絲的同時,也遇到了不少質疑她的聲音,認為她普通的長相和肥胖的身材根本不適合做藝人。
可是,李雪琴憑藉自己出眾的才華讓質疑聲逐漸銷聲匿跡,也用實際行動慢慢脫去了網紅的外殼,向一名成熟藝人不斷靠近。
總有人把她的成功歸因於幸運,但這個世界上,沒有不期而遇的風,所有的機遇,都只是被吹向了早就伸開雙臂的人。
李雪琴真正火出圈,是她在2020年參加了《脫口秀大會》第三季。
在那個陌生的舞台上,她的表演雖笨拙青澀,卻總在不經意間,丟出一句句令人忍俊不禁的包袱。
這種反差,讓網友很快記住了這個相貌平平,卻又有點才華和幽默感的女孩。
而後,李雪琴在一些訪談中呈現出的「接地氣」「大方」「慵懶」的形象,都成了她吸引人的獨特氣質。
一時間,「北大學霸」「社懶」「寡淡」「天才少女」等一系列形容她的標籤,在網路上不斷湧現。
很多人都以為,這是她用來圈粉的人設,殊不知,這些標籤只不過是成長軌跡留在她身上的獨特印記。
小時候,李雪琴家境殷實,她過得無憂無慮,學業成績也是名列前茅,她很自然地成了家長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李雪琴小時候
但就在她14歲那年,家裡突生變故。
父親生意失敗,負債累累,於是選擇離家出走。
媽媽賈女士(李雪琴對媽媽的稱呼)整天以淚洗面,14歲的李雪琴成了她唯一的精神依靠。
懂事的李雪琴為了安撫賈女士,常常在外面哭完了再回家,到家後則是變著法地哄媽媽開心。
為了不讓別人發現自己家中遭遇變故,儘管她內心極度痛苦,仍把成績保持在第一名的位置。
往後的歲月裡,母女倆是對方獲得安全感的基石。
在李雪琴去紐約留學時,因為過得不開心,她向賈女士傾訴:“媽,我不行了,我覺得我扛不住了,我想休學。”
賈女士沒有多問,就直接同意了,「可以,那你就回來」。
李雪琴和賈女士
李雪琴在《脫口秀大會》中獲得了第五名,賈女士非常滿意。
雖然母親盡可能地愛護、理解女兒,但家庭的不幸,仍塑造了李雪琴性格中自卑、敏感的悲觀底色。
李雪琴和賈女士
考入北大後,本是名校光環加身、見識廣闊世界的好事,可是她的心又被自以為相愛的男友「扎了一刀」。
那個男生,竟拿著她的校園卡,帶別的女生去看電影。
自此,李雪琴壓抑的情緒徹底決堤,她患上了憂鬱症。
但要強的她並沒有就此沉淪,反而積極尋求幫助和自救。但這個過程收效甚微,她的憂鬱情緒仍在不斷加重。
到後來,她甚至會拿著榔頭把不斷冒出訊息的手機砸碎,拿水果刀刮傷自己…
她也曾在段子裡說:“有一次回家看到窗台上死了3隻蚊子,我突然和蚊子產生了共情。”
她就是這樣,一面承受著生活的洗禮,一面又用幽默化解,她好似把生活過成了「脫口秀」。
了解她的經歷,我們就會明白,台上那個「慵懶」「寡淡」的她,或許不是人設,而是藏不住的真實。
她不需要完美和優雅,她只是不斷用真實與自己和解,把幽默當作對抗世界的武器。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看明白生活全部意義的人,才不會隨便死去,哪怕僅有一點機會,都不能放棄生活。”
李雪琴就像逆境中的一枝花,即使生活的苦難不曾減少半分,她依舊選擇拼命盛放。
北大畢業後,她選擇到紐約大學攻讀研究生,可在異國他鄉,她仍舊過得不開心。
她開始懷疑自己當下做的這些有什麼意義。
她的憂鬱症不斷加重,甚至幾度想要以自殺來解脫。
還好她意識到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便選擇休學回家調整。
回到家後,無所事事的她玩起了時興的短視頻,用一張面無表情的臉與簡短的幾句話和明星打招呼互動。
但沒想到,就這樣一個無心插柳的舉動,竟然漸漸讓李雪琴成了一名擁有百萬粉絲的網紅。
她開始意識到這或許是時代給她的禮物,於是她決定和好友一起創業。
創業初期,李雪琴跟很多網紅一樣,想過做美妝部落客或帶貨,但是都失敗了,於是他們開始轉型做內容。
從好友互動日常到「新東北人」專題,流量起伏伏,並不樂觀。
這個時期,李雪琴的創業激情開始消退,她再次陷入抑鬱情緒,經常唉聲嘆氣,自我懷疑:“我太垃圾,我太傻了,我什麼東西都做不出來。”
就在這時,《脫口秀大會》節目組找上門,深陷情緒內耗的她根本無心參加。
在合作夥伴的軟磨硬泡下,她才勉強同意登上《脫口秀大會》的舞台。
正如那句話所說:“如果生活夠倒霉,是不需要創作的。”
舞台上的她,把自認為的「悲劇人生」改寫成了一個個讓人破涕的小故事。
就這樣,這個幽默中帶點喪,卻又不失生活熱情的東北姑娘「結實」地火了一把。
她身上那種獨樹一格的寡淡氣質,也成了觀眾心中最深刻的記憶點。
雖然她說,不快樂是人生的常態,但上帝也為她打開了一扇名為「幽默」的窗,足以抵消世俗的蒼涼。
喜劇的核心是悲劇,而李雪琴則是這庸常生活中盛放的花。
李雪琴在一檔綜藝節目中說道:
「我們的東北家庭有個習慣,就是攢塑膠袋,不管什麼外賣袋、買菜袋,攢起來放到櫃子裡,存在一起,不捨得扔。
「你就會發現,當有一天,你不知道用啥去裝東西的時候,你就把那個櫃子打開,總有一個袋適合你。”
從“北大才女”到網紅,到“脫口秀天才少女”,再到如今影視綜小達人,李雪琴已火了整三年。作為網紅跨界到娛樂圈,且能人氣居高不下,實屬難得。
這源自於她能夠在娛樂圈時刻保持清醒。面對機會,她始終保持「塑膠袋」心態。
正如她說:“不管將來遇到什麼人、什麼事,最重要的就是攢‘塑膠袋’,當我的櫃子裝得越滿,我的內心就會越踏實,越有安全感。”
她不拿名校來標榜自己,每當別人誇她天賦異禀、才華橫溢時,她會說:“我從小到大就沒什麼光芒,我一天淨擱這瞎忙。”
她不拿自己的成績炫耀,只是在背後默默寫段子,即使遇到瓶頸,她也要咬牙堅持,寫不出來也不放棄。
24歲時她喜歡的男生對她說:“你瘦了我就跟你在一起,你瘦到100斤我就抱你。”
這讓她一度害怕和人擁抱,她的自卑讓她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
大學時期,一段失敗的戀愛經歷,成為壓垮她的稻草,那時她的內心充滿了黑暗和彷。
後來,在一檔綜藝節目中,當她被一個纖瘦的女生抱起時,她說:「我心裡有一塊曾經枯萎過的地方,今天因為你,又發了一顆小小的芽。你治癒了我心靈深處,一塊曾經我以為已經壞掉的地方。
她開始明白,無論身材如何,自己都值得被愛。
大張偉曾說:“以前一說起有趣的靈魂,女性喜劇演員中能想到的只有賈玲,而現在又加了一個李雪琴。”
一個人只有活得真實,你的靈魂才有機會被別人窺探。
李雪琴的智慧在於她不會偽裝,她不會刻意在鏡頭前呈現出最好的狀態,她總是以一副懶懶散散的模樣,把每個看似平淡的段子講得富有哲理。
她的人生沒有墨守成規,在撐不住的時候,她會選擇駐足片刻,允許自己喪。
她敢於把傷疤扒給人看,用自嘲的精神娛樂社會,以喜劇填滿內心的缺口。
她就像一個孤獨的清醒者,用真實給予觀眾一個了解她的機會,進而被更多的人喜歡和記住。
網路上曾有個問題:“李雪琴身上到底有哪些特質,這麼吸引人們的目光?”
這個問題,或許可以這樣回答:
即使生活被加諸再多的苦難,也抵不過披荊斬棘的精神力量。
一個人最大的魅力,不是世俗定義的優秀和美麗,而是能夠坦然地做自己。
人生匆忙,她善於用幽默化解孤獨,她活成了生活的勇士,來抵禦這歲月漫長。